2023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分层进阶攻略
散文小说考点例说
一生都在成长
闫红
①我妈68岁时拿到的驾照。一开始她和我商量要考驾照时,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有必要吗?”我妈有点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再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学习就是她的治愈系,再学一样,也挺好。于是我口气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把驾照拿到了手。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平见了!
②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我姥姥和姥爷就离了婚,一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了啥啥”,人家都有个爸,她没有。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后来她嫁给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负担沉重,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③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充实感。
④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⑤虽然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等我长大一点儿,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訏、张爱玲、三毛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訏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也很着迷。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⑥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则为我爸写稿方便,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也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宇根“王旁青头兼五一”,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
⑦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
⑧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怒到吸取有效信息;连看韩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韩国人的理念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
⑨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
⑩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地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地的了不起之处。
(选自【读者】2022年11期,有删改)
1.(信息的分析评价)阅读第①段至第⑦段,梳理文章中能体现“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
“我妈”68岁时拿到驾照→“我妈”喜欢看书,也学着写稿投稿→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考点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内容
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通常有概括要素法、分析比较法、串联组合法、中心事件提炼法、标题扩展法五种方法。提炼文章的各要素,也就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或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具体概括时,可适当省略时间和地点本题根据前后内容,根据前两空提示,答题内容应该是“我妈”学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题干提示第①段至第⑦段,前两空的内容分别是从第①、⑤段得出的,而第②段是插叙了母亲早年的经历,第③段讲述了母亲后来照顾父亲和姥姥的事情,因此第⑥、⑦段才是和母亲学习内容相关。
第一空,根据“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字根”可知,“我妈学会了五笔打字”。
第二空,根据“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可知,“我妈”学会用微信文字祝福和表情包。
2.(文章脉络的评鉴)选文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试分析其作用。
考点解析
本题考查记叙的顺序
①顺序
a.概念:按事件发生、发展、结尾的先后顺序来写。
b.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使人印象深刻。
②倒叙
a.概念: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用顺序写出整个过程。
b.作用:可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
a.概念: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使读者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继续叙述。
b.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交代的作用,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中心更突出。
本题考查文章的记叙顺序。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第①段讲到了68岁的母亲拿到驾照,这里插入了一段关于早年母亲的经历,而第③段又开始讲述我对母亲现在的看法,所以属于插叙。
分析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出发。内容上,概括这段大意,补充交代了母亲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家庭背景和年轻时艰难的工作经历。结构上,由第③、④段“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可知母亲并没有被生活的艰辛所打倒,反而更加积极的学习,突出表现了母亲坚强乐观的人物形象,对于中心主旨具有强化作用。
3.(散文语言的评鉴)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考点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赏析语言可以从词语运用、句式、修辞手法、人物描写、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内容,可知,从修辞角度来赏析评鉴。
根据题干“修辞手法”,得出该处用了修辞。把母亲比作了“行走的百科全书”。而“百科全书”本义是记载各种知识的书籍,以此来形容母亲,凸显她的知识渊博。根据题干中的“结合语境”联系上文,详写、略写了多件母亲自我学习的例子,进一步表明了母亲一直学习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4.(结构的评价)请从材料详略安排的角度分析第⑧段在全文叙述中所起的作用。
考点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的段落作用。题干提示从“材料详略安排的角度”和“在全文叙述中所起的作用”。第⑧段罗列了多件事情,显然是略写,原因在于前面已详写多件事情,不必再费笔墨再多写,从第⑧段“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可知,作者写多件事情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母亲活到老学到老,从学习中获取愉悦感的人物形象。再从全文出发,本段自然而然引出了第⑨段“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的表述,同时也与标题所说的“她一直在成长”相呼应。
5.( 理解与鉴赏 )文章以“一生都在成长”为标题,有何妙处?
考点解析
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要注意从字面义和深层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分析深层含义的时候还要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
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切入。内容上,可以从表层和深层。表面上“一直在成长”指的是母亲一直在学习知识从而获得成长的过程,深层而言,作者想要赞美母亲这种活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结构上,标题和结尾“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的表述相呼应,母亲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同时标题这样有些带有悬念的表述能够吸引人的兴趣。
★★★
6.(情感的分析与体悟)文章通过叙述妈妈日常生活的几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考点解析
首先要阅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文章标题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文章标题往往有一些透露作者情感的字眼。如“表面上“一直在成长”指的是母亲一直在学习知识从而获得成长的过程,深层而言,作者想要赞美母亲这种活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
2.从文章开头或结尾的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入手,把握作者情感。如“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地的了不起之处。”“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平见了!”
3.从文中带有浓烈感情色彩的词句入手,推敲作者的情感。
本文中的“妈妈”,一生都在学习,在成长,因此艰难的生活非但没有压垮她,反而让她时常有一种“愉悦感”。文章通过叙述妈妈喜欢读书并尝试写作、学会打字、使用微信、学习开车等事件,表达了对妈妈爱好学习精神的赞美。
7.(综合应用)通过阅读本文,文中“妈妈”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在我们生活中,给你怎样的启示,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解析
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与生活体验,结合文章分析或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与文章主旨。
小说考点例说
守望
尹小华
①双望和庆莲定亲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双望高呼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加入了志愿军队伍。临走那天晚上,两人在村边老槐树下见了个面——半个月亮在云层里时隐时现,他们在老槐树旁靠了一会儿,说了几句话,庆莲送给双望一副亲手做的鞋垫,双望拉了一下庆莲的手,然后一人朝西,一人向东。
②庆莲不唤双望名字,叫“那谁”。那谁走后,庆莲心里就觉得空荡荡的。那谁在家时,庆莲常能见到他。比如,有时村里开会,还有在庙会上,庆莲都会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寻找那谁,当终于看见他时,心头嗡的一声,似乎达到了某种目的,便转身往回走。是的,在那些场合下,只是看一眼,心里就暖暖的。那谁这一走,再想看见可就不容易了,庆莲不由叹息一声。声音虽轻,还是被自己听到了,不由一惊,生怕被娘也听到,说她有心事。
③庆莲有时在地里干农活,也不住地东想西想,想来想去,总离不开那谁。那谁不用干农活了,跨过鸭绿江打侵略者去了。庆莲这样一想,就紧张起来:枪子儿哪有长眼的,那谁要有个好歹怎么办?这种念头刚刚冒出来,庆莲就笑自己傻——要是人人都贪生怕死,还怎么打胜仗?接下来,她又盼着那谁英勇杀敌,荣立战功。这时庆莲一抬头,飞来一只鸟,叽喳叫了几声飞走。如果鸟知晓自己的心事就好了,飞去看看那谁。
④收工后,庆莲来到小河边,就看见了水里自己的影子。照理说,她熟悉自己的长相,可每次都忍不住在水里照一照,但又不敢久照,停留时间稍长,脸就发烫。回家时,路过村边的老槐树,树上又有鸟在叫。她停下来,抬头望望,引来更多的鸟叽叽喳喳欢叫起来……那一刻,她真的以为,那些鸟是那谁派来的信使。她想,若是自己能听懂鸟语多好。
⑤有一次,庆莲站在老槐树下,朝东张望时,正遇邻居大嫂路过大嫂张口便问:“有双望的消息吗?”
⑥“没有。”
⑦“这个双望!”大嫂责怪后,又改口道,“打仗哩,可能不得空,双望肯定像你惦记他一样惦记你。”
⑧厌莲听了这话、害羞地低头一笑,但想到那谁不知何时回来,便陷入了沉默。
⑨大嫂似乎看出了庆莲的心事,说我帮你打听打听,等有双望的信儿,就快点告诉你。大嫂的话,给了庆莲一些盼头。大嫂常去县城,那里人多,知道的信儿也多。
⑩几场秋雨过后,天气转凉,庆莲要给那谁做双棉鞋,她边纳鞋底,边像云一样游移着去了大嫂家。大嫂知道庆莲是来打听双望音信的,但她不说破,只说庆莲鞋底纳得密实。闲聊一阵后,绕来绕去,庆莲还是绕不过那谁。大嫂摸着庆莲手里上好鞋帮的棉鞋说:“仗总会打完的,你把日子过好,等他回来。”
⑪从那天起,老槐树下少了庆莲张望的身影。她穿梭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洒扫庭院,春种秋收,时光在忙碌的生产劳动中悄然而过。柜子里新纳的鞋早已攒了厚厚一摞。
⑫两年多后的一天,庆莲又一次去大嫂家,终于得到一个消息——战争结束了。
⑬成群结队的人们载歌载舞地迎接志愿军将士凯旋,庆莲远远地望见队伍里那个熟悉的身影,胸前的红花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庆莲的心剧烈跳动起来,怦怦怦,一阵紧似一阵好像要从嗓子眼儿里跳出来了……
⑭后来,庆莲成了我奶奶。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信息理解与归纳概括)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小说的主要内容。
考点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事件。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画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然后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有的事件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事件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概括事件时,同学们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另外,如果有字数的限制,还要在概括完后,调整字数,将其控制在要求范围之内。如本题,从读文可知,故事的起因是双望加入志愿军队伍,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双望与庆莲一对恋人从此分离。故事的经过是双望一去就音信全无,只乘庆莲在家中对他百般牵挂思念,还托大嫂打听消息,为双望做了很多双鞋。故事的经果是战争结束,双望回到家中,两人相聚。可概括为:庆莲思念并守望参加抗美援朝的定亲对象——双望的到来。意近即可。
2.(环境描写分析评鉴)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⑩段划线句子
考点解析
考查赏析环境描写。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它在作品中起着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环境描写服务于文章的主题的表达和人物的刻画,它与文章的主题以及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密不可分。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天气转凉”写出时间的流逝,这是“庆莲要给那谁做双棉鞋”的背景。结合庆莲对双望的思念等内容可知,这一句渲染了冷清的气氛,衬托了庆莲对双望的思念之情。
3.(写法的分析与评价)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庆莲生怕被娘听到自己的叹息声,是因为她怕娘担心双望的安危。
B.第④段“更多的鸟叽叽喳喳欢叫起来”使心事重重的庆莲更加烦躁、厌恶。
C.结尾双望荣立战功、平安归来,与前文庆莲盼双望立功的心理形成照应,突出中心。
D.文章多次写到庆莲做鞋子的情节,表明双望走后庆莲无所事事,想借此打发时间。
考点解析
首先明确文中运用的技巧、手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伏应、悬念、巧合、误会、突转、抑扬)。其次,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什么技巧,写了什么内容。再次分析技巧的作用,主要分析评价在主题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布局谋篇方面起到了什么效果。
A.“是因为她怕娘担心双望的安危”有误,她是怕母亲担心自己;
B.根据第④段中的“那一刻,她真的以为,那些鸟是那谁派来的信使。她想,若是自己能听懂鸟语多好”可知,“更多的鸟叽叽喳喳欢叫起来”引起了庆莲对双望的思念与牵挂,并不是“更加烦躁、厌恶”;
D.文章多次写到庆莲做鞋子的情节,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庆莲为双望做鞋子,表现了她对双望的思念与牵挂,与表现她坚信双望一定会回来。并不是“无所事事,想借此打发时间”;
4.( 人物形象分析的评价)简要分析“大嫂”在文中的作用。
考点解析
考查分析人物作用。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几乎是小说文本中的必考题,这部分常常有两种命题形式:1、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2、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在具体命题时,部分考题是只概括,不分析;部分考题是概括之后再分析。答题时,应该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并且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同时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的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完成,都与情节密切相关,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在对情节产生推进作用。所以分析主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应首先考虑与小说情节的关联。因为小说的目的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表现主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必须考虑对小说主题的作用以及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因为这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而次要人物也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和价值。次要人物常常起到线索作用,可以通过衬托,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内容上,结合“打仗哩,可能不得空,双望肯定像你惦记他一样惦记你”“大嫂似乎看出了庆莲的心事,说我帮你打听打听,等有双望的信儿,就快点告诉你”等语句可知,“大嫂”与庆莲的对话,从侧面烘托了庆莲对双望的思念之甚。“大嫂常去县城,那里人多,知道的信儿也多”“两年多后的一天,庆莲又一次去大嫂家,终于得到一个消息——战争结束了”等内容体现出老百姓的互帮互助和淳朴品质。“大嫂”帮忙打听消息、庆莲对双望的思念,共同突出了军民同心的主题。结构上,“大嫂”与庆莲的对话引出庆莲来打听消息、双望胜利归来等情节,因此,“大嫂”这一人物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5.(语段作用的评价)分析第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考点解析
考查分析语段作用。
句段的作用,答题方法如下:①内容上:内容上的作用主要考虑句子与写作内容及主旨的联系或表达情感、观点等方面的作用。②结构上: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③表达效果上:主要是针对表达上富有特色(如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或使用了特殊标点符号的句子。
末段点明了庆莲的身份,说明故事的后续结局,庆莲与双望结婚,生儿育女,生活幸福。“我”是文章的作者,而文中的“庆莲”是作者的奶奶。这就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与可信性。正是因为庆莲是作者的奶奶,作者是亲耳听到了奶奶的回忆才创作了这篇文章,这就是使故事的情节和某些细节,如庆莲为双望做鞋子,大嫂安慰并鼓励庆莲等细节有了真实的基础。
6.(标题的理解和评鉴)理解标题“守望”的含义。
考点解析
考查赏析题目的含义。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文中的庆莲与双望是一对恋人,双望去前线后音信全无,庆莲在家中等候着他回来。所以“守望”的含义是对心上人的思念与渴盼。根据第⑩段中大嫂说的“仗总会打完的”可知,“守望”的含义是对胜利的希望。根据第⑩段中的大嫂说的“你把日子过好,等他回来”,第⑪段中的“她穿梭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洒扫庭院,春种秋收,时光在忙碌的生产劳动中悄然而过”可知,“守望”的含义是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守望。
7.(主题的探究)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考点解析
小说主题考试设题方式有三类:概括、评价和探究。对主题比较单一的往往以概括的形式考查,对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的,往往以评价、探究的形式考查。
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
①从作者背景看。②从人物特征看。③从情节发展看。④从语言情感色彩看。⑤从整体倾向看。
3、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本文写得是抗美援朝的事件,人物庆莲等待双望胜利归来的事表达了对军民同、相助的品质。
8.(语言分析与评鉴)赏析下面的句子
她停下来,抬头望望,引来更多的鸟叽叽喳喳欢叫起来……那一刻,她真的以为,那些鸟是那谁派来的信使。她想,若是自己能听懂鸟语多好。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