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核心考点与重难点
九年级下册
第一部分:世界近代史(13世纪至20世纪初)
主题线索: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一、世界近代史整体脉络与规律总结
1.世界近代史知识整合
2.世界近代史的规律总结
(1)模块速记:
一条主线: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巩固。
两大问题:殖民侵略与反殖民斗争(民族解放运动);资产阶级压迫与无产阶级革命(国际工人运动)。
三大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格局趋势:逐步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
政治趋势:人治走向法治,专制走向民主。
经济趋势: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手工劳动走向机器生产。
(2)阶段特征:
①政治上: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英美法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
②经济上: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阶段进入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③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打击了封建神权,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单元知识整合、核心考点与重难点
主题线索4: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核心考点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原因(背景):
①殖民者的侵略和掠夺,引起当地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②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时间:19世纪
3.目的: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4.运动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
5.涉及地区: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
6.领导: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的是: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7.拉美独立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拉美各国人民团结战斗相互支援.坚持长期斗争;
②玻利瓦尔等领导人的卓越领导;
③美国独立大大鼓舞了拉美革命;
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争夺中力量日益衰落。
核心考点2、印度民族大起义
1.背景: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
2.经过:
(1)爆发时间:1857年
(2)参与者:印度土兵、农民、手工业者、一些被剥夺了权利的封建王公成为运动领导人
(3)起义的导火线:1857年初,发生了“涂油子弹事件”。
(4)起义概况:①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②英军趁势进攻章西城,年轻的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激战数日,直到壮烈牺牲。
3.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结果:在英国的残酷镇压下失败。
4.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拉丁美洲的国家并非全部处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之下,当时的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2、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是激起殖民地人民抗争的根本原因。
3.玻利瓦尔领导的南美洲独立运动反抗的是西班牙殖民者;巴西摆脱的是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整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性质是民族解放战争。
4.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年)期间中国正在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是反侵略性质的斗争,领导阶级主要是封建王公;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反侵略性质的斗争,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
1.印度民族大起义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共同点?
①背景:都遭受殖民者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殖民统治。②性质:都是民族解放运动。③意义:都沉重打击了欧洲殖民者。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原因。
(1)独立运动本身的正义性。
(2)拉美人民长期的团结协作,英勇奋战。
(3)玻利瓦尔、圣马丁等领袖人物,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4)抓住了有利的时机(西班牙、葡萄牙等宗主国在欧洲战争/拿破仑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受到削弱)。
3.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1)起义部队缺乏统一的领导,组织不够严密,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强大的抵抗力量。
(2)许多领导起义的封建王公,立场不坚定,被英国拉拢分化。
(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化水平大大提高,资本主义的英国实力远在印度之上。
4.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历史意义:摧毁了西班牙、葡萄牙在南美洲的殖民统治;拉丁美洲出现了一系列新独立的国家,奠定了今天拉丁美洲的政治版图;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核心考点3、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时间及目的:18世纪初,彼得一世为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全面推行改革。
3.改革者:彼得一世(或彼得大帝)
4.主要内容:
①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军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③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化教育: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⑤社会生活: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5.影响:
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弊: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
核心考点4、废除农奴制(1861年改革或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 背景:①19世纪中期,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在内外交困(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的情况下,沙皇政府开始酝酿新的改革方案。
2. 时间:1861年
3. 改革者:亚历山大二世
4. 主要内容: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5.性质: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影响:
①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③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1.英国、美国、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俄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在俄国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沙皇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解放农奴或者发展资本主义,而是挽救统治危机,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3.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加强农奴制的基础上实行的,俄国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这决定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4.彼得一世改革强化了农奴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客观上推动了沙俄近代化的发展;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有哪些相同点?
①两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进行的;
②改革都从不同方面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
③改革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2.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原因。
提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3课 美国内战
核心考点5、美国内战(即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1.根本原因: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两种经济制度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南北方在经济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和不可调和的矛盾)
2.导火线: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
3.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4.概况:
①爆发: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②转折:1862年,林肯先后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③结束: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5.实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6.南北战争的影响 : 经过南北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7.评价林肯:
林肯领导了美国内战,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不愧为美国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1.美国独立战争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障碍——英国的殖民统治。美国内战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障碍——奴隶制。
2.美国内战中,林肯政府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北方战胜南方的根本原因是北方进行的战争具有正义性,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
3.《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的是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制,而不是美国所有州的奴隶制。
1.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异同比较。
(1)不同点:
①原因不同,美国独立战争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殖民统治的阻碍;南北战争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奴隶制的阻碍。
②任务不同,独立战争要求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南北战争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
③方式不同,美国独立战争采取的是民族解放斗争的方式;美国南北战争是以内战的方式进行的。
④性质不同,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性质;南北战争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相同点:都有杰出的领导人;都是资产阶级革命;都通过战争方式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如何理解黑奴制阻碍美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南方和北方的社会经济制度在经济层面矛盾尖锐:北方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和保护本国市场抵制国外工业品的倾销,要求执行关税保护政策,南方奴隶主为了通过棉花出口换回廉价的工业品,坚持自由贸易政策;北部的劳动力只能依靠自欧洲而来的移民,如果400万黑奴能
获得自由,就能充实劳动力市场,而南方种植园主只是依靠非洲移民来满足种植园的生产;北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南方奴隶制的扩张性还导致南北双方争夺西部土地。
3.为什么说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美国独立战争虽然打碎了殖民枷锁,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美国独立战争并不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当时所建立的政权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联合专政。
(2)美国独立后,北方发展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而南方发展的是种植园经济,两种不同的经济类型之间存在矛盾,阻碍着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美国内战最终以北方获胜而告终,奴隶制被废除,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使资本主义制度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因此,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核心考点6、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统治: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幕府统治之下。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幕府将军掌握实权。
2.危机(改革的背景):①内忧: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的隔绝,也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外患:美国首先打开日本国门,其他西方国家接踵而至。
核心考点7、倒幕运动
1.背景:面对内忧外患,德川幕府束手无策,遭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反对。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番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
2.时间:1868年,倒幕派在京都发动了“王政复古”政变,改年号为“明治”
核心考点8、明治维新
1.开始: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2.领导者:明治天皇
3.目的:巩固明治天皇政府的统治,富国强兵。
4.主要措施:
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②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
③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④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5.性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历史作用:
①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②但是,明治维新保留的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英、法、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俄国、日本则通过资产阶级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大化改新使日本确立了封建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3.明治维新中最具有远见和战略眼光的措施是发展教育;最能反映明治维新性质的措施是“殖产兴业”。
1.中、日近代化过程中的洋务运动、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
(1)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单纯引进西方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顽固派的阻挠;洋务运动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洋务派内部的腐败;外国势力的挤压。
(2)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力量强大;在推翻幕府的基础上实施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日本全方位学习西方;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2.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比较。
(1)相同点:①都是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改革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此后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③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俄国改革前面临着严重的国内危机,没有民族危机;日本则不仅有国内危机,还面临着外国侵略的民族危机。
②前提不同,日本在改革前,通过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为改革扫清了障碍;俄国在改革前没有发生内战。
③内容不同,俄国改革以废除农奴制为主;日本改革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以学习西方为主。
3.明治维新给我们的启示:
(1)改革是一个国家改变现状、实现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2)每个国家都应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据形势的变化、结合本国的实际进行改革;
(3)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对外开放,吸收世界先进文化;
(4)在向外国学习时,要从国情出发,不能照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应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6)应积极进取,不断创新。
主题线索5: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 第二次工业革命
核心考点1、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20世纪初
2.背景: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②资产阶级的统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巩固和扩展。
3.标志:电力的广泛运用。
4.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5.主要成就:
(1)电的运用:①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9世纪70年代,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②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像机和放映机等。③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2)内燃机:①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②几年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③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④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3)汽车:19世纪 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013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4)飞机:美国的莱特兄弟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5)化学工业和新材料: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2)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造成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交通工具有火车、汽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交通工具有汽车、飞机。
3.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请勿将“气”写成“汽”。
4.爱迪生发明的是碳丝电灯泡,而非“电灯”。汽车和飞机在带给人类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环境的污染。
5.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是“一枝独秀”,它兴起于英国的政治前提是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德领先,遍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遍地开花”,它兴起的政治前提是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自然科学有了新的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直接运用于工业生产,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巨大的成果。另外,第二次工业革命范围广、规模大、发展迅速,它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已经超出了一个国家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大,发展更迅速。
2.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不断深人发展,中国人民先后掀起了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核心考点2、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人口增长: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2.大众教育:
①概括: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②作用: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3.城市化:
①开始: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②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变化。
4.社会问题:在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
5.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①社会进步: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妇女地位提高;推动了大众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时候的发展;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加速城市化进程。
②社会问题:环境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6.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科技的确改变世界,但也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趋利避害,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1.爱迪生发明的是碳丝电灯泡,而非“电灯”。汽车和飞机在带给人类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环境的污染。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开始是经济斗争,主要表现为捣毁机器、破坏厂房;后来转变为政治斗争,主要表现为举行罢工、示威游行。
1.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有哪些?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1)表现:人口的快速增长;妇女地位的提高;大众教育的推广;城市化的推进;环境污染
严重;贫富分化加剧。
(2)启示:合理地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重视科技、教育的发
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不断改善城市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环境;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从利与弊两个方面简述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1)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弊: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工厂的大批建立,废气、废水、废渣等的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无产阶级遭受的压迫和剥削日益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3.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等,推动了城市化;同时城市化又与工业化密切联系、并行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但发展中要注意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到科学、合理、和谐发展。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核心考点3、 近代科学与文化
1.牛顿:英国科学家,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万有引力定律 、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1687年,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出版,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 :1859年, 《物种起源》出版,书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神创论 ,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
3.巴尔扎克 :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完成了一套名为 “人间喜剧” 的小说集。他的经典之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再现了法国 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
4.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作品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在作品中他一方面揭露专制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另一方面又反对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被誉为“心理描写大师”)
5.贝多芬:《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完成于 1804年,是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6.梵高的代表作:《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
1.牛顿和达尔文的科学发现都沉重打击了“神创论”学说。
2.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和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都与拿破仑有关。
3.贝多芬的精神品质:坚强不屈、不向命运低头。
4.牛顿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被誉为“现代物理学的泰斗”。
5.文艺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近代世界的文学艺术成就是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文学艺术的繁荣与社会发展关系十分密切,正是因为近代社会的变革,才诞生了伟大的文学艺术。反过来,文学艺术的进步,又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发展。
1.近代科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自然科学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②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使人们去积极思考与探索。
③科学家个人辛勤忘我的实践探索。
2.思想解放与科学进步之间的关系?
①思想解放是科学进步的前提。中世纪,神学思想笼罩欧洲,严重阻碍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的进步,历史上称这一时代为“黑暗时代”;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批判封建神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而促进了近代科学的飞跃。
②科学进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如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直接动摇了神学根基。因此,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三、世界近代史大单元知识整合
1.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工业革命:
3.资本主义的拓展:
4.近代欧洲科技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
5.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系
第二部分:世界现代史(20世纪初(十月革命)至今)
主题线索: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
一、世界现代史整体脉络与规律总结
1.世界现代史知识整合
2.世界现代史的规律总结
(1)模块速记:
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一种经济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
一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两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
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大格局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四大国际组织: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五大社会问题:法西斯主义、生态环境、人口增长、恐怖主义、世界安全问题
(2)阶段特征: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借鉴、相互竞争
①政治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和发展。
②经济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苏联模式;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③世界格局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苏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