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两部分,29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本部分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甲骨文编》收录“家”的甲骨文字形约二十种,其上半部分由房屋之形构成,表明为居住之地;下半部分的抽象写法也多为一身一耳两足(如下图),在古代能够处于“房屋”之下的动物主要为六畜之中的猪、马、牛、羊、狗五种。据此可推知(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六畜”的国家 B.“家”观念的形成与农耕生活紧密相关
C.甲骨文是体系完整的文字 D.中国农耕文明具有独特性
2.浙江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遗址发现了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山西陶寺都城(距今4300—4000年)遗址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夏王朝二里头遗址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这些考古成果共同反映了( )
A.早期人类的演进和变化规律 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及聚落形成
C.炎黄传说中蕴含着历史信息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组织能力
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
4.《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
5.2023年高考一些省市将一本二本合并招生,增加体育项目考试。历史上作为考试制度,观察家默德赫斯特评论说:“7 世纪起,中国建立的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指的是( )
A.禅让制 B.科举制 C.世袭制 D.九品中正制
6.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下列一组图片,那么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是( )
A.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 B.民族政权的并立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
7.清朝时期,内地商人经常用布匹、茶叶和铁器等到东北交换毛皮、人参等土特产。当地的索伦语类满语,达斡尔(旧称达呼尔)语接近蒙语,到康熙末年都已出现了“其中间杂汉语”的情形。嘉庆年间,内地赴东北地区贸易的晋商“与蒙古、索伦、达呼尔交易,皆通其语,问答如流”。这有利于( )
A.多个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 B.清王朝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促使东北地区自然经济解体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8.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是( )
A.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 D.中外贸易的发展
9.瓷器,是古代中国一张亮丽的名片,不同时代的瓷器艺术也各具特色,也凸显了制瓷工匠们的精神追求。某校历史爱好小组举办瓷器鉴赏比赛,下列图片是其中一组,这组图片最能体现古代制瓷工匠( )
A.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B.注重修养的人文精神
C.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D.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
1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
A.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帝制 B.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11.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人说,这是中国的“1787年宪法”,这是因为二者都( )
A.为民族带来独立 B.为本国带来持久和平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12.2021年3月19日,杨洁篪针对美国的无端指责,向世界彰显中国态度:“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相隔120年,同是辛丑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那么,与这一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有直接关系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评论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的屡次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1919年5月4日他又评论说:“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上述评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遭到反对 B.战后组建了以英法为主导的国际联盟
C.中国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D.中国要求收回山东主权遭到列强反对
14.马丁·雅克评价:“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勒、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马丁·雅克评价的对象是指(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2021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公布,提出要以更加有力的开放举措统筹推进粤澳深度合作,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做好加快合作区建设这篇大文章的重要保障。“总体方案”的提出( )
A.彰显了粤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为国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C.有利于“一国两制”实践的行稳致远 D.消除了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差异
16.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军费开支在占GDP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情况下,仍然稳居世界第二。军费由1950年的26亿元增涨至2017年的10246亿元;军队规模大幅缩减,在编军人数量由1950年的627万缩减至2017年的200万;同时重视国防科技的发展,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改革,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材料说明( )
A.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国防道路 B.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
C.强大的国防需要不断裁军 D.国防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7.马其顿征服波斯之后,亚历山大和许多马其顿的将领(大约有80名)都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同日参加婚礼的新郎新娘竟达一万对之多。后人称这一行动为“欧亚联姻”,而且整个婚礼是按照波斯人的传统习俗进行的。这一行动( )
A.推动了基督教的传播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保存了雅典民主制度 D.有利于实现希腊的统一
18.下列关于三部法律文件条文的记载,说明( )
A.都是成文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B.都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C.都强调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实质都在维护奴隶制度
D.都影响了后世立法,奠定了近代欧洲民法的基础
19.“这一运动使人从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下列名言能够体现该运动精神内核的是( )
A.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B.人类是宇宙的精华
C.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 D.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20.美国《大西洋月刊》近日报道说,美国“新冠孤儿”人数相当于过去十年里监护人因艾滋病死亡的孤儿数量总和。……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中的“新冠孤儿”问题更为严重。少数族裔家庭平均收入较低,在面对疫情时抗风险能力较差,儿童沦为“新冠孤儿”概率更高。材料揭示了( )
A.种族差别下美国社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B.南北战争没有成功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C.经济全球化下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减少
D.“新冠孤儿”问题的出现是偶发事件
21.“在1750年,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期横遭列强干涉。”西方能够超越东方的主要原因是( )
A.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爆发
C.西方的专制统治不如东方根深蒂固 D.西方国家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22.1913年,德国军事作家伯恩哈迪在《德国与未来的战争》一书中写道:“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十分清楚,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那样要对付如此多的困难和敌意……我们现在想要获得的东西必须用战争获取。”作者意在( )
A.对德国对外政策表达不满 B.表达对德国经济的担忧
C.揭示国际关系危机的根源 D.极力宣扬军国主义思想
23.法西斯势力利用1929年发生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和人们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强烈不满,鼓吹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甚至极端种族主义思想,取得民众支持,进而搜取政权,在亚洲和欧洲形成了两大战争策源地,威胁世界和平。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二战爆发的原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国际格局的演变 D.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24.2022年4月5日,北约各成员国于布鲁塞尔举办外长会议。期间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不断对中国进行指责,渲染所谓“中国威胁论”,称将会考虑如何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及中国的所谓“胁迫政策”。为此中方向北约提出严正交涉。由此可知,北约( )
A.成为美国霸权政策的工具 B.没有摆脱冷战思维的桎梏
C.是维护现今国际秩序的中坚力量 D.实现了完全的“战略自主”
25.随着20世纪向全球扩展,人类也被推入到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之中:战争、革命、经济危机、意识形态对立等等使整个世界处于动荡、变革、分裂和重新积聚整合的状态。因此20世纪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振荡的世纪。以下说法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①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裂变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与剧变的危机
③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活动导致了地区甚至是世界振荡
④新冠肺炎爆发所导致的世界的恐慌、混乱与死亡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
本部分共4大题,共50分。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10分)
材料一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每年清明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炎帝陵、黄帝陵拜祭。依据材料一,写出炎帝和黄帝被中华民族尊崇的原因。(2分)
材料二 中华文明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2)从上述成就中任选两个,说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及该成就的历史地位。(2分)
(3)有学者认为“世界受蔡侯(伦)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看法。(3分)
(4)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请说出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应秉持的正确态度。(3分)
27.中国近代文明转型表现为传统的统一国家成功实现再造和新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十九世纪中后期“外力冲击”推动的中国近代社会“变革”。(2分)
材料二 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统治,揭开了民主共和的新一页。从此,中国不再被称为“帝国”,而被称为“民国”。由“帝”而“民”,标示着国家性质以及人们地位的变化。从此,闸门打开,中国汇入世界正在奔腾发展的民主主义大潮,汹涌澎湃而不可阻遏。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杨天石对这场革命的评价是否确切,并说明理由。(4分)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大事年表
(3)请从材料三的大事年表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表述准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4分)
(4)综上所述,指出促进中国近代文明转型的因素。(2分)
28.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是妥协的艺术,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历史更是跌宕起伏,几经波折,回首这段历史,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一 如下图
(1)材料一中的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三次列强侵华事件?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幅漫画反映的侵华事件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导致近代中国屈辱史的重要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二 如下图
(2)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以上三幅图片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刊登的部分重大事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表达的共同主题。(2分)
材料三 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英国国旗和香港旗缓缓降落。它标志着……,0时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响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全场沸腾了,许多人眼睛里噙满激动的泪花,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哪一外交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哪一构想的提出?(2分)
材料四 2021年4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就美日领导人联合声明涉华消极内容答记者问。发言人说,台湾、钓鱼岛都是中国领土。涉港、涉疆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美日联合声明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严重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已通过外交渠道向美、日表明严正立场。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写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外交原则是什么?(2分)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现代外交变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3分)
29.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我们着眼于世界格局和发展大势,积极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世界一体化】
材料一:(15世纪30年代)仅仅一个世纪之后,欧洲的航海家们已经发现了我们现在所知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并绘制成图。在最早的几次航行中,探险家……首先开辟航线……永远地结束了世界主要文明相互隔绝的局面。
(1)引起材料一中重大变化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中哪位探险家“帮助西班牙人实现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寻黄金这一梦想”?(2分)
【世界工业化】
材料二:
(2)材料二中“一场完全不同的革命”是指什么革命?通过这次革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的是哪个国家?(2分)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电灯照明”、“飞机在空中翱翔”的情景发生在哪次革命中?随着两次革命的展开,人类社会分别进入了什么时代?(4分)
【世界两极化】
材料四:
(4)根据材料四结合教材,请指出雅尔塔会议决定在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什么?战后美国实施了什么政策?(2分)
【世界多极化】
材料五:第一,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国际关系……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即美欧日及俄中等主要国家和战略区域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第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性主题不会根本逆转……各国战略将主要着眼于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5)材料五中促成世界多极化的力量有哪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的因素有哪些?(5分)
…………
参考答案
本部分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家畜饲养是原始农业产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能够处于‘房屋’之下的动物主要为六畜之中的猪、马、牛、羊、狗五种”体现家”观念的形成与农耕生活紧密相关,B项正确;题干体现不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六畜”的国家,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家”与房屋、六畜的关系,没有强调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无法推知甲骨文是体系完整的文字,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中国农耕文明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浙江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遗址、陶寺都城遗址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二里头遗址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这些考古成果共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反映了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D项正确;题干中提供了多项遗址和建筑群内容,并没有反映早期人类的演进和变化规律,排除A项;题干中提到都城遗址、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没有反映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及聚落形成,排除B项;题干中的良渚古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与炎黄传说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