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检测卷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读下图,能准确解读该图的一项是( )
A.民族大交融 B.从分裂到统一 C.分封制盛行 D.经济重心南移
2.隋唐时期,洛阳、江都、余杭等成为著名的经济城市(下图)。这主要得益于( )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A.繁盛的内河航运 B.便利的海运交通 C.安定的社会环境 D.经济重心的南移
3.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他搜集到“金榜题名”、“连中三元”、“十年寒窗”等成语,请你判断他研究的是古代哪一制度(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4.杜佑在《通典》中对一位皇帝做了这样的描述:“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据此判断。这位皇帝是( )
A.秦始皇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
5.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其余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将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这一变化( )
A.降低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削弱了选官用人的严肃性
C.关闭了世家子弟入仕途径
D.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
6.(2023·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图中②处出现的我国古代盛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7.某班进行“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一位同学推测下面这枚吉语花钱(铸有吉祥词语,不流通)的出现不早于隋唐时期。以下可作为依据的是( )
A.工匠开始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B.这枚钱币采用圆形方孔形制
C.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了五铢钱
D.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
8.根据《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确的是( )
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
C.唐朝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D.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9.在评价唐太宗时,《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 )
A.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B.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完全一致
C.《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
D.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
10.(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图书法作品中,“世”和“民”二字各缺一笔,这最有可能是( )
A.作者柳公权出现笔误
B.为体现书法艺术特色
C.为了避唐太宗的名讳
D.地方对文物保护不力
11.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期“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在京师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这些现象( )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B.得益于民族交往与交融
C.反映了长安城布局严整
D.凸显手工制作水平高超
12.(2023·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者多达10余万人,先后人居长安者数千家,唐太宗予以妥善安置,其酋长皆被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其中五品以上者100多人。这一做法( )
A.促进了阶层流动 B.削弱了藩镇实力 C.加强了中外交往 D.推动了民族交融
13.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中原王朝、鲜卑、吐蕃等均在这里留下了历史印记。境内“马家窑文化”“卡约文化”、汉唐古堡、“喇家遗址”“唐蕃古道”、玉皇阁、丹噶尔古城、乐都瞿昙寺等记载着青海的历史和文化。旧石器时代的打孔石器、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等诸多文化,反映出青海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文化、南亚文化等多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反映了青海文化具有( )
A.盲目性、排外性 B.封闭性、保守性 C.单一性、狭隘性 D.多样性、开放性
14.“这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全球通史》对唐都长安的描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5.公元680年,唐高宗颁布诏令,确认进士科考词科,将诗歌创作引入科举考试,从此,诗赋成为衡量才华的重要标准,更多的流行体裁,尤其是七言律诗,在宫廷受人瞩目。由此可见( )
A.制度创新推动文化繁荣
B.经济繁荣促进风气开放
C.文教发展促成“重文轻武”
D.京剧创作丰富民众生活
16.如果给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7.以下两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制度完备 B.中外文化交流 C.诗歌创作繁荣 D.民族关系和睦
18.以下是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描述某时期的关键词:“李世民与武则天”“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9.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第二百二十窟初唐“西方净土变”中舞伎图,图中两个舞伎戴宝石冠,穿石榴裙,挥舞长巾相对而作胡旋舞。它可用于说明唐朝( )
A.政治稳定清明 B.文化包容开放 C.妇女地位低下 D.经济繁荣昌盛
20.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据统计,总数不下3000人,有一些还身居高位。这说明唐朝( )
A.开放包容 B.经济繁荣 C.文化昌盛 D.政治腐败
21.下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A.频繁战乱 B.北人南迁 C.自然灾害 D.统治残酷
22.诗史互证。下面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是( )
A.先南后北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 C.由开明到专制 D.由繁荣转衰落
23.“胡食”“胡装”在唐代广为流传;佛学、音乐、舞蹈及马球运动等域外文化涌入,为唐人社会生活增添万千风采。材料表明唐代( )
A.诗歌繁荣发展 B.文化兼容并包 C.尚武风气盛行 D.政治体制完善
24.剧作家田汉曾写过一部剧本,里面讲述了一位美丽端庄、智慧勇敢的唐朝女子,带着其父“利乐吐蕃人民”的宏愿,把文化作为嫁妆,克服了思亲念家之情,踏过迢迢万里险途,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故事。剧中女子人物形象的原型为( )
A.王昭君 B.文成公主 C.武则天 D.金城公主
25.(2023·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唐)杜佑《通典》记载:“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材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 )
A.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 C.加强了南北地区联系 D.维护了社会秩序安定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0分。
26.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根据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大运河由隋唐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始建于春秋时期,经过历代的开凿、疏浚、连通而成,至今仍发挥着水路运输等作用。
材料二 中国大运河项目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之一的宁波,位于大运河的最南端,是通往外海的重要口岸,是大运河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1)请指出图1所示的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
(2)比较图1图2,大运河发生了“裁弯取直”的变化。这一变化最早出现于哪一朝代?请分析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3)在以“中国大运河”为主题的探究学习时,小宁与小波分别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运用相关材料及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问题进行解析。
27.唐诗是唐朝文化繁荣的表现,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唐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唐诗能够史诗互证,有利于探究唐朝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
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
——刘沧《及第后宴曲江》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简述材料所反映出的唐朝史实及其影响。(要求:史实正确、条理清晰。)
28.某同学在学习《盛唐气象》一课时,搜集到如下图片。读图,回答问题。
(1)以上四幅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分别体现了“盛唐气象”的什么内容?
(2)“盛唐气象”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从中,你得到哪些重要启示?
…………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到隋朝的统一的历史进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段历史实现了从分裂到统一,B项正确;民族大交融,与材料反映的从分裂到统一的主题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在西周创立,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反映的从分裂到统一的主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结合图片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经过江都,由此可知,洛阳、江都、余杭等成为著名的经济城市与繁盛的内河航运有关,A项正确;江都、余杭和洛阳都处于内陆,与海运无关,排除B项;安定的社会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但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且洛阳位于北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