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
专题14 九下课标古诗词复习
目录
一、考情分析……………………………………………2
【课标要求】……………………………………………………… 2
【考查重点】………………………………………………………. 2
【主要题型】………………………………………………………. 2
【命题趋势】………………………………………………………. 2
二、网络建构…………………………………………….2
篇目1:《渔家傲.秋思》……………………………………….3
篇目2:《江城子·密州出猎》…………………………………..5
篇目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
篇目4:《满江红》…………………………………………………7
篇目5:《十五从军征》……………………………………………8
篇目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9
篇目7:《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0
篇目8:《过零丁洋》………………………………………………. 11
篇目9:《山坡羊·潼关怀古》……………………………………..12
篇目10:《相见欢》……………………………………………….. 13
三、方法总结……………………………………………….14
中考古诗词鉴赏主旨领悟做题技巧……………………………….14
四、考场练兵…………………………………………………16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诗歌鉴赏,阅读古代诗词名篇,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对诗歌的考查多为诗歌鉴赏题,均是必考题,分值一般在4-6分。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均为必考题,一般设置2-3个小题,第1题通常侧重考查诗歌的基本内容及情感,第2题通常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部分地区习惯结合课外诗词考查,或者只考查课外古诗词。
【诗歌主旨】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诗歌赏析】
上阙:写景,展现了一幅荒凉凄清的边塞秋景。
下阙:抒情,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2.上阙的景物紧扣哪一个字描写?描绘了哪几幅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上阙紧扣“异”字描写,描绘了“衡阳雁去”“四面边声”“长烟落日孤城闭”三幅边塞异样的秋景。渲染了苍凉萧瑟的气氛。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展现的画面,并谈一谈在词中的作用?
画面描绘:在崇山峻岭之中,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
作用:描写出边塞地区孤寂荒凉之景,也暗示出宋朝军队不利的军事形势。
这句话运用了《后汉书》中窦宪的典故。正面揭示了将士们矛盾的心理,委婉含蓄地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不曾建功立业、有家难回、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例题剖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该词是作者驻守边防时的感怀之作,意境开阔,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B.上阕勾勒了一幅塞外关山图,突出了边塞时刻备战以防不测的特点。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边关虽寒冷,但有音乐相伴,生活并不艰苦。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诗歌鉴赏】
1.“狂”是这首词的词眼,结合文句分析作者“狂”在哪些方面?
狂在外表:牵黄擎苍、锦帽貂裘
狂在动作:卷平冈、亲射虎、挽雕弓、射天狼
狂在神态:酒酣、胸胆开张
狂在志向: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为国御敌、报效国家)
2.“鬓微霜,又何妨”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鬓微霜,又何妨”言外之意:我即使年事已高,又有什么关系呢?表达了作者不服老的心境。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作者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冯唐赦免魏尚一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射天狼”,天狼星在词中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含蓄委婉地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例题剖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中“亲射虎”“冯唐”“射天狼”的典故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又称长短句,“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交代了写作内容。
B.“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
C.“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突出了狩猎气势宏大以及千骑奔行的神速,可见词人狩猎时的高昂情绪。
D.“鬓微霜”描写自己年老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因年事已高而无法作战的哀叹。
【主题思想】
抒发了词人渴望赢得功名、收复失地、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理想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诗歌鉴赏】
1.从词中哪两个典型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念念不忘报国?“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细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画面。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兵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感慨自己年事已高、壮志未酬。虚实结合,现实与梦境形成鲜明对比,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例题剖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主题思想】
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词反应了作者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匡国济世的雄心壮志。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不愿被女子身份束缚、宁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一番事业的巾帼英雄形象。
2.“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中的“蛾眉”指什么?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蛾眉”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指女子。写出了作者对女性受压迫、被轻视的愤懑,对贵妇生活的蔑视,以及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
这四句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运用“身”与“心”的对比,“列”与“烈”的谐音,表达了作者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情感的转变。
【例题剖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用典寓意”是古诗词常用的写作手法,请任选本词中一个典故分析其表达效果。
2.“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参考答案
篇目1:《渔家傲.秋思》
1.D 2.这里运用东汉窦宪打败匈奴、刻石记功而还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戍边将士虽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心理,表现了他们立志要打退进犯外敌、确保边境安定的爱国、卫国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诗词赏析。
D.“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意思是: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羌笛音色清脆高亢,并带有悲凉之感。演奏之乐移为边地乐曲,句中借此表现边关寒冷、生活艰苦,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优国的情怀。“生活并不艰苦”赏析有误;
故选D。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