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专题22《北冥有鱼》
⑴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并称“老庄”。
⑵《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选自《庄子集释》。本课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题目是编者加的。
⑴[北冥]北海。庄子想象中的北海,应该在北方的不毛之地。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⑵[鲲]大鱼名。
⑶[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⑷[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⑸[海运]海水运动。古代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大鹏可借风力南飞。
⑹[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⑺[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
⑻[志]记载。
⑼[水击]击水,拍打水面。
⑽[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⑾[抟]盘旋飞翔。
⑿[扶摇]旋风。
⒀[去以六月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⒁[息]气息,这里指风。
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⒃[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⒄[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其,表示选择。
⒅[其视下也]大鹏从天空往下看。其,代大鹏。
⒆[亦若是则已矣]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⒇[是]这样。
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答案】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⑵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答案】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
⑶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答案】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
⑶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答案】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
⑷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答案】当它用力鼓动翅膀奋飞的时候,它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
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答案】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
⑹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答案】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
⑺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答案】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⑻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答案】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⑼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答案】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⑽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答案】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一、背诵《北冥有鱼》,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齐谐者,志怪者也
三、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这首《上李邕》,是他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结合注释,并查阅工具书,说说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①犹能畏后生②,丈夫未可轻年少。
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下诏尊称孔子未“宣父”。
四、鲲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翼若垂天之云
C.是日更定矣 是谓大同
D.怒而飞 一怒而诸侯惧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存在的文言现象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野马也,尘埃也(古今异义)
B.使老有所终 女有归(词类活用)
C.选贤与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通假)
D.南冥者,天池也 天下为公(表判断)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笔下的“鹏”硕大无比、志存高远,这一形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写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诗句。
B.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目标和动力;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社会是大同社会的具体描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是他最美好的理想;今天我们期盼的愿景“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大同社会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C.甲文中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依赖的东西。高飞的大鹏、浮游的尘埃,都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乙文中孔子阐述了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D.在写法上,甲乙两文都大量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其中甲文极富想象力,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瑰丽,行文汪洋恣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乙】
从小丘每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志怪者也____________ ②抟扶摇而上____________
③心乐之____________ ④佁然不动____________
2.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马也,尘埃已,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冥的鱼与小石潭的鱼,它们生活状态不一样,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一条鱼,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鱼?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怒:振奋,此指用力鼓动翅膀 B.志怪者也 志:志向
C.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D.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马鞭驱赶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去以六月息者也 不以物喜
C.而伯乐不常有 温故而知新
D.其真无马邪 帝感其诚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A.天空辽远,是它真正的景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B.天空辽远,难道是它真正的景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C.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D.天色湛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同写动物,形象迥异。甲文描绘了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大鹏”,乙文刻画了不遇伯乐、屈辱而死的“千里马”。
B.两文借物抒怀,情感有别。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乙文以“千里马”遭受屈辱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
C.两文语言精当,各具特色。甲文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乙文连用“不字,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D.两文皆为经典,价值各异。甲文的“鲲鹏”超越现实,富有浪漫色彩,影响深远;乙文论说“伯乐”与“千里马”之关系,极具现实意义。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心花怒放 B.其翼若垂天之云 比翼双飞
C.志怪者也 志同道合 D.亦若是则已矣 实事求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表承接)
B.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在)
D.子之不知鱼之乐(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
B.甲文中的大鹏具有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特点,大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C.甲文先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再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最后写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
D.乙文记叙了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关于“鱼之乐”的辩论。
…………
参考答案
一、《北冥有鱼》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从开头到“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令人瞠目。第二层,从“是鸟也”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第三层,从“天之苍苍”到结尾,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