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专题28《愚公移山》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本文的体裁是一篇寓言。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⑴[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⑵[且〕将近。
⑶[惩]苦于。
⑷[塞(sè)]阻塞。
⑸[迂(yū)曲折,绕远。
⑹[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⑺[室]家。
⑻[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⑼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⑽[毕]尽、全。
⑾[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⑿[指],直。
⒀[汉阴〕汉水南岸。
⒁[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⒂[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
⒃[杂然],纷纷地。
⒄[许],赞同。
⒅[献疑〕提出疑问。
⒆[曾(zēng)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⒇[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21)[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22)[如…何],把……怎么样。
(23)[且焉置土石〕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24)[且],况且。
(25)[焉]哪里。
(26)[置]放置、安放。
(27)[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28)[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
(29)[荷]肩负、扛。
(30)[叩石垦壤〕敲石头,挖泥土。
(31)[叩]敲、打。
(32)[箕畚]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3)[京城]复姓。
(34)[孀妻]寡妇。
(35)[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36)[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37)[始]才、刚。
(38)[龀]换牙。
(3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40)[易]更替。
(41)[节]季节。
(42)[反]同“返”,往返。
(43)[焉]语气词。
(44)[叟]老年男子。
(45)[甚矣,汝之不惠〕意思是,你也太不聪明了!
(46)[甚]严重。
(47)[惠]同“慧”,聪明。
(48)[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49)[毛]草木。
(50)[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51)[长息]长叹。
(5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53)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54) [[不若]不如,比不上。
(55) [弱子]幼儿,小孩。
(56)[虽]即使。
(57)[穷匮(kuì)]穷尽。
(58)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59) [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
(60)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抓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61)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62) [已]停止。
(63) [帝指神话中的天帝。
(64 )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65) [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神。
(66) [一厝朔东]一座放在朔方东部。
(67) [厝]放置、安放。
(68) [陇断]山冈阻隔。
(69) [陇]同“垄”,高地。
(70)[断]隔绝。
(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答案】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大山而居住。
(2)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答案】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答案】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4)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答案】冬夏交换季节的时候,才往返一次。
(5) 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你太不聪明了。
(6)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答案】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
(7)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答案】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答案】用箕畚装上士石运到渤海边上。
(9) 帝感其诚。
【答案】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人物 | 相关语句 | 态度分析 |
大部分家人 | 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
愚公妻子
|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 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
邻人之孀妻弱子 |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
|
智叟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
操蛇之神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
天帝
|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
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 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3.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4.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补充: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何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人是怎样的看法呢?
3.课文写了两场争论,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比较这两场争论,说说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什么呢?
4.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5.人物形象:
愚公:
智叟: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坚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始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选自《愚公移山》)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B.且焉/置土石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其妻献疑曰/其真无马邪
C.跳往助之/友人惭,下车引之 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3.下列有关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山的高大,可见愚公移山任务艰巨。
B.文中愚公妻子提出疑问与智叟笑着劝阻,表明二人对愚公移山均不赞同。
C.文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愚公目光长远、意志坚定、不惧艰险的品质。
D.结尾写神仙背走大山,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节选自《列子•汤问》)
(乙)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①,加涂其上②,必将挠③.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④。”高阳应曰:“缘⑤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
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选自《吕氏春秋•别类》)
[注释]①生:湿。②加涂其上:加上粉刷的东西。③挠:弯曲。④败:坍塌。⑤缘:根据。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何苦而不平 ( ) ②室之始成也善( )
2.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B.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C.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D.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大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甲乙两文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B.甲文告诉我们做一件事不要受外界影响,应坚持不懈。
C.乙文告诉我们要依据实际经验从长远整体的角度去做事。
D.乙文告诉我们考虑问题不应太过于全面,否则太浪费时间。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险峻
B.甚矣,汝之不惠 惠:“惠”同“慧”,聪明
C .虽我之死 虽:即使
D.惧其不已也 已:停止
2.下列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守宴也
B.河曲智叟亡以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其妻献疑曰 其真无妈邪
D.汝心之固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第②③段先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再写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C.第④段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最终被移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迷信思想,认为神的力量远大于人的力量。
D.本文又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愚公”和 “智叟”的命名上是有深义的,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不可久居
B.吾与汝毕力平险 众妙毕备
C.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D.寒暑易节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不义而富且贵
B.且焉置土 始一反焉
C.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D.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
参考答案
一、本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以及愚公的回应。这样更有助于突出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寓意以及愚公的形象。
二、参见你“课文研读”的”“问题探究1”.教师不必急于向学生出示“问题探究”中有关本文寓意的几种理解。可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自己理解,自由讨论。教师可在学生讨论后,再出示“问题探究”的内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