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七上课标古诗词复习-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发布时间 2025年02月14日
资源编号 94882

专题09 七上课标古诗词复习-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2025-02-13 中考 0 679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专题01 字音字形-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专...

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

专题09 七上课标古诗词复习

目  录

一、考情分析……………………………………2

【课标要求】………………………………….. 2

【考查重点】……………………………………2

【主要题型】……………………………………2

【命题趋势】……………………………………2

二、网络建构……………………………………2

篇目1:《观沧海》……………………………3

篇目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

篇目3:《次北固山下》…………………….5

篇目4:《天净沙·秋思》……………………6

篇目5:《夜雨寄北》……………………….7

三、方法总结…………………………………..8

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8

四、考场练兵…………………………………..9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考查重点】

诗歌鉴赏,阅读古代诗词名篇,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主要题型】

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对诗歌的考查多为诗歌鉴赏题,均是必考题,分值一般在4-6分。

【命题趋势】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对诗歌鉴赏的考查均为必考题,一般设置2-3个小题,第1题通常侧重考查诗歌的基本内容及情感,第2题通常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部分地区习惯结合课外诗词考查,或者只考查课外古诗词。

篇目1:《观沧海》

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主题思想:

本诗是诗人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含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重点赏析:

本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例题剖析】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目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重点赏析: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例题剖析】

诗词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选取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意象,点明了暮春时节,渲染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烘托离别的伤感之情。

2.请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要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篇目3:《次北固山下》

作者简介

王湾,字号不详,唐代诗人。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主题思想

诗人描写了冬末春初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的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重点赏析

1、说说“阔”和“悬”的妙处。

“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风儿高悬。“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美景。

2、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例题剖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什么样的情景?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了怎样的自然理趣?请简要分析。 

篇目4: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 ,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主题思想

这首散小令运用映衬手法勾勒出一幅清冷凄绝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异地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重点赏析

1、前三句描绘了九种景物,生动的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站在“断肠人”的角度描绘这幅图画

答: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纷。带着满身的疲惫,我骑着羸弱的瘦马,独自在古道上缓行。绕过缠着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鸦雀在树梢盘旋,时时悲啼。走过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桥畔稀疏的村社里,几户人家已升起了袅袅炊烟。

2.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1)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作者选用“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悲苦之情。

(2)运用了静景和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戚。

(3)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例题剖析】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各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篇目5:《夜雨寄北

作者简介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主题思想

这首诗既写出巴山倾听秋雨的寂寥之苦,又想象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快乐,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重点赏析

1.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的妙处。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像。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2.“巴山夜雨”两次出现的作用。

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极强的表现力。

第一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眼前对现实愁苦的感受;

第二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亲念旧,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亲友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

【例题剖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作者对妻子深深地思念。

B.“涨”字富有动感,既写出了夜雨注满秋池之景,又流露出了不得归之苦。

C.诗的最后两句是实写,描写了诗人终于回到家乡和妻子秉烛夜谈的场景。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诗人的情感在刹那间的曲折变化。

…………

参考答案

篇目1:《观沧海》

【例题剖析】

1.C    2.抒发了作者意欲建功立业、施展抱负;气势宏伟、雄心壮志;一揽天下、豪迈自信;积极进取、胸怀天下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为虚写,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有误;

故选C。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专题09 七上课标古诗词复习-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统编版 全国通用) https://www.0516ds.com/94882.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