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
专题23 环境描写及作用
目 录
一、考情分析………………………………………………………………….2
【课标要求】………………………………………………………………… 2
【考查重点】………………………………………………………………… 2
【命题趋势】……………………………………………………………….. 2
二、知识建构…………………………………………………………………2
考向1:自然环境描写………………………………………………………3
考向2:社会环境描写………………………………………………………4
三、方法总结…………………………………………………………………..9
中考记叙文阅读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技巧……………………………9
四、考场练兵…………………………………………………………………..11
【课标要求】
1.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5.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
6.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
【考查重点】
2.社会环境描写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大多出自文摘类杂志(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特别关注》《微型小说选刊》)等精美时文,作者一般集中于当代热点作家(如张丽钧、张抗抗、毕淑敏、刘亮程、周国平、李丹崖、周海亮、马德、丁立梅等)。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试题重点考査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第×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文中多次出现“×××”景物,有何表达效果?
第①段/结尾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你补写出第×段中的景物描写。
② 营造某种气氛;
③为后文作铺垫,埋伏笔;
④交待故事背景;
⑤表现人物品质或性格;
⑥贯穿全文的线索;
⑦点明文章中心;
⑧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突出了……的特点。(首段中出现了环境描写或是天气,要答出这个作用。) ②渲染了_____的气氛。③烘托了人物_____的心情。④衬托出主要人物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或品质。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_____做铺垫。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速记锦囊
|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社会环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小说阅读考查的角度主要有特点、手法、和作用三个方面。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人物方面
①引导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地位;③表现人物心境或性格;④暗示人物命运。
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
主旨方面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主题。
运用环境描写,描写了……景象(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后文……做铺垫,暗示主题。
首先要找到体现社会环境的词句。社会环境描写文字不像自然环境描写文字那样集中,像“软环境”文字是渗透于字里行间的,阅读时要注意捕捉并整理相关信息。
然后,多角度思考社会环境特点。主要考虑以下几个角度:
①“时”的角度。“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
②“地”的角度。“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③“人”的角度。“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友善)等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
④“事”的角度。“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因素,比如“商品经济大潮”“竞争激烈”等。
⑤“物”的角度。主要指建筑物的特点,还有一些独具时代或地域色彩的器物、摆设等。
⑥“俗”的角度。指社会风气、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软”环境特征。
社会环境描写的手法1、点面结合:“面”指场景的整体,包括场景中所有的人,事,物;“点”指场景的个别情景,一般是场景中作者描写最为突出的人或物。点面结合,要求场景的描写既注意整体,又要突出重点。 2、对比映衬:通过场景内的动,静,冷,热,急,缓,人与人的不同特质,或者一个人前后不同的言行的比较,收到突出个性,彰显感情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的手法 3.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对人物活动的背景或人物本身,不做精细描写,而是用简明的笔墨,勾画特征性的语言,动作,突出人物的个性。 4、细描:可以用精细的笔墨对环境进行描写,以烘托人物的精神气质,或是对人物做精雕细刻,以鲜明地展示其形象,使整个场景为之生辉。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
【例题剖析】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夜里老鼠是睡觉的
(德国)沃尔夫冈•博尔歇特
①在孤零零的墙上开着一个窗洞,那张开的大口像是在打呵欠,被夕阳的余晖照射,呈现出一片又蓝又红的色彩。一团团尘云在东斜西歪的烟囱残臂之间闪闪发光。瓦砾片堆成的荒野发着愣。
②他闭着眼睛。突然眼前更暗了,他觉得有人走了过来,正站在他面前,黑魆魆,蹑手蹑脚。这下它们发现我了!他想。但是他眯起双眼只看到两条套着破旧裤子的腿,弯曲得相当厉害,以致于他的目光能从它们中间穿过去。他壮着胆子顺着裤腿往上瞄了一眼,认出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手里拿着一把小刀和一只篮子,手指尖上沾着些土。
③“你在这儿睡觉啊?”那人边问边俯视着他乱蓬蓬的头发。于尔根眯起眼睛,他的眼光从这人的两腿当中穿过,瞧着太阳,说:“不,我没睡,我要守在这儿。”那人点点头:“是这样,为了这个,你带着大棍子对吗?”
④“对。”于尔根勇敢地回答,同时握紧了棍子。
⑤“你在守着什么呢?”
⑥“这我不能说。”他双手紧紧攥着那根棍子。“是守着钱,对吗?”那人放下篮子,在裤子臀部上来回擦着小刀。
⑦“不,根本就不是为了钱,”于尔根轻蔑地说,“完全是另外一样东西。”
⑧“哦,那是什么呢?”
⑨“我不能讲,反正是别的东西。”
⑩“好,不说,那我也就不告诉你篮子里装的什么?”那人用脚踢了一下篮子,啪地合上小刀。
⑪“哼,篮子里装的什么我会猜,”于尔根一脸鄙夷,“兔子草。”
⑫“好家伙,真准!”那人十分惊讶地说,“你真是个机灵鬼。多大了?”
⑬“九岁。”
⑭“哈,瞧瞧,九岁了。那么你也知道三乘九等于几,是吧?”
⑮“那还用说,”于尔根回答着,为了争取时间,他还补了一句:“这很容易。”他的目光从那人的两条腿中间穿过。“三乘九是吗?”他又问了一遍,“二十七。我一下就算出来了。”
⑯“一点不错,我就有这么多兔子”,那人说。
⑰于尔根不由得张大嘴巴:“二十七只?”
⑱“你可以去瞧嘛,不少还是仔兔呢。你不想去看看吗?”
⑲“我可不能,我得守在这儿”,于尔根犹豫着。
⑳“老这样?夜里也这样?”那人问。
㉑“夜里也一样,天天这样,一直是这样。”于尔根抬头看着罗圈腿。“打星期六起就这样了,”他悄声说。
㉒“你难道就没回过家?饿了总该吃吧。”
㉓于尔根拿起一块石头。下面放着半只面包,还有一只白铁盒。
㉔“你抽烟吧?”那人问道,“用烟斗吗?”
㉕于尔根抓紧棍子,畏缩地说:“我抽自己卷的烟,我不喜欢烟斗。”
㉖“多可惜,”那人朝他的篮子弯下腰,“你满可以安安静静地瞧瞧那些兔子,特别是那几只小的,或许你还能挑一只,可你却不能离开这里。”
㉗“不,”于尔根伤心地说,“不不。”
㉘那人拿起篮子,直起身子。“那好吧,如果你非得呆在这儿的话——多可惜。”他转过身去。“要是你能替我保密,”这时于尔根急忙说,“是因为那些老鼠。”
㉙罗圈腿缩回了一步:“因为老鼠?”
㉚“是呀,它们吃死人,吃人,它们靠这活命。”
㉛“谁说的?”
㉜“我们老师。”
㉝“那你就留神起老鼠来了?”那人问。
㉞“才不是呢!”接着他用很低的声音讲道,“我的弟弟,他就躺在下面,就在这儿。”于尔根用棍子指着倒塌的墙垣。“我们的房子遭到了轰炸,地下室里的亮光一下子没有了,他也不见了,我们还大声叫过他。他比我小好多,才四岁。他肯定还在这儿。他比我小好多。”
㉟那人俯看着他乱蓬蓬的头发,突然说道:“那,你们老师有没有告诉你们,夜里老鼠是睡觉的?”
㊱“没有,”于尔根轻声说,一下子显得很不耐烦,“这个他没有说过。”
㊲那人说,“夜里老鼠是睡觉的,夜里你可以放心回家,夜里它们总睡觉,天一黑就睡下了。”
㊳于尔根用棍子在瓦砾堆里戳出一个个小窟窿。
㊴这儿全是它们的小床,他想,全是小床。
㊵“现在你明白了吧?”那人又说,他的罗圈腿显得很不安静,“我现在赶紧去喂我的兔子,等天一黑我就来接你。或许我还能带一只来,一只小的。还是,你说呢?”
㊶这时于尔根站了起来,问:“我真能有一只兔子吗?一只白的成吗?”
㊷“我找找看,”那人边走边喊,“可你一定要等着我,我带你回家,懂吗?我得告诉你父亲怎样做兔子笼,这事你们可得懂。”
㊸“好,”于尔根喊道,“我等着。天黑前我还得留意着老鼠。我一定等着。”他又喊。“我们家里还剩有些木板,箱子板。”他叫道。
㊹可是那人已经听不到这些了,他圈着两条弯腿朝太阳跑去。黄昏把太阳染得血红,于尔根还能看见阳光从那两条腿当中照射过来,两条弯弯的腿。还有那只篮子兴奋地摇晃着,里面是兔子草。青青的兔子草,因为瓦砾片而变得有些发灰。
(周芸译,选自《当代外国文学》1987年第2期,文章有删减)
【注】黑魆魆(xū):形容黑暗无光,或颜色发黑。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语言简洁明快,通过描写两个人物相遇后的对话,包含了严肃的主题。
B.小说的情节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开头就交代了于尔根守着废墟的原因。
C.贯穿全文的“兔子”,唤起了于尔根作为孩子天真无邪的一面,更具震撼力。
D.结尾场景与开头照应,却充满温情,因为于尔根暂时从阴影中摆脱了出来。
…………
参考答案
考向2:社会环境描写
【例题剖析】
(1)B
(2)①示例:运用语言描写,写那人为了让于尔根晚上能休息,编织夜里老鼠是睡觉的谎言,表现了那人的善良、富有爱心。
②示例: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于尔根已经相信了那人的话,表现出孩子的天真、幼稚。
(3)示例:描绘了因战火而变成废墟后的房屋坍塌、城市衰败的景象;渲染了死寂、缺乏生气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凄凉、哀伤的感情基调;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叙写于尔根与那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作铺垫。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