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3年初中结业学科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评价
九年级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总计50分)
1.历史文化纪录片《稷下学宫》,通过孟子、韩非、李斯、荀子等思想家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气度和胸襟。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出现于(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唐朝
2.下图反映的是汉朝初期出现的严重社会问题,对此汉武帝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A.实施“推恩令” B.推行郡国制 C.实行盐铁专卖 D.独尊儒术
3.史料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史料反映了北宋时期( )
A.手工业发达 B.商业贸易繁荣 C.海外贸易发达 D.都市文化昌盛
4.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的基本要素。下列表述中,最适合归类为历史评价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契据。这一文物直接反映了清政府( )
A.扩大耕地面积 B.鼓励发展商业 C.重视兴修水利 D.推广种植甘薯
6.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决定其“旧式”的本质是( )
A.阶级属性 B.革命纲领 C.组织方式 D.产品分配
7.3月30日,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在武昌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时,右手握拳,模仿孙中山的粤语口音高喊“______、五权宪法”,空白处的口号最有可能是( )
A.师夷长技 B.维新变法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8.下图中的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共同佐证的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长征的转折 D.西安事变的发生
9.这次会议之后,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这次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古田会议 D.中共七大
10.邓小平回忆说:“毛主席打了个极秘密的电报给我们,说陕北‘甚是困难’。当时我们立即表示,半个月后行动,跃进敌后,直出大别山。”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
A.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B.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C.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D.基本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11.下面是两则电影的宣传海报,电影反映的时代精神是( )
A.红船精神 B.长征精神 C.抗美援朝精神 D.艰苦创业精神
12.“它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首先倡导,超越了不同意识形态和制度藩篱,恰恰符合了大多数国家的根本利益。它的内容,不仅被联合国诸多宣言所采纳,也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国家关系和国际法基本法则”,引文中的“它”是指(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万隆会议十项原则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3.下边是“江苏省对外开放大事记”,从中可以看出江苏省对外开放的特点是( )
A.以建立经济特区为开端
B.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C.由沿海向沿江逐步扩展
D.步步走在全国的最前沿
14.中国人民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该理论体系解读正确的是(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发生根本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15.下图为《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示意图》,它反映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各民族共同富裕
B.改善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交通
C.是我国最重要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D.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6.通用希腊语因某帝国在政治上统一了各希腊城邦,融合了该地区多种方言发展而成,其后又随着帝国对外武力征服,向埃及、西亚等地区扩散、传播。这一帝国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波斯帝国 D.蒙古帝国
17.下表罗列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史实,对其共性分析正确的是( )
A.发源于亚洲 B.真实人物创立 C.传播于同一民族 D.形成于同一时期
18.“在日本政坛曾出现过双重政权体制并存的局面:在仍然保存天皇政权的同时,出现了另一个平行的武士政权,它利用天皇精神权威号令天下。”这一局面出现于( )
A.大化改新时期 B.幕府统治时期 C.明治维新时期 D.对外扩张时期
19.14世纪初开始,欧洲出现了收集古代希腊、罗马抄本的热潮,学者寻找湮没的古书抄本、雇人抄写、进行校勘:富商和权贵也资助学者和艺术家创作,展现新的文化品味,这一复古活动的本质是( )
A.复兴希腊罗马文化
B.宣扬天主教文化
C.弘扬拜占庭文化
D.宣传资产阶级文化
20.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这一“历史”是( )
A.封建制度出现危机
B.资本主义弊端显现
C.社会主义成为现实
D.国家干预经济盛行
21.这一条约“威尔逊主义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安抚德国,克里孟梭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威慑德国:威尔逊的成分足以招人轻视,克里孟梭的成分又足以激发仇恨”,以下内容属于“克里孟梭成分”的是( )
A.战后建立国联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
B.维护各国在中国“机会均等”的原则
C.彻底削弱德国实力防止其东山再起
D.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并实行分区占领
22.下图反映了1913年-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推动
D.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23.2023年2月,普京在纪念某战役胜利80周年的大会上说:“80年前,可恶、残忍的敌人被不可逆转地挡在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土地上”。这场战役的影响是( )
A.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二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C.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D.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24.1966年末,北京举办了一场“亚非人民反帝漫画展”,透过这些漫画作品,可以一窥当时的国际形势,与漫画展中这张漫画的主题相吻合的是( )
《帝国主义从非洲滚出去》(坦桑尼亚)
A.亚非国家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B.非洲大陆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D.拉美人民维护主权摆脱美国控制
25.俄乌冲突升级和美欧大规模对俄制裁,破坏了原有的国际分工模式,打碎了已有的全球生产链、供应链,对全球贸易投资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反映出当今世界( )
A.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
B.冷战之下地区冲突仍然存在
C.多极化趋势不断加深
D.和平与发展不再是时代主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2分,合计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还处于被动、自发的状态,形不成整体的斗争合力。五四运动不仅有青年学生的参与,广大工人、商人、教师、市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相互呼应,取得了运动的初步胜利。中国人民以伟大的觉醒铸刻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烙印。
——摘编自齐卫平《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一次伟大觉醒》
材料二: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空前的民族觉醒。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五四运动的斗争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此指出五四运动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激发“空前的民族觉醒”的因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五四精神和抗日精神所体现的共同内涵。
27.阅读下列史事年表,按要求回答问题。
1953年,中国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1954年1月,宪法起草工作正式开始,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的主要文件包括:苏联宪法:罗马尼亚、波兰、德国等国宪法;中华民国宪法;法国1946年宪法等。
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将宪法初稿交付全国人民讨论,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全国有1.5亿余人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指出,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开始执行,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并在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5年,新中国第一套6000千瓦火力发电站机组在上海组装成功。
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
1956年,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1949-197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及其意义。
(2)一届全国人大在法制建设和制度设计方面有何重大突破?结合材料概括宪法制定过程所体现的特点。
(3)结合材料概括指出,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领导人民赢得国家独立后,拒绝部下要他做国王的要求,坚持将国家建成民主的联邦共和国。在他主持下,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了一部新宪法,在担任了两届总统后,他拒绝再次连任,为以后历届总统做出了榜样。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史读本》
材料二:
他颁布的法典,成为很多国家民法参照的蓝本,他领导的战争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他的帝国是大革命的最后阶段,它不仅敲响了几个世纪以来在欧洲居于支配地位的“王朝秩序”的丧钟,而且使欧洲大陆各国面临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最为严重的霸权威胁。
——摘编自《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二判断两个历史人物,并据材料写出判断的依据(各写出两点)。
(2)两则材料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何不同之处?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两位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共同作用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特点。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人类科技革命发展过程中,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之间交织互动,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数次变迁。在第一、二次科技革命中,首先是科学革命引发了技术革命,然后推动了增强主权国家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大,进而导致欧洲百年均势秩序的生成与崩溃。二战结束初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等科学发明和技术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美苏两极对抗的背景下逐步展开,为了占据优势打败对方,美苏均采取了各种方式,科学家作为科技创新的原发动力成为美苏竞相争夺的主要对象。从国家层面看,美国为赢得冷战的胜利在战时“大政府”运作模式上催生了巨大的军工复合体。从国际层面看,美苏作为两个超级大国对国际秩序的构建和维持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双方之间的实力对比主要取决于各自综合实力的发展。
——摘编自郑华、聂正楠《科技革命与国际关系变迁的逻辑探析》
(1)据材料指出,第一、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指出,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背景及美苏利用此次科技革命提高综合国力的方式。
(3)据材料概括指出,科技革命与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
…………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孟子、韩非、李斯、荀子等思想家的故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是“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C项正确;西周时期未出现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排除A项;孟子、韩非、李斯、荀子都是战国时期的人物,排除BD项。故选C项。
2.A
【详解】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可以看出封国人口和辖郡都超过中央,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A项正确;推行郡国制是西汉初年,排除B项;实行盐铁专卖指的是经济方面,排除C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指的是思想方面,排除D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