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 2024年06月11日
资源编号 35821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2-10-23 九年级上册 0 3,460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含答案解析)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1分)

1.按要求默写。(10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其一)》]

(2) 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4)_____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5)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6)_____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7)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借眼前之景抒发愁苦悲戚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山河日月俱有感,风花雪月皆是情。请写出古诗中写“雪”的连续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2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8分)

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最近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播。该节目制作水准较高,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逐渐成为品牌。

诗词歌赋表达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追求与人文精神,yùn(      )含着古今一脉的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家底”。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歌赋,是为了传承,也是为了(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suǐ(      )。把这些“文化家底”守护好、利用好,我们才更能怀着自信与从容行稳致远。

《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年来,不少优秀文化类节目(B),背后都折射着同样的时代需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现实场景,吸纳时代气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yùn(      )含    精suǐ(      )

(2)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

汲取      吸取      油然而生      异军突起

A.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

(3)修改文中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横线处的语句,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2分)(  )

①将古典价值融入当代表达

②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③立足诗词这一文化宝库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谪守”指因罪被贬谪流放,出任外官。“迁客”指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

B.“饮酒”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象征着富贵吉祥、子孙昌盛;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向往。

C.“更”为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定”指的是晚上八时左右。

D.“庆历四年”“崇祯五年”中的“庆历”“崇祯”指的是皇帝的年号,运用了年号纪年法;“丙辰中秋”中的“丙辰”运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4.综合性学习。(11分)

(1)给下列新闻拟写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青海新闻网 2020年书香青海·助力脱贫攻坚——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暨“书香青海”阅读季活动启动,旨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广泛开展,助力全民阅读活动品牌建设。活动当天,各地开展了线上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爱国卫生知识问答、线下赠书等活动。活动以抒发全民战“疫”情怀、弘扬地域文化、文化走笔、书香之家评选等11项全民阅读活动为内容,通过研讨会、征文、展览、经典诵读等多种载体形式开展。

近年来,全省各市州图书馆以全民阅读活动为推手,引导、培育、成立了阅读推广人联合会,发挥了图书馆与读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更好地参与、监督、服务全民阅读活动,带动全社会参与到全民阅读活动中来。下一步,各图书馆将继续加大数字阅读资源的制作和线上推广的力度,能够让群众通过手机等方便快捷的方式,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有删改)

A.世界读书日暨“书香青海”阅读季活动启动          B.全省各市州学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C.4月23日读书日享受阅读的乐趣                  D.全社会参与全民健身活动

(2)下图是江源中学国学经典阅读现状调查数据饼状图,请仔细观察,写出你得出的结论。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仿照例句,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4分)

青春是一团火,她点燃了我们沸腾的热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春是一首诗,她浸润了我们干涸的心灵。

(4)在处理读国学经典和流行作品的关系上,海青同学认为流行作品读起来轻松、有趣、通俗易懂,没必要读国学经典,你应该怎样劝说他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理解(39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5-7题。(10分)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释】①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宋将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②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古台已倾废。③静: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

5.选出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甲词以“问”贯穿始终,一问“神州”,二问“兴亡”,三问“敌手”,三问三答,简洁有力,结构严谨。

B.甲词中“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写孙权年轻气盛,统帅千军,割据一方,暗含词人对他穷兵黩武,以致战乱不休的批评之意。

C.乙诗颔联描写登台所望之景,上句写近景,下句写远景——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隔水远眺山峦,皆在云罩雾绕之中,显得格外幽深。

D.乙诗颈联中的“依”字有“靠着、傍着”之意,仿佛夕阳对旧垒恋恋不舍,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为尾联情感的抒发营造氛围,极有韵味。

6.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中的叠词音韵和谐,意蕴深厚,请赏析“悠悠”一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乙两首诗词都是怀古之作,请分别说说它们所抒发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9分)

菱溪石记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倒,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涠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演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氓,尚有居溪旁者。

余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遵立于亭之南北。辛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选自《欧阳修集》,有删改)

[注]①菱(ling)溪:溪名,在滁州东北,源出永阳岭,南入清流河。②永阳岭:在滁州北三里。③皇道山;在今安徽滁州东北十八里。④刘金:杨行密的部将。⑤编氓:平民。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往往祀以为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经皇道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立于亭之南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亭负城面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氓,尚有居溪旁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何“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各句中“而”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其一差小而尤奇              B.水涸而石出

C.惜其可爱而弃也               D.朝而往,暮而归

1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 余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未氏,遂立于亭之南北。辛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材料二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群人游也。

以上两则材料分别提到“滁人岁时嬉游”“滁人游”,作为太守,欧阳修不把关注点放在大事上,却放在老百姓的游玩上,是不是不务正业?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0分)

【材料一】

①礼品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互赠礼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内容,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赠送与接受礼品的行为牵涉到生活的许多方面。不同的人送礼也有不同的目的。比如,有的人送礼是出于利他主义,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别人、关心别人,有的人则只是出于“礼尚往来”。所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情感并不是送礼行为的唯一解释。

②礼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赠送和接受的双方都有意义。礼品能反映你希望自己在别人心中树立怎样的形象。因为,每件礼品都是精挑细选或亲手制作后才送出去的,对方能从中衡量出你的兴趣品味,甚至包括你的智慧和才干。同时,对接受者来说,礼品能让他感受到,他得到了你的认可,祝福,赞扬或牵挂……总而言之,他对你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对礼品的渴求也就是对赞同、慈爱、理解等情感精神的渴求。

③另外,不同的人,送礼的个人成本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不同的人采取的行动也不一样,同样的行动对不同的人传递的信息也会不同。比如,贫困的人送礼和富人送礼就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最缺的可能是钱,而后者最缺的可能是时间。如果一个百万富翁给乞丐100元钱,那可能只是一种施舍;同样地,陪人聊天,可能是他本来就没有什么事干。贫困的人送一件价格100元的礼物,与富人送1000元的礼物,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不能以实际价格衡量的。贫困的人传递的信息可能更强烈一些。反过来,闲人陪你玩一天,富人只陪你一个小时,表现出来的信号也可能是富人更重视和你的关系。所以,对于送礼来说,重要的是礼物对送礼的人的成本大小,而不是礼物对于收礼的人的价值的大小。从这个意义上讲,“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很有道理。鹅毛可能对你来说没有很大价值,但是对方愿意花大成本,把鹅毛千里迢迢地给你送过来,这就意味着他很重视你,很看重你们之间的关系。

(部分内容摘编自张维迎《博弈与社会》第三节)

【材料二】

世间但凡牢不可破的关系,都建立在相同的价值观之上,这样的关系,更经得起时间检验。因此,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好的礼物就是书籍。书之所以能成为承载友情,亲情乃至大国外交的礼物,是因为它更贴近精神、情感需求的本质:既彰显了通礼者的诚意和品味,又让收礼者感到自身的内在价值被发现、被读懂。惟其如此,送礼者和收礼者的关系。才不会堕入需求的底层,才能进一步让双方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得以升华。

【材料三】

现实生活中送的很多礼物可能是浪费性的。比如,端午节的时候,大家互送粽子。现在可能没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吃粽子,而且即使喜欢吃,也不必非得端午节之前买。在端年节的时候,买粽子、送粽子的人并非注重粽子的实用价值,而是要表达牵挂和祝福。而且,很多时候,人们更在乎粽子的包装和价格,似乎看起来贵重,才能更显示自己的诚意。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品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载体。

B.礼品不仅对接受者有意义,也是赠送者精神情感的渴求。

C.不是所有的送礼行为都是为了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情感。

D.“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因为鹅毛是对方的急需品。

1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分)(   )

A.相互馈赠礼品,在有的时期和地区是非常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B.不同人送礼的个人成本是不一样的,采取的行动也会不一样。

C.礼物的价值主要是以其实际价格衡量,与送礼人是否用心无关。

D.只要互送书籍,就能进一步让双方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得以升华。

15.关于赠送礼品,常存在两种误区:

①“越贵重的礼物,越能体现心意之诚”。

②“越实用的礼物,越能满足对方所需。”

请分别指出其不当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感悟与表达(50分)

16.作文。(50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刘禹锡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东坡的诗句。他们的诗句发人深思。

要求:①选择文段中刘禹锡或苏东坡的诗句,整体立意;②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书写你的生活与感悟,不得套作抄袭;④字要写得工整,保持卷面整洁;⑤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和人名;⑥不少于600字。

…………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1分)

1、

(1)直挂云帆济沧海

(2)沉舟侧畔千帆过

(3)千里共婵娟

(4)露从今夜白

(5)寒林空见日斜时

(6)野芳发而幽香

(7)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8)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解析】(1)-(6)题是直接型默写,根据上下句的提示直接默写即可。第(7)题是理解型默写,根据题干“借眼前之景抒发愁苦悲戚之情”的提示,调动积累默写即可。本题易错字有“沧”“畔”“婵”“幽”“拥”。第(8)题填写关于“雪”的诗句即可,示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九年级上册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https://www.0516ds.com/35821.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