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类训练
专题12八下课标古诗词复习
篇目1:《关雎》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雎》选自《诗经》中“国风”,是一首描写君子追求淑女的精歌,表达了青年男子对爱情和婚姻大胆的追求。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相向和鸣的雎鸠来象征淑女与君子的美好爱情。
C.“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描写害相思之苦的男子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表现他实现了寤寐求之的愿望。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形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节奏感,起到了深化意境,渲染气氛的艺术效果。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极为生动地刻画了男主人公的形象。其中连用两个“悠哉”,试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篇目2:《蒹葭》
2.赏析《蒹葭》按要求回答问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篇都写了蒹葭茂盛,这是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篇目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问题。
(甲)
_________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甲诗题目是:____,体裁是五言律诗,韵脚是:________
(2)甲诗划线句在朗诵时语调应该____一些,读出送别中别有的____情怀,乙划线句运用____修辞手法,生动新奇,既写了山水之美,又暗含送别之愁,令人拍案叫绝。
4.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文后的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阏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峡口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①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释:①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颈联表达“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豁达感情,境界宏大
B.【甲】诗尾联写二人在分别的路口,如青年男女般挥泪告别,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上。
C.“来时万里同为客”与“同是宦游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为宽慰友人之语。
D.两诗的题目,都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直陈其事,以“送”字暗含离情别绪。
(2)离别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情感有何不同?
篇目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B.“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表现出诗人凄苦的生活。
C.本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变换,有曲折跌宕之感,这更能表现诗人命运悲苦和对个人前途的绝望。
D.全诗先记叙描写,再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困悲苦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小文同学在读“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重读了“俱”字,同学们都觉得这样读很妙。请分析其妙处。
6.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本诗采用了①________的手法。开篇写秋风怒吼、吹飞屋上茅草之景,抒发了诗人②________之情;后写③________的情景,体现诗人生活贫困艰苦,抒发其悲凄愁苦之情。
(2)古人为了理想而有所取舍。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杜甫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篇目5:《卖炭翁》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列举一例进行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种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简要分析划线句子表现了一个怎样的“宫使”形象。
(2)杜甫《石壕吏》中的“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与本诗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写到了老百姓的“衣着”,请说说这两处细节体现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它们有何异同。
9.赏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诗人用一个“望”字,即把目标从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移向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充满深情厚意。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友人的诗,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这首诗流露出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之情。
D.《渡荆门送别》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2)两首诗中画线的a、b两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0.首联“风烟望五津”的“望”改成“看”,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11.人们常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为临别赠言。毕业在即,请另外选用一两句古诗词,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同学的祝愿。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丈夫责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找,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丰皮。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13.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的情怀。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这首叙事诗中直接表达诗人对卖炭翁情感态度的词语是____。
(2)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的“苍苍”意思为“茂盛的样子”,有同学据此推断出“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苍苍”描写的是卖炭翁头发长得茂密。你是怎么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3)下面是根据本诗部分内容改编的微剧本片段。请根据题目要求,在横线处补充内容。
剧本 | 题目 |
日已高,市南门外。这时“得得”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卖炭翁挣扎着起身,揉了揉昏花的双眼。
卖炭翁:(不安、疑惑、欣喜)这来的是谁?(马蹄声渐近) 卖炭翁:(恐惧、害怕)啊!怎么是他们! 黄衣使者:( ① )皇上命我等来征收你的炭! 白衫儿:(得意洋洋地拿出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在牛角上)喏,给你的炭钱。 卖炭翁:(无奈绝望地瘫倒在地、眼角流下泪水) ② 牛角上的那抹红绫,在风雪中舞动,在白雪的映照下特别的鲜红。 |
(1)根据情景,在①____处填一个描写黄衣使者神态的词语。
(2)根据情景,在②____处填补人物对白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离亭燕
张昇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获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①张昇(992—1077)字杲卿,一生经历了北宋由真宗到神宗国运渐衰的过程,这首词是他辞官退居金陵(南京)后所作。离亭燕,词牌名。②低亚:低垂。
15.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怀古词,写作者退居金陵后登高楼所见,由眼前之景引发思考与感慨。
B.首句点明季节,不同于一般诗词写秋的萧瑟,而是写出美丽如画又恣意洒脱的秋景。
C.上阕中“浸”字写出长江水天相接的景致,接着描写了晴空澄澈、江波潋滟的画面。
D.下阕从远望天际到近看酒家,六朝变迁成为“闲话”,含蓄批评世人不关心国事。
16.请赏析“寒日无言西下”一句。
…………
参考答案
1. (1)C
(2)示例一:修辞角度: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
示例二:炼字角度:“悠”是长的意思,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长夜漫漫、主人公相思绵绵不断,表现了主人公长夜难寐的相思之苦。
示例三:描写角度:运用心理和动作描写,“悠哉悠哉”突出绵绵情意,思念不断的心理。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意思是:贤良美好的女子,用钟鼓奏乐来使她快乐。写青年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是他想象结婚时的热闹情景,而非“他实现了寤寐求之的愿望”。
故选C。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