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考试易错题
专题03 八上易混易错考点梳理与点拨
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2、人的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 个人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来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有不同的身份。
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
5、常见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
(如:同乡、邻居—地缘关系; 同学、同事—-业缘关系)
6、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网络交友的特点是虚拟、平等、自主。
7、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我们应合理利用网络。
8、我们生活中的社会规则包括道德、纪律和法律,我们遵守社会规则要做到自律和他律。
9、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有法律、纪律等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非强制性手段。
10、违法行为可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三种违法行为的共同点:①都有社会危害性; ②都违反法律; ③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11、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标志);
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的必然结果)。
12、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3、拘役、罚金属于刑事责任; 拘留、罚款属于行政责任;
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属于民事责任:
14、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15、诉讼种类包括: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民告官) 、 刑事诉讼。
16、法律是最刚性的行为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17、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18、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种角色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
19、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
20、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21、关爱不分大小,贵在有爱心。
22、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得到什么。
23、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4、为了国家利益,有时不仅需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献出生命。
25、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
26、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27、我们要树立理性爱国的意识,学会理性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维护国家利益。
1、社会是个人的简单相加。(×)
陷阱:忽视个人对社会的影响。
纠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2、“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强调社会都离不开个人;(×)
陷阱:混淆个人对社会的影响与社会对个人的影响,理不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纠正:“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强调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
3、 个人身份是通过家庭关系来确定的。(×)
陷阱:把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混为一谈。
纠正:个人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来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有不同的身份。
4、网络可以扩大公民的权利。(×)
陷阱:无视公民权利是法律规定的;
纠正:,公民权利不能扩大,网络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5、沉迷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应远离网络。(×)
陷阱:只看到网络生活的危害,没看到网络的积极影响。
纠正: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我们应合理利用网络。
6、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有法律、纪律、道德等强制性手段。(×)
陷阱:没看到法律、纪律、道德的实施手段的区别
纠正: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有法律、纪律等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非强制性手段。
7、自由就是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陷阱:对自由的片面理解,忽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纠正: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8、文明有礼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陷阱:把诚信与文明有礼的作用混淆起来。
纠正: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9、违法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陷阱:基础知识巩固不扎实,把违法与犯罪等同。
纠正: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10、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一定犯罪。(×)
陷阱:看不到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纠正: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
11、拘留、罚金属于刑事责任;(×)
陷阱:把罚金与罚款,拘留与拘役等法律责任混淆起来。
纠正:拘役、罚金属于刑事责任; 拘留、罚款属于行政责任;
12、民告官属于民事诉讼。(×)
陷阱:基础知识没落实巩固。
纠正:民告官属于行政诉讼。
13、遵守道德靠自律,遵守法律就要靠他律。(×)
陷阱:误解为理解自律是道德范畴、他律是法律范畴。
纠正:我们遵守社会规则要做到自律和他律。
14、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扮演着相同的责任。(×)
陷阱:忽视责任随着身份的变化而变化。
纠正: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种角色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
15、承担责任,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物质方面的回报。(×)
陷阱:针对当今社会存在一些功利思想,故意强化物质方面的回报。
纠正:承担责任,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回报。
16、捐款越多,就越有爱心。(×)
陷阱:当今社会存在以捐款的多少来衡量爱心的不良现象。
纠正:关爱不分大小,贵在有爱心。
17、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赚了多少钱。(×)
陷阱:当今社会存在以财富论成败的不良现象。
纠正: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得到什么。
18、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陷阱: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绝对化。
纠正: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19、为了国家利益,必须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献出生命。(×)
陷阱: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对立起来。
纠正:为了国家利益,有时不仅需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献出生命。
20、人民利益是国家利益的集中表现。(×)
陷阱:故意把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颠倒。
纠正: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
21、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陷阱:故意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混淆。
纠正: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易错精讲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例题1:】曾有人问一位哲人“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哲人回答“把它放进大海”。这简短的对话,揭示的深刻道理是( )
A.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B.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C.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 D.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B:依据题文描述,哲人的观点强调了社会对个人的重要性,启示我们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故B符合题意;
A: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
C:该观点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D: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与题干内容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变式1-1】
1.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习近平的这句话既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也指明了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从个人对社会的作用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②集体的力量取决于成员数量的多少
③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④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变式1-2】
2. “社会是一棵大树,我就是其中一片树叶;社会是浩瀚的星空,我就是其中一颗星星;社会是一望无垠的草原,我就是草原上的一棵小草”。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 )
①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②人的身份在社会关系中确定
③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变式1-3】
3. “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能体现这句话意思的观点是( )
①一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 ②个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③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 ④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易错精讲2:】概念之间的关系:等同关系、并列关系、包容关系、递进关系
【例题2:】图示法有助于揭示概念间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下列图示内容正确的有(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财产权、规则的种类、刑罚种类、公民权利。
①:规则包含法律、道德、纪律等。即规则包含道德,故①说法正确;
②: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即行政制裁包含行政处罚,故②说法错误;
③: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罚金属于附加刑,而不是主刑,因而主刑与罚金不是包含关系,故③说法错误;
④:财产权是民事权利中的一种,二者是包含关系,故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A。
【变式2-1】
1.图示法是我们常用的学习方法。下列图示表示正确的是( )
A.①法律②社会规则
B.①民事责任②行政责任
C.①主刑②附加刑
D.①违法行为②一般违法行为
【变式2-2】
2.下图示法有利于揭示概念间的关系。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变式2-3】
3.用图示法表示所学概念间的关系是我们的学习方法之一。下列图示描述的概念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
【易错精讲3:】违法行为的分类及法律责任
【例题3:】下列案例与违法行为对应正确的有( )
案例 | 违法行为类别 |
①李某因闯红灯被处以200元罚款并扣6分 | 行政违法行为 |
②赵某因醉驾被吊销驾照,并被判处拘役 | 行政违法行为 |
③王某因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 | 刑事违法行为 |
④张某因跳广场舞扰民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 | 民事违法行为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分类、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
①:依据教材知识,罚款属于行政处罚,针对的是行政违法行为,因此李某闯红灯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故①符合题意;
③:依据教材知识,有期徒刑属于刑罚。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特征之一。王某被判有期徒刑八个月,说明其盗窃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即刑事违法行为。故③符合题意;
②:依据教材知识,拘役属于刑罚,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特征之一。赵某被判拘役,说明其行为属于犯罪行为。故②说法错误;
④:依据教材知识,警告属于行政制裁。张某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说明张某跳广场舞扰民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变式3-1】
1.南昌东湖区的朱某为追讨欠款,伙同他人非法拘禁欠款人,暴力威胁欠款人写下欠条及付款通知书,且将欠款人打成重伤。2019年8月,东湖区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审理此案,朱某因非法拘禁罪,被判有期徒刑七年,并处剥夺政治权利。有关朱某的这一行为及处罚,不正确的是( )
①剥夺政治权利是附加刑,七年有期徒刑是主刑 ②朱某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
③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④不违反刑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变式3-2】
2.在学习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时,老师出示了以下两则案例,请你判断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
案例一:小钱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罚款;案例二:强强因醉酒驾驶被处拘役。 |
A.民事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变式3-3】
3.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小明所在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案件研究,其中正确的是( )
A.李某用油漆在人行道私自划设停车位——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可处赔礼道歉
B.吴某违章停车,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可处罚金
C.张某酒后与人斗殴,伤者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可处刑罚
D.刘某因贩毒、抢劫被抓、但在审问时有立功表现——是一般违法行为,可处罚款
…………
参考答案
1. C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关系。
A:血缘关系是以血统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因此,母子关系属于血缘关系,故A说法正确;
B:地缘关系是直接建立在人们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如同乡、邻居等。因此,同乡之间属于地缘关系,故B说法正确;
C:业缘关系是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学、同事等。邻居属于地缘关系,而不是业缘关系,故C说法错误;
D:业缘关系是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学、同事等。师生关系属于业缘关系,故D说法正确;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C。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