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2 小说的情节与结构-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发布时间 2025年02月14日
资源编号 94928

专题22 小说的情节与结构-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2025-02-13 中考 0 556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专题01 字音字形-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专...

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

专题22 小说的情节与结构

目  录

一、考点精析………………………………………………………………….2

【课标要求】………………………………………………………………… 2

【考查重点】………………………………………………………………… 2

【命题趋势】………………………………………………………………… 2

二、知识建构…………………………………………………………………..3

考向1:把握行文线索………………………………………………………..3

考向2:情节的梳理与概括………………………………………………….5

考向3:情节的作用……………………………………………………………6

三、方法总结…………………………………………………………………….9

中考记叙文阅读——概括故事情节………………………………………. 9

四、考场练兵…………………………………………………………………… 10

【课标要求】

2022版课标中对于记叙文阅读的考查,有如下几点。

1.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5.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

6.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

【考查重点】

1.把握行文线索

2.情节梳理及概括

3.情节的作用

【命题趋势】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大多出自文摘类杂志(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特别关注》《微型小说选刊》)等精美时文,作者一般集中于当代热点作家(如张丽钧、张抗抗、毕淑敏、刘亮程、周国平、李丹崖、周海亮、马德、丁立梅等)。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试题重点考査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考向1:把握行文线索

一、常见题型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2)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二、思路分析

把握文章的线索可按照以下方法:

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

时间线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如《老山界》以时间变化展开叙述(第一天,下午动身——傍晚——天黑了,到山脚——之后走了半天——半夜里醒来——第二天黎明——下午两点多——之后,一口气儿跑下山去)。
地点线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来安排情节,围绕百草园、三味书屋展开叙述。
人物线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包括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所见所闻等。如《我的叔叔于勒》以“我”作为人物线索,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展开叙述的。
事件发展变化线 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置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事。
情感发展变化线 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实在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为线索。
实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或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台阶》一文中以“台阶”为线索,讲述了父亲要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

2.关注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3.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往往是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显示了文章的脉络层次。

4.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文章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5.有的文章同时具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对此要善于辨别。

三、如何理清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①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再仔细阅读全文内容,是不难找出全文线索的。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线索,有的包含着线索的因素。 ③有时候,文章采用某个词语(句子)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示线索。

③看反复。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

④有时候,则用议论抒情来显示线索,这样的线索往往是某种感情。

⑤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例如朱自清的《春》,从开头“盼望着,盼望着”看出,此处表达的是“盼春”之情;结尾“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的是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中间的段落都是对春天美景的描绘。所以根据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可判断为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发展为线索,即“盼春—–绘春——赞春”。

提醒注意的是,有的记叙文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地、巧妙地运用多个线索。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

三、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四、答题套路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考向2:情节的梳理与概括

一、常见题型

1.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2. 请以xx为线索,概括故的主要情节

3. 请以XX的口吻概括这篇微型小说的主要情节

4.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木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二、答题思路

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文体,有助于我们明确解读的角度。如记事的文章,需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人的文章,需了解文中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哪些主要表现:写景状物的文章,需弄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开头和结尾,提炼有效信息。如开头的方式、结尾的方式、标题提示了哪些信息等,对这几处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第三步:抓取中心句,梳理、总结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把这些内容连缀成一个整体。(梳理部分情节题,更要先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才能答题。)

第四步:结合题目要求,规范总结答案。

三、解答技巧

1.读懂标题(题目是什么?)

2.读懂题(题目考的是什么?要求怎么做?)

3. 读懂原文(写人?主要写什么人?写事?写了什么事?写景?描写什么景观?写物?写了什么物?)理梳理文章段落层次,整理出主要事件。

4.找根据题意,确定范围文段。哪一段?哪个环节?思提取哪些信息?围绕哪关键词进行思考组织答题?

四、答题格式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即:文章记叙了①在什么时间、地点、情况下②谁③做了一件什么事,④事情的结果如何。

考向3:情节的作用

一、常见的设问形式

情节作用题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①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②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二、作用的思考角度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来考虑

1)内容上的作用

内容上主要是指情节与小说的四要素(环境、人物、其他的情节、主题)之间的作用;

环境: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交代人物活动(或者故事发生)的环境。

人物:人物上:塑造……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品质;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衬托或侧面烘托人物。

主题: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情节: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补充叙事,提示矛盾关系;为下文情节做铺垫;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结构上的作用

结构上主要视情节所处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本身所具有的作用。

开头部分:

①统摄全篇,领起下文;②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③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中间部分:

①承上启下,贯穿全篇;②详略得当,主次分明;③充实内容,寄托情感;④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对比映衬;⑤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

结尾部分:

①照应题目或者开头,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②深化主旨,卒章显志。

(3)表达效果上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题剖析】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豆腐坊

①时光荏苒,父亲的豆腐坊铭刻在心底。每一次家人相聚,少不了上一道家常菜“小葱炖豆腐”。从无约定,习惯成自然。“小葱炖豆腐,一清二白。”这是父亲的口头禅。

②父亲是地道的农民,不识字,一生中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执意要从下一代人身上有所改变,让我们兄妹几人全都上学读书。为使我们能上学,家里不仅要承担读书费用,还要承担人多劳动力少带来的生活压力。父母起早贪黑去干活,一家人口粮总还是不够。

③过了些日子,父亲终于想出了个法子,利用家里的石磨和对外祖父家做豆腐的记忆,开了家豆腐坊。经反复摸索,终于把豆腐做了出来。从那时起,父母每天半夜三更起床做豆腐,白天不耽误到队里去上工。一段时间下来,人消瘦了,一家人生活有了着落,我们也不必害怕会失学了。

④做豆腐是个苦累活,父母每天都起早,我们也没懒觉可睡,上学前和周末假日要帮着做些家务。那一年,我八九岁,常和大我五岁的哥哥一起,到村上人家门上去卖豆腐。每次出发前,父亲都要称一下豆腐的重量,交代我们卖给人家豆腐时要满斤足两。那时,卖给村上人家豆腐是赊销的,只要将卖出的豆腐记在小本子上就可以了。

⑤那一天,我们将豆腐卖完回家后,父亲接过小本本,拨着算盘,一会儿就发现了问题。父亲板着脸问我们:“这里怎么多出四两豆腐呢?”见我们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便丢下手上忙着的活计,带着我们一家一家去核对,要把多出来的那几两豆腐还给人家。可是,走遍了整个村子,也未有一户说我们少了人家的豆腐。无奈之下,回到家,再一次听父亲严厉的训导。然后,父亲从我书包里翻出个作业本,撕下一张空白纸,让哥哥以他的名义写一份道歉书。至今我还记得道歉的大意:这天上门卖豆腐时,本店少了每户人家几钱(一斤为16两,一两为16钱)豆腐,在此表示歉意,恳请乡亲们原谅,保证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道歉书写好后,父亲认真地张贴在大门前醒目的地方,让来人一眼就能看到,更是对我们的警示。

⑥古老的村子,淳朴的民风,造就了父亲真诚、厚道的品德。父亲的豆腐坊,离不开购进大豆,卖出豆腐,杆秤是那时的计量器具。我家用的杆秤有3把,大的秤杆长近2米,一次可称180多斤重货物。短的秤杆长2尺多,能称28斤的重量。长短杆秤,用于称村上人家送来做豆腐的黄豆重量,以及兑换豆腐时零星数量的大豆。那杆戥秤,专门用于称豆腐。父亲在践盘上打出几个洞,好在称豆腐时将践盘里的水沥去。为配制这三杆秤,父亲步行了近20里田间小路,赶到冈门街上享誉乡里的配秤行,出高价请人家定制。村上的人都说我家的秤毫厘不差,对买我家豆腐没有不放心的。我家豆腐店开得兴旺了,曾有江湖配秤的人来店里,让父亲配九折八折的秤。父亲说这分明是短斤少两,捞昧心钱,来人遭到了父亲的拒绝。

⑦就在那一天,我和哥哥帮父亲做豆腐,一同忙活到了日头下西山。晚餐时,父亲特地让母亲加了一道“小葱炖豆腐”。那时,我家虽然做豆腐,却很少能吃上一餐豆腐美食,一来自己家舍不得吃,二来父亲做的豆腐质好价廉,一天下来全都卖完了。“小葱炖豆腐”,是家乡的一道美味。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我和哥哥提着心,端坐在桌前,盯着眼前这小葱炖豆腐,馋虫早已爬到了嗓子眼,却丝毫没有伸筷子的想法。父亲坐下后,先夹了一块豆腐放在我的碗里,又夹了一块豆腐给哥哥,语重心长地说:“就像这‘小葱炖豆腐’,记着要一清二白去做人。”

⑧如今,父亲的豆腐坊早已不在,那伴随豆腐坊长长的杆秤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多为电子秤、台秤、磅秤等。可我仍常想起父亲不知疲倦做豆腐的身影,和那“小葱炖豆腐,一清二白”的教诲。

1)选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选文中的哪些事能体现父亲真诚、厚道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3)结合具体语境,对文中画线句子做简要赏析。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我和哥哥提着心,端坐在桌前,盯着眼前这“小葱炖豆腐”,馋虫早已爬到了嗓子眼,却丝毫没有伸筷子的想法。

(4)第⑧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

参考答案

考向2:情节的梳理与概括

【例题剖析】

(1)叙事线索是父亲的豆腐坊。

(2)①每次“我”和哥哥出发卖豆腐前,父亲都要称一下豆腐的重量,并交代“我们”卖给人家豆腐时要满斤足两;②“我”和哥哥卖豆腐回家后多出四两豆腐,父亲带“我们”一家一家核对,并让哥哥以他的名义写了一份道歉书贴在门上,让来人一眼就能看到;③父亲专门去近20里远的配秤行定制三杆精准的秤;④父亲在践盘上打洞,在称豆腐时将水沥去,不让水给豆腐增加重量;⑤父亲在豆腐店兴旺后,拒绝配九折八折的秤,拒绝捞昧心钱。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专题22 小说的情节与结构-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https://www.0516ds.com/94928.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