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考前冲刺模拟试卷合集
备战2023年中考考前冲刺模拟卷(南京)
历史试卷一
注意事项:
1.本卷共28题,满分60分,考试用时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面思维导图中①②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世袭制、禅让制 B.禅让制、世袭制
C.分封制、郡县制 D.郡县制、分封制
2.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这表明( )
A.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 D.“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
3.《贞观政要》中载:“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这说明唐太宗( )
A.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B.重视农业的发展 C.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D.完成了全国统一
4.“中国硕大的沙漏在南宋时期倒转了”,使得产出稻米的地区在经济上逐渐超过了产出小麦和小米的地区。导致“沙漏倒转”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民非常勤劳 B.南方自然环境优越
C.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外 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5.清朝康乾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乾隆时皇帝最宠信大臣和珅,嘉庆皇帝继位后,和珅被赐死,家产被查抄,数额巨大,当时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度强化 B.清朝康乾盛世下危机初显现
C.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达 D.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6.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庚子闹‘拳’”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清末新政
7.孙中山在1912年《告友邦书》中写道:“凡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凡革命以前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这表明( )
A.孙中山主张和平共处 B.民国对不平等条约的漠视
C.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 D.民国的国家主权尚不明晰
8.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与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相信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
C.借签苏联的成功经验 D.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9.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获胜的根本原因是( )
A.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 B.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C.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D.爱国华侨的援助
10.以下是《人民日报》部分社论标题,根据相关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为实现全中国土地改革而斗争》
②《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
③《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一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④《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11.大批的科技工作者、工人、解放军指战员在当时国家经济落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发愤图强,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许多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可见,20世纪60年代取得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国家和政府的支持
C.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D.人民建设的热情
12.下列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同学设置的“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专题展板。由此可见,该奋斗历程围绕的核心主题是( )
A.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B.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捍卫祖国完全统一
13.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在万隆会议上赢得了尊重 B.中苏建交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14.下图是雅典人于公元前470年绘制在陶制容器上的画,名为“唱票”。该画可用于研究雅典( )
A.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 B.文学和艺术的繁荣
C.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D.民主政治运作过程
15.埃及、印度、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
A.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B.地理和历史条件的不同
C.大河和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D.各大文明小国寡民状态
16.它使法兰克王国在封建贵族内形成了一种新的制度,提高了法兰克王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这里的“它”指的是( )
A.庄园法庭的出现 B.封君封臣制 C.大学的兴起 D.种姓制度
17.14世纪,意大利的家庭住宅设计开始日益注重住宅中私人空间的建设和设置,很多贵族家庭重视房间的采光度,他们认为这有利于健康和精神舒畅。这一建筑理念( )
A.体现教会主宰人们精神 B.旨在炫耀贵族阶层富有
C.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追求 D.表明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18.下面两幅漫画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欧洲民主政治的发展 B.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C.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反抗殖民统治的胜利
19.在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
A.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B.民主制度的广泛实行
C.无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D.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20.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该法令的实施( )
A.彻底改变农奴政治地位 B.完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C.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D.推动俄国实现社会转型
21.奥斯曼帝国、沙皇俄国、奥匈帝国与德意志帝国,有的是延续了数百年的老牌帝国,有的是新崛起的帝国之秀。它们都曾经肆意扩张、威震欧洲,但最后它们几乎同时破灭与消失,与之有关的事件是( )
A.拿破仑对外战争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东欧剧变
22.下图反映的是1929—1937年美国失业率变化。图中美国失业率出现拐点的原因是( )
A.自由放任政策的实施 B.罗斯福新政的推行
C.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 D.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23.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作为两种对立社会制度的代表,矛盾日益加深,可见冷战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社会制度巨大差异 B.国家战略严重分歧
C.综合国力远超他国 D.两大阵营日益明朗
24.学校九年级历史课进入了主题复习阶段,某学习小组收集到以下史料。根据收集到的史料,拟定了四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①万隆会议 ②“非洲年” ③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
A.非洲人民的抗争 B.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C.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D.热战中的世界
25.下图为某篇历史论文的写作主线,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B.资本主义制度的衰落
C.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13题13分,本题共25分)
26.每一个时期都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独特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1)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文化的特点,并举例说明“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
材料三: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曾说过:“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中国作家唐欣则出版了《我愿意活在宋朝》的大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黄仁宇、余秋雨等人愿意活在宋朝的原因。
材料四: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
——部编(五·四学制)《中国历史》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统治者“大大强化了皇权”和“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这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什么特点?
材料五: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竟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5)据材料五指出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当时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什么特点。
27.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每一次历史性的飞跃都留下伟人的足迹。他们“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寻伟人足迹,观时代变迁”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上面年代尺体现了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请将①内容补充完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
图一遵义会议遗址 图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会场 图三开国大典
(2)图一会议的召开意义是什么?
(3)图二会议确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该会议为哪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4)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在国际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邓小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5)图四成就的取得源于哪次会议的召开?图五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成立得益于哪一创造性构想的提出?
【习近平——新时代的引领者】
材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
(6)依据材料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我国哪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7)通过以上学习探究,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8.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不断创造物质的历史,物质的流动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以前,英国的棉织品质地低劣,竞争不过印度、中国的棉织品。当时穿着中印棉布衣服的风尚风靡一时。为了促进本国纺织业的发展,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禁止从印度、中国和伊朗输入染色的棉纺织品……英国只有采用新技术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同印度、中国的产品竞争。正是这个商品竞争的需要,才推动了一系列新发明。进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摘白刘祚昌、光仁供、韩承文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世界各国世博会举办介绍
材料三 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的推行,使美洲的烟草、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经过扩大再生产后重新出现在了它们的原产地,不同于原有的原料形态,它们统统被饰以知名商标和发达地区的文明气息,以一种更加迅猛的方式征服了它们原来的生产者,从立顿茶叶、箭牌糖果、美国烟草到后来的雀巢咖啡、星巴克咖啡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从1800到2000年,这一征服全球消费者口味的争夺战几乎无往不利。——摘白刘祚昌、光仁供、韩承文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最早从哪一行业开始?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前后世界博览会展览主题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国举办世界博览会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归纳过去两个世纪物质交流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物质如何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前,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这种推举贤德之人的让位方式,历史上称为“禅让”,即禅让制。禹后来立建立了夏王朝,死后传位于其子启,此即王位世袭制。B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建立后全面实行开来的管理地方的制度。即世袭制、禅让制,分封制、郡县制,郡县制、分封制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分析可知,材料叙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不仅在经济密切交往,在生活、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也学习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表明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项正确;“民族隔阂完全消除”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说明当时“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排除D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