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
1、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自称“五柳先生”,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2、文章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甚至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3、字音
豁然开朗(huò)
俨然(yǎn)
垂髫 (tiáo)
诣太守(yì)
阡陌交通(qiān)
便要 (yāo)
还家(huán)
刘子骥 (jì)
4、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 ”同“邀 ”,邀请)
5、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古义:相互通达。今义:交通运输。)
②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③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④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今义:不管(连词)。)
6、一词多义
①舍:A.便舍船(离开)B.屋舍俨然(房子)
②寻:A.寻向所志(寻找)B.寻病终(随即,不久)
③志:A.处处志之(做标记)B.寻向所志 (记号)
④为:A.不足为外人道也(对)B.捕鱼为业(作为)
⑤乃:A.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B.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⑥遂:A.遂迷(终于)B.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7、词类活用
①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
②欲穷其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的尽头)
8、主题思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在客观上,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9、写作特色
①真假结合、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②朴素自然、准确生动的语言。
10、重点问题
(1)写出“渔人”的行踪。
发现桃花源—→访问(探访)桃花源—→离开(辞别)桃花源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桃花源美好的生活图景的?
①自然环境:环境幽美;
②生活环境:生活愉快、物质富足、社会安定;
③民风民情:民风淳朴、关系和乐。
(3)渔人复求不得,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这一结尾目的是什么?
①表明“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②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4)当渔人一一说了外面世界的情况后,村人为什么“皆叹惋”?又为什么要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
叹惋的原因:①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和黑暗而叹惋;②为外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①他们不愿也不屑和世俗交往;②他们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和平与宁静的生活。
(5)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你是如何评价作者的这种社会理想的?
寄托了作者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这一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具有积极意义。②这一思想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在当时的黑暗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
(6)怎样评价文中的渔人?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