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专题19《东阳马生序》
文本解析
一、作者作品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
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雍容典雅,或质朴简洁,各有特色。著有《宋学士文集》。
二、解题
“东阳”,地名,今属浙江。“马生”,姓马的后辈,指马君则,是宋濂的同乡。“生”,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序”,文体名。标题意为:写给东阳晚辈马君则的一篇赠序。标题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内容。
三、问题探究
1.作者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遇到的苦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抄书之难:手自笔录;
求师叩问之难:趋百里外,谦虚谨慎;
从师道路跋涉之苦: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
生活之苦:日再食,缊袍敝衣。
克服的方法:
①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以此得以遍观群书。
②苦无名师引导,长趋百里外,从师叩问。
③用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从未动摇求学的意志。
2.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
目的:激励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 本文采用对比的写法,请举出一例,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将同舍生的豪华衣饰和自己的蕴袍敝衣作对比,更为突出作者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他不慕虚荣、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的精神。
5.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6、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①学习要勤奋;②求师要诚心;③学习中需要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④学习要又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等
送东阳马生序①
文 |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②书以观,每假借③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⑤送之,不敢稍逾约⑥。以是⑦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⑧,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⑨名人与游,尝趋⑩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⑪。先达德隆望尊⑫,门人弟子填⑬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⑮,俯身倾耳以请⑯;或遇其叱咄⑰,色愈恭,礼愈至⑱,不敢出一言以复⑲;俟⑳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教材注释】
①选自《宋濂全集》。东阳,今属浙江。生,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②[致]得到。
③[假借]借。
④[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指不放松抄录书。
⑤[走]跑。
⑥[逾约]超过约定期限。
⑦[以是]因此。
⑧[既加冠(guān)]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⑨[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⑩[趋]快步走。
⑪[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叩问,请教。
⑫[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⑬[填]挤满。
⑭[稍降辞色]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稍,略微。辞色,言辞和脸色。
⑮[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⑯[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身耳朵来请教。表示专心和恭敬。
⑰[叱咄(duō)]训斥,呵责。
⑱[至]周道。
⑲[复]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⑳[俟(sì)]等待。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①,行深山巨谷中,穷冬②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③而不知。至舍④,四支僵劲⑤不能动,媵人⑥持汤沃灌⑦,以衾拥覆,久而乃和⑧。寓逆旅,主人日再食⑨,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⑩,戴朱缨⑪宝饰之帽,腰⑫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⑬,烨然⑭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⑮处其间,略无慕艳⑯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⑰。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⑱,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⑲,而承天子之宠光⑳,缀㉑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㉒四海亦谬称其氏名㉓,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教材注释】
①[负箧曳屣(xǐ)]背着书籍,拖着鞋子。
②[穷冬]深冬、隆冬。穷,极。
③[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干裂。
④[舍]这里指客舍。
⑤[四支僵劲]四肢僵硬。支,同“肢”。
⑥[媵(yìng)人]侍婢。这里指旅舍中的仆役。
⑦[持汤沃灌]拿了热水来洗濯。汤,热水。沃,浇。
⑧[和]暖。
⑨[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逆旅,旅店。食,供养,给……吃。
⑩[被绮绣]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绣,绣花的衣服。
⑪[缨]系帽的带子。
⑫[腰]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⑬[容臭]香袋。臭,香气。
⑭[烨(y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⑮[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乱麻。敝,破。
⑯[慕艳]羡慕。
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口体之奉,指吃穿的供给。
⑱[耄(mào)老]年老。语出《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⑲[预君子之列]意思是做了官。预,参与。君子,这里指有官位的人。
【教材注释】
①[流辈]同辈。
②[朝京师]这里指退休后进京朝见皇帝。
③[谒(yè)]拜见。
④[撰长书以为贽(zhì)]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贽,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
⑤[论辨]议论辩驳。辨,同“辩”。
⑥[言和而色夷]言辞谦和,脸色平易。
⑦[诋]诋毁,毁谤。
⑧[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夸耀自己的际遇(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要)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
基础训练
一、名句名篇默写
1.《送东阳马生序》
(1)作者“缊袍敝衣”处在富家子弟之间却“略无慕艳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写幼时抄书之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体现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要求默写。
(1)写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或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了基调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写跋涉之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冷冻之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愿意借书给自己,因为自己很守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作者在寒冬腊月中的勤学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表达作者不羡慕同舍生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默写填空。
(1)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同舍生“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悲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材料二:
(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注引《魏略》)
材料三:
《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①,芋也”,乃为②“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损惠③蹲鸱。”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此。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蹲鸱:大芋头,因其外形如鸱乌下蹲而得名。②为:同“伪”,虚假。③损惠:谢人馈礼物的敬辞。
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无冻馁之患 患得患失
B.奔走之劳 飞沙走石
C.其义自见 真知灼见
D.孤陋而寡闻 鳏寡孤独
5.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三处)
举 朝 惊 骇 不 解 事 义 久 后 寻 迹 方 知 如 此。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序,一种文体。在古代可分为:赠别序,如《送东阳马生序》;诗文序,如《桃花源记》;宴集序,如《兰亭集序》。
B.“太学”是古代的大学。孔子在鲁国始设太学,隋炀帝改为国子监。书院也是古代官办教育机构,明清时期,德州著名的书院有柳湖书院、繁露书院等。
C.博士,选文中为学官,古时也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如茶博士。现指最高一级学位。
D.古代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的地区称“江南”,也称“江东”“江左”。现在广义的“江南”比古代范围广。
7.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的意思。
8.阅读三则材料,你有哪些学习上的收获?你在学习上有什么独特的体会?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选自葛洪《西京杂记》)
【丙】
冬夜读书示子聿③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①不逮:照不到。②文不识:人名。③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门人弟子填其室 (2)援疑质理
(3)色愈恭,礼愈至 (4)资给以书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B.人不知而不愠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2.下列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懂题目对鉴赏古诗歌尤为重要,本诗题目交代了写诗时间、写诗情境和写诗目的。
B.首句“无遗力”的意思是不遗余力,表现出古人勤奋努力、不知疲倦的学习品质。
C.本诗与《示儿》都是陆游写给儿子的,两首诗歌旨在叮嘱儿子要重视学习,刻苦学习。
D.本诗的语言平实质朴,在浅显的语言中彰显深刻的道理和独到的见解,耐人深思。
13.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念自七岁时先妣①殁,遂来依姊氏。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橡,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②,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姊氏教不可忘。
(节选自王拯《媭③砧课诵图序》)
[注]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②女红:女子纺织、缝纫之事。③媭:古代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
1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其贤 称:______________
(2)嘉树荫之 嘉:______________
(3)持小几就园树下读 持:______________
(4)稍逐于嬉游 稍:______________
15.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树 根 安 二 巨 石 一 姊 氏 捣 衣 以 为 砧 一 使 拯 坐 而 读。
1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17.【甲】【乙】文段中,作者都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情形,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腰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势,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①
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②不宜寓目,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
〔注释〕①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②弹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
1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B.主人日再食 再:第二次。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观之非徒无益 益:好处。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多以书假余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B.俟其欣悦 其真无马邪(《马说》)
C.当余之从师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D.必须自首至尾 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
20.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叙述了作者的求学经历,强调了只要勤奋向学、虚心好学,即使学习条件艰苦、生活艰难,也能学有所获。
B.乙文作者讲述了读书的态度与方法。态度上要勤恳且有恒心,方法上要循序渐进、要善抓重点、要有所取舍。
C.甲文作者告诉马生为学之道,没有直接说理,让道理从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中自然流露出来,显得亲切平易。
D.乙文作者从家长的角度,直接说理,观点鲜明,论证严密,阐述充分,告诫儿子为学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2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乙】陆羽宇鸿渐,不知所生,有僧得于水滨,畜之。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①,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朽塓②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薙③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④,作诙谐数千言。
(选自《击羽弃佛从文》)
【注释】①旁行书:指佛经;②塓:涂刷;③薙:除草;④优人: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
2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腰白玉之环______________ 因亡去______________
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
…………
参考答案
1. 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天大寒 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 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 不敢出一言以复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篇名句和古诗文的识记理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弗、怠、援、疑”等字的写法。
2.余幼时即嗜学 当余之从师也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 录毕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天大寒 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 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