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七下课标古诗词复习-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发布时间 2025年02月14日
资源编号 94902

专题10 七下课标古诗词复习-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2025-02-13 中考 0 815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专题01 字音字形-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专...

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

专题10 七下课标古诗词复习

目  录

一、考情分析…………………………………………… 2

【课标要求】…………………………………………… 2

【考查重点】…………………………………………… 2

【主要题型】…………………………………………… 2

【命题趋势】…………………………………………… 2

二、知识建构…………………………………………… 2

篇目1:《木兰诗》…………………………………….3

篇目2:《登幽州台歌》……………………………..4

篇目3:《望岳》……………………………………… 6

篇目4:《登飞来峰》…………………………………7

篇目5:《游山西村》…………………………………8

篇目6:《己亥杂诗(其五)》……………………9

篇目7:《泊秦淮》……………………………………10

三、方法总结………………………………………….. 11

中考古诗词鉴赏炼字品析做题技巧………………11

四、考场练兵………………………………………….. 12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考查重点】

诗歌鉴赏,阅读古代诗词名篇,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主要题型】

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对诗歌的考查多为诗歌鉴赏题,均是必考题,分值一般在4-6分。

【命题趋势】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均为必考题,一般设置2-3个小题,第1题通常侧重考查诗歌的基本内容及情感,第2题通常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部分地区习惯结合课外诗词考查,或者只考查课外古诗词。

篇目1:《木兰诗》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问题梳理】

1.“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2.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以“不闻”开头的两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残酷。

【例题剖析】重温传奇故事,领略英雄风采。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虚指,表示多数。

B.“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体现了她对亲人的思念和不贪恋高官厚禄。

C.“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从侧面表现了木兰的聪明和机智。

D.本文讲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2.画波浪线句子采用重复的句式,富有北方民歌情味。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篇目2:《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主题思想】

诗人登楼远眺,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时不我待、孤独悲凉的感情。

【诗歌鉴赏】

1.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述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作铺垫。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例题剖析】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诗是诗⼈登幽州台有感于历史上燕昭王               史事而作,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               的思想感情。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篇目3:《望岳》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峻雄奇,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歌鉴赏】

1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2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字好在何处。

①“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②“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例题剖析】阅读《望岳》,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扣住“高大”二字进行描写,前六句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高大雄奇,后两句用众山的“低小”反衬泰山之“高大”。

B.一二两句仰望泰山周围,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C.第三句写大自然将神奇秀美集中于泰山;第四句是说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山南是黑沉沉的,山北仍是晴朗的。

D.第五句写泰山上面层云生起,使诗人胸中开阔;第六句写诗人张大眼睛近看飞鸟归林,鸟的翱翔,勾勒出泰山“天高任鸟飞”的广阔背景。

2.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后来衍生的意义。

 篇目4:登飞来峰》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神宗时任宰相,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主题思想】

这首诗借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诗歌鉴赏】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例题剖析】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请从写法角度分析“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

2.老师请一位同学用恰当的情感和语调来朗读“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你认为下面哪一项最恰当?请阐述理由。

A.浪漫、感慨    B.豪迈、坚定    C.深沉、哀愁

…………

参考答案

篇目1:《木兰诗》

【例题剖析】

1.D    2.重复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暗示行军神速、军情紧迫,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又衬托木兰的思亲之情,使木兰形象更鲜明,更真切动人,更富有传奇色彩。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D.《木兰诗》主要通过塑造木兰这一形象,表现凝聚在她身上的忠、孝、智、勇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诗歌中并没有表现“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本项理解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专题10 七下课标古诗词复习-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https://www.0516ds.com/94902.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