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统编版)
发布时间 2025年02月25日
资源编号 95946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统编版)

2025-02-25 八年级下册 0 712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0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

1、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自称“五柳先生”,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2、文章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甚至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3、字音

豁然开朗(huò

俨然(yǎn

垂髫 (tiáo

诣太守(

阡陌交通(qiān

便要 (yāo

还家(huán

刘子骥 (

4、通假字

便要还家(“ ”,邀请

5、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古义:相互通达。今义:交通运输。)

②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③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④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今义:不管(连词)。)

6、一词多义

①舍:A.便舍船(离开)B.屋舍俨然(房子

②寻:A.寻向所志(寻找)B.寻病终(随即,不久

③志:A.处处志之(做标记)B.寻向所志 (记号)

④为:A.不足为外人道也()B.捕鱼为业(作为

⑤乃:A.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B.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⑥遂:A.遂迷(终于)B.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7、词类活用

①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

②欲穷其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的尽头

8、主题思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在客观上,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9、写作特色

真假结合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朴素自然准确生动的语言。

10、重点问题

(1)写出“渔人”的行踪。

发现桃花源—→访问(探访)桃花源—→离开(辞别)桃花源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桃花源美好的生活图景的?

①自然环境:环境幽美;

②生活环境:生活愉快、物质富足、社会安定;

③民风民情:民风淳朴、关系和乐。

(3)渔人复求不得,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这一结尾目的是什么?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4)当渔人一一说了外面世界的情况后,村人为什么“皆叹惋”?又为什么要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

叹惋的原因: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和黑暗而叹惋;为外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他们不愿也不屑和世俗交往;他们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和平与宁静的生活。

(5)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你是如何评价作者的这种社会理想的?

寄托了作者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评价:这一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具有积极意义。这一思想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在当时的黑暗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

(6)怎样评价文中的渔人?

…………

资源下载此资源仅限注册用户下载,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八年级下册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统编版) https://www.0516ds.com/95946.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