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专题17《湖心亭看雪》
文体解析
一、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他的散文以清淡率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景,意趣深远,成就较高。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文体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的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点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明代。晚明小品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统”恰好相对,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三、问题探究
1.开头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和地点。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作者在写此文时已是清朝初年,但仍使用明朝“崇祯”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故国之思。
2.大雪过后的寒冷夜晚,作者为什么独自一人去赏雪,他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
一个“独”字,写出了作者有着超脱尘世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思想品格。当他一个人面对寂静广漠的雪景时,应该是有一种孤独寂寞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对故国的怀念,和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独特情思。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连用了三个“与”有什么效果?
从总体形象入手,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色。
4.课文是人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有什么特点?
三个角度:①未写西湖时,概括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游西湖时,先总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③后具体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文字,运用白描的手法,由远及近,写出了“湖上”雪后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即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这些景物与人,在大雪的笼罩下全都变得虚无缥缈、模糊微小,变成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具有了童话般的梦幻色彩。然而最微不足道的“两三粒”人却是这空旷寂寥的雪世界的主人,他们是赏雪的主体。作者的描写,宛如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此语与结尾舟子的喃喃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为作者之“痴”找到“同僚”,找到了可以原谅的“理由”。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不但在“客”那里引起了共鸣,也与“客”“和鸣”,仿佛让本无雅趣的舟子受到了“痴”的精神的感染。
6.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西湖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作者强调“金陵人”是“客”,有着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本以为自己的怀恋之情、隐逸之趣是无人理解的,但遇到知己时的欢欣只有他自己明白。
《湖心亭看雪》
基础训练
一、名句名篇默写
1.《湖心亭看雪》
(1)描写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景色(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故国怀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要求默写。
(1)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文言名句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运用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浙江①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②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③际天④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⑤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选自《观潮》)
注释:①浙江:就是指钱塘江。②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③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白雪覆盖的山岭。④际天:连接着天。⑤沃:用水淋洗,冲荡。
【丙】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雾凇沆砀( ) (2)上下一白( )
(3)既而渐近( ) (4)海涌银为郭( )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为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点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自恃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C.乙文中“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D.甲乙两文都出现了“雪”,甲文是写西湖雪景,乙文则是写城外山岭雪景。
7.甲乙两文一则看“雪”,一则观“潮”,景物不同,写法各异,试结合内容分析。
8.下列对丙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了地点、季节,一个“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上阕后三句里,边声、号角声、千峰、长烟、落日、孤城,从视觉角度展现出一种悲凉肃杀之气。
C.下阕前两句写出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自己与征人们还未建立军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的矛盾心理。
D.这首词表面上写出作者的英雄气概和战士们生活的艰苦,其实是对宋王朝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严重后果的反映。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选自《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9.下列对两个文段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写出了西湖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是独自的意思,表现了作者对西湖雪景异乎寻常的痴迷。
C.“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字从舟子口中说出,说明舟子理解他们的“痴”意。
D.“絮起风中”是指白霄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写出了雪花飘舞的美丽景象。
10.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1.甲文段中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12.两个文段的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简要概括。
小义从古诗文中找到了三篇写雪的诗文,对“雪”的意蕴进行了探究。
【甲】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蒋捷:南宋词人,宋亡后开始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本词作于该时期。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即黄庭坚。
1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竟为雨雪所阻 (4)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
14.甲文中说“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请结合内容说说作者到底是身留,还是心留。
15.甲、乙两文都借雪表达了哪种相似的情感?请结合两文分析。
16.读古诗文时,我们经常会从文中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然后顺着这个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情感。请参照示例,从丙文中找到一个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情感。
示例:《湖心亭看雪》中的关键词“独”,一个独字写出大雪三日后,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作者那种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就显现出来了,独往既不欲见人,也不欲人见,这种孤寂的情怀中,正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17.甲、乙、丙三文写的都是“夜雪”,但写雪的方法各有不同。请任选两篇,分析写雪的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上下一白
(3)及下船
19.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
郗太傅①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②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③,因嫁女与焉。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注释】①郗太傅:郗鉴,字道徽,以儒雅著称。太傅,官职名,掌管军政。②王丞相:王导。③逸少:王羲之,字逸少。
20.下列加点词语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派)
B.丞相语郗信(告诉)
C.王家诸郎亦皆可嘉(夸奖)
D.因嫁女与焉(特地)
2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22.结合【甲】文与【乙】文,谈谈张岱、王羲之身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龙山雪
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养生、高眉生、王生、马小卿、潘小妃②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欲⑤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齐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睛。②李齐(jiè)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③呆白:苍白。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欲(hē):同“喝”。
【阅读提示】
张岱(1597—1689?),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仕宦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小品文《湖心亭看雪》《龙山雪》是其代表作。
2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是金陵人,客此 不知木兰是女郎
D.是日更定矣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4.下列对《湖心亭看雪》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巧妙注解“文题”,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交代了作者的追忆和怀念之意,并为下文作了铺垫。
B.本文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写景,局部描写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整体描写按由下到上的顺序。
C.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排比、对比、比喻,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用“痴”人不止“余”一个人巧妙进行侧面烘托,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2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
26.苏轼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作品,张岱的许多小品文也具有如诗如画的美感,可视为散文诗。【甲】【乙】两文在描写雪景时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找出相关句子分析。
27.张岱以清淡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对于张岱湖心亭看雪,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应如何理解张岱的“痴”?他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甲】文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8.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拥毳衣/炉火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更有/痴/似相公者
29.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明朝的年号,而此时明朝早已灭亡,这样用笔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B.“莫说相公痴”的“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一句描写不加渲染、简洁质朴,采用了白描的手法。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30.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A.剩余的强迫我喝了三大杯白酒就告别了。
B.我勉强喝了三大杯白酒才告别了。
C.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D.我勉强喝了三大杯酒才告别了。
…………
参考答案
1.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 客此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篇名句和古诗文的识记理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雾、凇、沆、砀”等字的写法。
2.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