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教材必考知识点汇总
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教材必考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下册
【世界近代史概况】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借鉴、相互竞争
(1)政治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和发展。
(2)经济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苏联模式;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3)世界格局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苏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1.通过了解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事,理解殖民地民族解放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2.通过了解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等史事,初步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阶段特征】:
殖民地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扩展
(1)政治:拉丁美洲、印度相继爆发了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等方式巩固和扩展资本主义制度。
(2)经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2.中外联系: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富国强兵,日本强大后,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引发了中国变法维新运动。
3、关键词:
两条主线 |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拉美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 |
资本主义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 |
四大事件 | 彼得一世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明治维新。 |
六大人物 | 玻利瓦尔、圣马丁、章西女王、林肯、亚历山大二世、明治天皇。 |
【单元整合】
【考点知识梳理】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18世纪末19世纪初)(胜利)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①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残酷的殖民压迫和经济掠夺引起了拉美人民的不满(根本原因)。②土生白人与西班牙、葡萄牙白人殖民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③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4.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概况: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②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6.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7.意义:①彻底推翻了西、葡殖民统治,加速了欧洲封建统治崩溃。②拉美基本独立,形成了今天的国家格局,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③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胜利的原因:(主)统一指挥领导;(客)西、葡力量日益衰落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失败)
1.背景: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2.主要经过:
①1857年,“子弹涂油事件”,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
②英军乘势进攻章西城,年轻的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
3.结果:失败
4.意义:
①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归纳比较】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 印度民族大起义 | |
时间 | 19世纪初 | 19世纪中(1857-1859) |
领导者 | 玻利瓦尔、圣马丁 | 章西女王(封建王公) |
结果 | 胜利 | 失败 |
意义 | 推翻殖民统治,赢得独立战争胜利,鼓舞了殖民地人民;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独立国家,基本形成今天拉美国家的格局。 | 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
相同点 | 背景: 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性质: 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 |
★【归纳比较】美国独立战争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美国独立战争 |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 ||
不同点 | 范围 | 美国独立战争只局限于北美13个殖民地 | 拉美独立运动席卷整个拉丁美洲 |
领导者 | 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结成联盟,起了领导作用 | 拉美的资产阶级力量很弱,只是作为一股力量参加了运动,运动的领导权权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的手中 | |
影响 | 美国独立战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起了重大推动作用,美国赢得了彻底独立,也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 拉美国家则面临着新的殖民主义威胁,而国内则是封建主园经济和独裁统治的普遍存在, 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 | |
相同点 | ①背景:美国独立战争和拉美独立运动都是在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增强、启蒙思想影响下爆发的。②目的:都要求摆脱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发展经济。③特点:都以小抗大,以弱胜强。④性质:都是以独立战争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 |
【易混易错】
1、拉丁美洲的国家并非全部处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之下,当时的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2、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是激起殖民地人民抗争的根本原因。
3.玻利瓦尔领导的南美洲独立运动反抗的是西班牙殖民者;巴西摆脱的是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整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性质是民族解放战争。
4.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年)期间中国正在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是反侵略性质的斗争,领导阶级主要是封建王公;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反侵略性质的斗争,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一.沙俄的建立
①9世纪斯拉夫人在东欧地区建立基辅罗斯 ②13世纪上半叶被蒙古帝国侵占 ③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建立莫斯科公国 ④16世纪建立起俄罗斯 ⑤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之后俄国被称为沙俄.
彼得一世改革
1、俄罗斯的起源: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9世纪晚期建立基辅罗斯。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崛起,到16世纪初终于统一了俄国。
2、沙皇俄国的由来:
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即位后,正式采用“沙皇”的称号,强化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3、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4、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
(1)背景(原因):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目的:18世纪初,彼得一世为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3)内容:
①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军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③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化教育: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⑤社会生活: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4)影响/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5)改革后的扩张及营建新都:
1700年-1721年,俄国打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这个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时间:1861年 领导者:亚历山大二世
3.目的: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所以是沙皇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2)农奴可以出高出当时的地价赎买一份土地。(虽有剥削性,但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
注意:改革共提供四个要素:自由劳动力、资本、市场、原料(重点结合改革内容记前两个!)
5.性质: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评价:
积极: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重大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各个方面出现新气象,推动俄
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局限: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7.俄国两次改革对比
相同点:都是沙皇自上而下进行的,都推动了俄国的社会进步,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不同点:改革的性质和内容不同,俄国具体走上的道路也不同。
★【归纳比较】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 1861年改革 | ||
相同点 | 1、两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进行的
2、改革的对内作用相似,都从不同方面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 3、改革的对外影响相似,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加快了扩张的步伐 |
||
不同点 | 背景 | 17世纪晚期,俄国经济严重落后于西欧,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进行改革; | 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出现严重危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巩固政权,延缓革命的到来,宣布废除农奴制。 |
内容 | 彼得一世改革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社会习俗,丝毫未触动农奴制。 | 1861年改革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废除了农奴制度。
|
|
影响 | 彼得一世改革强化了俄国的农奴制度,增强了国力,使俄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 1861年改革虽然很不彻底,但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
性质 | 彼得一世改革是地主(农奴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 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易混易错】
1.英国、美国、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俄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在俄国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沙皇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解放农奴或者发展资本主义,而是挽救统治危机,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3.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加强农奴制的基础上实行的,俄国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这决定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4.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仍然是沙皇专制政体,但专制独裁开始出现了一些民主气息,其社会性质是资本主义社会。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