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说明文阅读-2023年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100题(部编版)
发布时间 2024年06月09日
资源编号 57995

专题14:说明文阅读-2023年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100题(部编版)

2023-09-11 小升初 0 3,130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0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2023年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100

专题14 说明文阅读

好奇

①壶里的水开了,壶盖噗噗噗地往上跳。那么多人看过这种现象,最多只是把壶从炉子上提下来。只有瓦特很好奇,他非要弄明白壶盖为什么能被水蒸气顶起来,于是后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树上的苹果熟了,啪啪地往下掉。那么多人被砸到后,最多只是把苹果捡起来吃了。只有牛顿很好奇,他深入分析苹果成熟便坠落的原因,于是便有了万有引力定律。

②说好奇心是世界上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恐怕一点儿也不为过。没有好奇心的人,觉得一切都是(  )的,他们的口头禅是“神马都是浮云”。好似看破红尘的过客,又如心如止水的高僧,其实无非是为了掩饰自己那颗(  )的灵魂。他们的眼睛虽然睁着,其实却(  );他们的耳朵虽然也没堵着,其实却(  )。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在他们眼中只是浮光掠影,他们就像浮萍,永远无法洞悉海底深处的奥秘。肤浅的认知也注定了他们庸庸碌碌的一生。

③有好奇心的人,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总想探个究竟。他们从来不满足于事物的表象,仿佛具有二郎神的第三只眼,总想看出事物背后所隐藏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给人们带来一个旖旎的新世界。花开花谢,草长莺飞,在常人看来不过是一些自然现象,竺可桢先生却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里面深藏着复杂的物候学知识。稻田里长了一棵“毛毛草”,别人看到了,可能顺手就拔下来扔到一边,袁隆平却受到启发,研制出耐旱的杂交水稻。古往今来所有的创造发明,几乎都源于创造者有一颗好奇心。

④好奇,是生命焕发光彩的字眼。好奇,是人类发展提升的源泉。如果你不想你的人生庸庸碌碌,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让你的灵魂插上翅膀;如果你不想你的事业徘徊不前,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为你的航船扬起风帆!

1.本文的主要观点,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好奇心是世界上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

B.请保持一颗好奇心。

C.好奇,是生命焕发光彩的字眼。

D.有好奇心的人,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总想探个究竟。

2.[多选题]选文用了典型事例阐述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

A.瓦特发明蒸汽机                                       B.袁隆平发现物候学的知识

C.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D.竺可桢研制出杂交水稻

3.从下列成语中选择合适的填在第②自然段的括号里,把答案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①视而不见    ②司空见惯    ③充耳不闻    ④麻木不仁

4.联系上下文,第③自然段加点的词语“他们”指的是哪些人?“他们”是怎么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往今来所有的创造发明,几乎都源于创造者有一颗好奇心。”中“几乎”这个词语能够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请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的牛

①对于中国的牛,我有着一种特别尊敬的感情。

②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要算上一回在田垄上的“相遇”。

③一群朋友郊游,我领头在狭窄的阡陌上走,怎料迎面来了几头耕牛,狭道容不下人和牛,终有一方要让路。它们还没有走近,我们已经预计斗不过畜生,恐怕难免踩到稻田泥水里,弄得鞋袜又是泥又是水了。正在踟蹰的时候,带头的一头牛,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停下来,抬起头看看,稍迟疑了一下,就自动走下田去,一队耕牛,全跟着它离开阡陌,从我们身边经过。

④我们都呆了,回过头来,望着深褐色的牛队在路的尽头消失,忽然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恩惠。

⑤中国的牛,永远沉默地为人们做着沉重的工作。在大地上,晨光或烈日下,它拖着沉重的犁,低头一步又一步,拖出了身后一列又一列的松土,好让人们下种。等到满地金黄或农闲的时候,它可能还得担当搬运负重的工作,或终日绕着石磨,朝着一个方向,走不计程的路。

⑥在它的默默劳动中,人便得到应得的收成。那时候,也许它可以松一肩重担,站在树下,吃几口嫩草。偶尔摇摇尾巴,摆摆耳朵,赶走飞附在身上的苍蝇,这已经算是最闲适的生活了。

⑦中国的牛,没有成群奔跑的习惯,永远沉沉实实的。它们不像印度的牛,负着神圣之名,摇着尾巴在大街上闲荡;它们不像荷兰乳牛、日本肉牛,终日无事可做,悠闲只等一死;它们不像西班牙的斗牛,全身精力,都尽付暴力斗争中。

⑧默默地工作,平心静气,这就是中国的牛。

7.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狭窄——(          )          沉重——(            )          悠闲——(            )

8.在短文第④段中,作者说“忽然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恩惠”,请结合第③段内容,试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中国的牛”具有什么样的本质特点?(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一特点的语句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说说文中为什么要写印度的牛、荷兰乳牛、日本肉牛、西班牙的斗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能与文章结尾句遥相呼应的是哪一句?请找出来并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

2020年11月10日,中国首艘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成功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坐底科考。马里亚纳海沟水压高、温度低、含氧量低、完全黑暗,科学考察难度大,被称为“挑战者深渊”。那么,在深达万米海底的巨大水压下,“奋斗者”号是如何保证“滴水不漏”,保证舱内相机正常工作的呢?

“奋斗者”号的钛合金舱球壳直径长达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舱球壳,采用整体冲压加电子束焊接的技术自主制造,标志着我国钛合金材料技术和焊接加工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即使做到这一点,还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因为研究人员在对耐压仓进行研究测试时,发现舱内玻璃窗要顶不住了。当压力罐内压力达到100兆帕时,耐压仓前的玻璃窗会突然破裂,这种高硼硅玻璃的的硬度根本无法承受万米水压。

经过反复测试,研究人员发现宝石蓝玻璃是人工制造的蓝宝石,纯度极高,无色透明,耐压性也非常强,是潜水器玻璃窗的最佳选择。适合万米深海探测的蓝宝石玻璃窗诞生了。

可是,在漆黑一片的海底。“奋斗者”号如何做到精准定位的呢?首先,“奋斗者”号会利用水声通信技术,在深海之下通过向水面发送声波来向母船“喊话”收发信息,指导智能相机进行拍照、录像。其次,一套“惯性导航装置”可以实时研判“奋斗者”号的行动轨迹,让它能清楚的感应自身的位置、速度、姿态和方向,即便只有一枚硬币厚度的偏移,也可以被检测到。

锦上添花的是,“奋斗者”号还携带了一套灯光系统。通常在水下200米以下,太阳光的照度不足水面照度的001%1000米以下的深海更是一片漆黑,想要看清海底的种种情况必须打光。这套灯光系统的每一台照明灯都有独立的编号和控制系统,可以满足不同的水下照明需求。

解决了玻璃窗和灯光系统,“奋斗者”号舱内的相机便能自如地拍下海洋最深处的情景,甚至通过无线电系统实现了实况直播——原来海底并非一片平坦,而是有火山、河流,甚至瀑布的。海底还有花园、喷泉,也能下起“海雪”,自然景观比陆地毫不逊色。

“奋斗者”号正载着中国人民的殷切期盼,于黑暗的深海中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光明前程。

12.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马里亚纳海沟水压低、温度高、含氧量低、完全黑暗,科学考察难度大。

B.蓝宝石玻璃是人工制造的蓝宝石,纯度极高,无色透明,耐压性非常强。

C.“奋斗者”号携带的灯光系统中,有的照明灯有独立的编号和控制系统。

D.海底有瀑布、花园、喷泉,也能下起“海雪”,但自然景观比陆地逊色。

13.第六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样表达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目的的不同,关注的内容也不同。如果想了解“奋斗者”号怎样精准定位,应重点阅读第____自然段。阅读这一自然段,通过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知道“奋斗者”号精准定位是靠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5.“奋斗者”号于黑暗的深海中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光明前程。请你联系全文并结合实际,谈一谈我们的光明前程会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造火星

①我们能把火星变成地球吗?能将火星凛冽寒冷、空气稀薄的地表转化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吗?如果能,我们应该怎样做?

②有证据表明,火星形成初期,大量的二氧化碳曾经使火星的气候变得温和,有一段时间曾有河流流入汪洋大海。目前,在火星上仍然可能存在着二氧化碳,在冻结的泥土和极地冰盖中还可能存在着水。

③美国宇航局的行星科学家克里斯·麦凯表示,将火星地球化的大部分工作需要火星自身完成。

④麦凯说:“人类所做的工作只是将火星的气候变暖,然后撒下孕育生命的种子。”在地球上生活的我们,已经知道让行星变暖的方法,那就是向大气层中添加一些温室气体。全氟化碳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可以用火星的泥土和空气中的成分合成获得,然后将它释放到大气中。这会使整个行星变暖,接着它们就会释放出冷冻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会促使温度升高,从而将大气压力增加到能让液态水流动的程度。

⑤与此同时,威斯康星大学的植物学家詹姆斯·格雷厄姆说,通过这种方法,人类就可以在这颗红色星球上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首先在火星的南极地区会生长出细菌和地衣类植,之后会出现苔藓类植物,一千年或更长时间后会长出红杉树,再经过几千年的时间,长成的森林会逐渐释放出更多的氧气。

⑥当前,实现该计划的时间尚待商榷(què)。美国一个由白宫指定的讨论组最近建议首先在月球或小行星上尝试一下,而现在,我们还无法估算出,要将一颗死气沉沉的行星变成地球一样的绿色星球到底需要多少费用。(选自《科学之友》,有删改)

16.阅读全文回答:人类改造火星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②段中,“目前,在火星上仍然可能存在着二氧化碳”一句中的“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近年来人类加快了探测火星的步伐,然而对改造火星计划的可行性,还存在争议。你认为改造火星的计划是否可行?依据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雪精灵——雾凇

张敏

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凇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宽裳窈窕,欲舞高寒阙。烟波照影,翩翩思与谁约?”

从古至今,赞美雾凇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晶沉积物。

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①其次,雾卷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②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③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④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散的冰晶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状雾港(或软淞),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由于雾凇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木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赏玉树球花般的古林雾凇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凇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可达上千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子数量多5倍以上。

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静,就是这个道理。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华。

19.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第2自然段引用古诗词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为了准确说明事物,说明文的语言很讲究分寸。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可达上千至数千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2008年北京奥运会3000多枚奥运会奖牌全部使用青海昆仑玉。

②青海昆仑玉出产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境内昆仑山脉的道教发源地玉虚峰。我国古代自然、社会科学典籍中多有“玉出昆岗”的记载。昆仑玉主要成分是由“透山石”和“阳起石”组成的纤维状微晶结合体,有“白玉”“青玉”“青白玉”“黄玉”“墨玉”“翠绿色玉”等,丰富的色泽便于区分金、银、铜奖牌的等级。

③据悉,北京奥运会的金牌、银牌、铜牌分别由“白玉”“青白玉”“青玉”制作。玉环的内环周长31.9毫米,外环周长为57.7毫米,厚为3毫米。

④昆仑玉体积大于新疆和田玉,最大块体超过10吨,质地细密      (柔嫩 柔润),加工处后光莹温润、洁透高雅、美观坚固,是国际珠宝界认定的优质级别玉石种类。此外,青海昆仑玉储大,大块材料多,可满足同等奖牌使用相同质地成色材料的需要,能为北京奥运会奖牌的制作提供足的原料来源。青海昆仑玉与新疆和田玉处于昆仑山脉同一条成矿带上,由于新疆和田玉资源储已十分稀少,近年来青海昆仑玉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了较大的 (份额 分量)。

⑤数千年来,玉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文化历来崇尚以玉比德、以玉情、以玉明志。玉含有美好、尊敬、相爱、相助的内涵,也凝聚着团结友谊的奥林匹克精神。绵延于海高原、享有“万山之宗”美誉的昆仑山,不仅出产了品质优美的青海昆仑玉,也孕育了中华各民族互融合交汇发展、博大精深的昆仑文化,凝结着中华文化中“和谐、和平、和睦”“和为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将昆仑玉作为制作北京奥运会奖牌的材料,既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完美体现了北京奥运会“绿色、人文、科技”的主题,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积极的作用。

23.从第④段的两处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24.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主要”不能删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第②段的画线句“我国古代自然、社会科学典籍中多有“玉出昆岗'的记载”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将昆仑玉作为制作北京奥运会奖牌的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哪些思想精髓?(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玉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以玉比德、以玉表情、以玉明志。请补全下面与“玉”有关的成语。

(1)_____________,败絮其中。

(2)_____________,不为瓦全。

(3)他山之石,_____________。

洞悉宇宙,天眼已开(节选)

2016年9月25日,是举世瞩目的“天眼”(FAST)竣工的日子。

FAST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英文简称。这个坐落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

FAST的建成已经让国内外专家为之震撼。

FAST工程副经理彭勃说:“这是中国射电地理学界初次拥有世界排名第一的设备,我兴奋得睡不着觉”。

中科院郑晓年介绍说,FAST将可能搜索到更多的奇特天体,用来测量脉冲星,探究宇宙来源和演化、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际通讯信号,展开对外地文明的探究。

“我要向FAST的建立者们表示祝贺,他们按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设备。”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得奖主泰勒先生说,“我估计FAST将会带来许多新的、重要的科技效果,我十分期待看到这些效果。”

“天眼”的工作原理其实跟咱们平时常见的锅式天线差不多,通过抛物面把采集到的信号反射到接收信号的馈源舱里,再由相应的信号处理系统对接受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只不过,“天眼”有世界级的超大口径,采集的是来自宇宙的海量信息,而它的大脑,是曙光的超级计算机。

这只“大眼睛”的反射面是由4450块反射面单元组成的,与普通锅式天线相比,它的反射面是个球面。说得通俗一点,从侧面看,“天眼”要比普通的锅式天线更深一些。它打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这个巨大的反射面摊开来足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真真一口名副其实的“大锅”。

28.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举世瞩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副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快速阅读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这里的“天眼”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天眼”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请用“     ”画出来。

3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30个足球场”直观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大锅”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

32.作为一名中国人,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巧夺天工的乌铜走银

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曾与闻名天下的景泰蓝齐名,并称为“铜艺双绝”。它以铜为胎,在铜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全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色或金色纹理,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致。

乌铜走银工艺源于清雍正年间(1722——1735年)云南石屏县一名匠师岳富的偶然灵感。在一次炼铜造器时,岳富手上的一枚金戒指不慎掉入坩埚中。戒指一下子熔化了,惋惜之余,岳富将周围放着的银等金属全扔进坩埚里泄愤。

气消之后,岳富发现坩埚中出现了一种颜色黑亮的合金铜,黑色中呈现若隐若现的金黄色和银白色的线条。他试着用这种合金铜制作成工艺品,又经仔细研究琢磨,终于成就了“乌铜走银”工艺。

乌铜走银远比一般的铜银工艺复杂得多,除了独门的冶炼乌铜配方和走银技术,更需要全面掌握造型雕刻、书法绘画、微雕等技艺。因乌铜走银工艺复杂,这一独特的传统制铜工艺曾经濒临灭绝,其工艺品存世不多,如今能够制作乌铜走银的艺人更是屈指可数,乌铜走银险成段消失的文化记忆。

33.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读短文,选出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    )

A.乌铜走银记忆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B.乌铜走银是以铜、金、银混合而成,这门技艺已经失传。

C.乌铜走银曾被称为“铜艺双绝”之一。

D.乌铜走银发源于云南石屏。

35.选出不属于乌铜走银工艺特点的一项。(    )

A.乌铜走银以铜为胎,在铜胎上雕刻各种图案。

B.将熔化的银或金填入花纹图案后,还需要冷却、打磨。

C.乌铜走银远比一般的铜银工艺复杂得多。

D.能够制作乌铜走银的艺人屈指可数。

…………

参考答案

1.B

2.BD

3.② ④ ① ③

4.第③自然段加点的词语“他们”指的是有好奇心的人;花开花谢,草长莺飞,在常人看来不过是一些自然现象,竺可桢先生却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里面深藏着复杂的物候学知识。稻田里长了一棵“毛毛草”,别人看到了,可能顺手就拔下来扔到一边,袁隆平却受到启发,研制出耐旱的杂交水稻。

5.不能。几乎:表示差不多,接近。如果删去,意思就变了,就由大概变为绝对了。用上“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我不知道蜜蜂是怎么交流的,就去蜂场观察了蜜蜂,还看了好多关于蜜蜂的书籍。现在我知道它们是通过“跳舞”来和同伴交流的,不同的“舞蹈”有不同的意义。因为对蜜蜂的交流产生了兴趣,现在我对好多大自然里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懂了好多大自然的奥秘。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0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小升初 专题14:说明文阅读-2023年小升初语文高频考点100题(部编版) https://www.0516ds.com/57995.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