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之诗歌赏析题汇编
1.【2024年中考模拟】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4分)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2.【2024年中考模拟】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题木兰庙
杜 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①上祝明妃②。
【注释】①拂云堆:地名,在今天的内蒙古,堆上有明妃祠。②明妃:汉元帝宫女王嫱,又称王昭君。她自请和番,远嫁匈奴。
(1)《木兰诗》与本诗都塑造了巾帼英雄木兰:《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和《题木兰庙》中“① ”分别表现出木兰奔赴沙场与战斗的飒爽身姿,“理云鬓”“帖花黄”“画眉”等则生动表现出了木兰的 ② 。
【答案】①弯弓征战(作男儿);②女儿情怀/对美的追求……
【解析】①根据《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可知,其意思是:迢迢万里奔赶战地,千山万水行军如飞。“赴”“度”“飞”极有气势,侧面表现出木兰的英勇矫健的飒爽身姿;
根据《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可知,其意思是:手挽强弓南征北战扮作男子汉。表现出木兰征战沙场的英勇不凡;
由此可知,《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和《题木兰庙》中“弯弓征战作男儿”分别表现出木兰奔赴沙场与战斗的飒爽身姿;
②根据《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可知,意思是:对着窗子、照着铜镜,梳理云一样的鬓发,贴上花黄。这表现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美的追求,这是一种女儿情怀;
根据《题木兰庙》“梦里曾经与画眉”可知,意思是:梦中曾经和女伴们一起给眉毛描纹。这是女孩儿的情怀,表现女孩对美的追求;
由此可知,“理云鬓”“帖花黄”“画眉”等则生动表现出了木兰的女儿情怀(对美的追求)。
(2)有人认为,“两诗均写到木兰思归故乡,但人物志趣却见不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说你对这个看法的理解。
【答案】示例:(1)人物志趣有不同。《木兰诗》中写木兰不要天子的巨额赏赐,一心思归,见其对家园的眷恋、名利的淡泊。《题木兰庙》写木兰把酒思乡,想到汉朝和亲的明妃,意指两人都承载着国家、民族的重大责任。此诗凸显木兰为国家远赴战场的担当。
(2)两首诗都有思归内容,但人物志趣没有太大不同。《木兰诗》中的木兰是战争结束后胜利归来,虽然初衷是替父从军,但也达成了保家卫国的结果。《题木兰庙》中的木兰,思归时联想到明妃,更凸显她对国家、民族的担当。
【解析】示例一:我认同这个观点。两诗人物志趣却见不同。
根据《木兰诗》“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知,写木兰不要天子的巨额赏赐,一心思归,表现木兰的淡泊名利和对家园的眷恋之情。
根据《题木兰庙》“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可知,写木兰把酒思乡,想到汉朝和亲的明妃,借用典故,意指木兰和明妃两人,都承载着国家、民族的重大责任。凸显木兰为国家远赴战场的担当。所以,两诗人物志趣不同。
示例二:我不认同这个观点。两诗均写到木兰思归故乡,但人物志趣大体相同。
《木兰诗》替父从军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之凝聚,亦为巾帼英雄本色之发露。“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了木兰不慕名利和强烈的思归之情。所以,《木兰诗》中的木兰战争结束后胜利归来,虽然初衷是替父从军,但也达成了保家卫国的结果;
《题木兰庙》木兰把酒思乡的时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诗歌在构思上和诗意上的跳跃,细想,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了,正是这些相似,才能藉此来抒发花木兰内心的郁结。一则,她们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这两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她们是来为国纾难的。更凸显她对国家、民族的担当。
所以,两首诗都有思归内容,但都表现了对保家卫国的责任和担当,人物志趣大体相同。
3.【2024年中考模拟】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夜 雨
黄景仁①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①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1)诗歌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颔联运用对比手法,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因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而产生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的矛盾心情。
(2)这首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对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
【解析】这是一首感怀诗。诗人漂泊在外,寄宿于空斋之中。夜晚,窗外下起了凄冷的雨,诗人内心百感交集。他既为久早逢雨农人可以耕作而感到喜悦,又为雨后道路泥泞寄信人不能到来而担心。静静地听着窗外的雨声,雨声变得越来越小,直到消失,诗人想象深夜的雨应该已经变成了雪。此刻,他想到物价要涨,而自己的生计还没有着落,不免内心感伤。岁暮天寒,心情也随之而变得更加凄凉,诗人自然产生了思多念家之情。
4.【2024年中考模拟】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①。
【注释】①好时丰:好年景。
(1)颔联通过描绘植物之变来表现南溪早春之美,这与《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①乱花渐欲迷人眼②浅草才能没马蹄
(2)尾联运用______手法,既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情感,也含蓄地表达了对民生的关切之情。
【答案】①对比②对早春到来的欣喜欢愉
5.【中考模拟】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乙】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
(1)【甲】诗借“杨花”“①____________”“明月”等意象营造出清冷的意境,【乙】诗借“杨花”“风笛”“②_________等意象营造出凄凉的意境,所以两诗配图都选用冷色调。
【答案】①子规②离亭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意象。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在【甲】诗中,“杨花”漂泊不定,“子规”叫声哀婉,“明月”则寄托着思念,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清冷的意境,与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担忧相呼应。
在【乙】诗中,“杨花”飘零、“风笛”哀怨、“离亭”象征着分别,这些意象烘托出凄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和悲伤。
(2)为更好地表现画中人物,请结合诗歌内容,对两诗中的“我”的情感加以品析。
【答案】两诗都表现了“愁”情。甲诗描绘了杨花落子规啼的清冷图景,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牵挂;乙诗中“君向潇湘我向秦”,借地名表达了诗人离别友人时的孤独与惆怅。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情感的把握。
【甲】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飘落,子规哀啼,营造出凄凉的氛围,“我”听闻友人被贬,心中忧愁;“闻道龙标过五溪”,表达出“我”得知友人要去往遥远且艰难的地方,更加担忧他的安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将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陪伴友人一路前行,体现了“我”对友人的思念和深情厚谊。
【乙】诗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在扬子江边,杨柳依依,杨花飞舞,这让即将于渡江分别的“我”和友人倍感忧愁;“数声风笛离亭晚”,傍晚时分,离亭边传来声声风笛,更增添了分别的凄凉之感,“我”心中充满了不舍与难过;“君向潇湘我向秦”,两人即将各奔东西,“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伤感,也对与友人的离别深感无奈。
6.【2024年中考模拟】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②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③。休对故人思故国④,且将新火⑤试新茶⑥。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②壕:护城河。③咨嗟:叹息、慨叹。④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⑤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⑥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1)上阕写景,你看,色彩鲜明。春景多姿多彩,作者“却咨嗟”,这是用 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有家难归,壮志难酬的心情。
【答案】柳绿花红,春水明亮,烟雨蒙蒙(答出两类景物即可) 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上阙“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意思是: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春未老,风细柳斜斜”句,结合“壕春水一城花”可知写的景象是:柳绿花红;“半壕春水一城花”句写的景象是:春水明亮;“烟雨暗千家”句写的景象是:烟雨蒙蒙。
(2)下阙“却咨嗟”意思是:(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表达的是愁绪。结合上阙描绘的春景多姿多彩,可知,这里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
(2)如何理解“诗酒趁年华”?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酒趁年华”的意思是,作者欲趁着年华未老来抓紧时机以诗酒自娱,必须超然物外,忘却世间的一切,这是“超然”的最高境界,表达出作者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诗酒趁年华”中的“诗酒”指作诗喝酒。“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和。本句可理解为:欲趁着年华未老,抓紧时机以诗酒自娱,必然超然物外,忘却世间的一切。这是“超然”的最高境界,也暗合了题目“超然台作”。这一句是全词的词眼,体现了词人为摆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表明词人要趁年华尚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中有所建树的积极心态。
7.【2024年中考模拟】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 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②,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③,出关书信过泷流④。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⑤。
【注释】①韩愈被贬潮州,赴任途中遇到侄孙韩湘,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作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发作此诗。②木兰舟:用木兰树造的船。③华岳:代指京城。④泷流:即泷水,自湖南流入广东。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1)诗中“”(填写原诗语句)表现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写出处境 。
【答案】峰悬驿路 凄苦(凄凉、艰辛)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的意思是:险峰上驿路高悬被片片流云遮断,海涛汹涌浸蚀城根棵棵老树含秋。运用了高低结合的写景方法,“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景色,“峰悬驿路”写出了道路崎岖。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海浸城根”表现了诗人处境的凄凉。
(2)本诗的尾联照应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并一反其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诗人在尾联写风将瘴烟卷尽,明月朗照,以此劝慰韩愈不要消沉,其冤屈终将大白天下,表达了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和深切关怀。
【解析】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是说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葬。韩愈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前文,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悲愤之情,暗含忠而被贬的悲痛、激愤之情。
而贾岛的“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意思是总有一天狂风将把瘴气扫除干净,到那时月色明朗开始高照浪西楼。结合注释①“韩愈被贬潮州,赴任途中遇到侄孙韩湘,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作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发作此诗”分析,贾岛这里说狂风将瘴扫除干净,月色明朗高照浪西楼,是想告诉友人,你无辜遭贬的冤屈,总有一天自将大白于下。这是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说法的安慰和呼应,意即劝慰友人不要那么消沉,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别开生面,令人振奋不已。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