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邳州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和解析)
发布时间 2024年06月12日
资源编号 56215

徐州市邳州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和解析)

2023-08-17 九年级上册 0 2,820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江苏各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真题汇总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

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根据语境填写诗句。

家是温暖的港湾——杜甫热切期盼天下寒士都能拥有宽广、温暖的居室:安得广厦千万间,(1)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家是游子的眷恋——崔颢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强烈地表达凄苦思乡——(2)_____?_____。(《黄鹤楼》):而苏轼则用“(3)_____,_____。”表达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家是戍人的遗憾——范仲淹驻守边塞时欲归而不得的矛盾心理——(4)_____,_____(《渔家做•秋思》)。家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即人一旦有了精神家园,便会乐在其中,就如孔子眼里的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5)_____,回也不改其乐”(《论语》)。家指引我们理想的方向,它教会我们怀着“(6)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的乐观自信,坚定地追求着理想。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既有物阜民丰的      (A.内容  B.内涵),也tū    (A.凹  B.凸)显出其与生俱来的文明属性和特质。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说:中国是一个比历史还要古老的国家。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也可以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中国既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现代的文明型国家。中华民族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      (A.不可磨灭  B.不可捉摸)的重大贡献。小康中国既秉承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又开放创新、向其他文明汲    (A.jí  B.xī)取智慧和营养,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由此产生了新的物质、制度、文化

②不断续写着中华文明的辉煌

③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成果

④不断丰富人类文明灿烂图谱

A 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②④③①

3.下列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儒林外史》《三国演义》均是章回体小说。其中《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B.《大学》是《礼记》的一篇,它和《诗经》《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C.读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理性美。

D.范仲淹,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文学家,与欧阳修等合称为“唐宋八大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二、阅读。(55分)

4.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磔(zhé):分裂、分割。②侪(chái):同辈或同类的人。③畚锸(běn chā):挖运泥土的工具。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太 守 犹 不 避 涂 潦 吾 侪 小 人 当 效 命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母程氏亲授以书  后以书见修

B.属文日数千言  属予作文以记之

C.久乃信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使官吏分堵以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②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

(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苏轼人生经历,十岁以范滂为榜样,成年时博通经史,嘉佑二年参加科举考试,任职徐州之时整治水灾。

B.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读到苏轼《刑赏忠厚论》,推举苏轼为第一。

C.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D.选文通过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表现苏轼的才华出众,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苏轼实干、担当精神。

5.阅读古代诗歌,完成问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释:①谙(ān):熟悉:②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③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1)简析前六句从哪些方面写对“老”的伤感。

(2)简析诗歌最后两句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婚后的头两年,罗切斯特先生的眼睛一直是瞎的。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如此亲近——才结合得如此紧密。因为那时我就是他的眼睛,正如现在依然还是他的右手一样。说实在的,我(像他常叫我的那样)就是他的眼珠。他通过我看大自然,看书。我也从来不知厌倦地替他好细察看,用语言来描述田野、树木、城镇、河流、云彩、阳光——描摹我们面前的景色。周围的天气——还用声音向他的耳朵传达了光线已无法向他的眼睛传达的印象。我永不厌倦地念书给他听,领他到他想去的地方,替他做他想做的事。在这种效劳中,我尽管感到有点儿悲哀,但却获得一种最为充分、最为强烈的乐趣——因为他要求我为他做事时,并没有感到痛苦羞惭,也没有感到沮丧屈辱。他是如此真心地爱我,因为他知道,在接受我的照料时,根本用不着勉强。他也感到我是如此深情地爱着他,我这样照料他就是满足我自己最愉快的愿望。

(1)本段选自名著《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2)上文选段的心理描写运用了第几人称?请简述这一人称的表达效果。

7.以简•爱品质为专题进行阅读,你会关联阅读以下哪篇课文?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A.《一颗小桃树》  B.《老王》  C.《白杨礼赞》

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一杯“中国茶”,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气神”。“茶和天下”的文化,“清静和雅”的理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是值得挖掘的宝贵文化遗产。

②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是“中国茶”的鲜明特征。一茶多品,一茶多技,一茶多用。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六大茶类,以及花茶等再加工茶计2000多种茶品,以不同色香味形满足多种需求。一片小小的茶叶,制茶师因地制宜,因茶而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南方佳木”精彩纷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放眼祖国大地,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大江南北、西南边陲、华南沿海,10多个省市,一方水土养一方茶,都有引以为荣的地方茶,在祖国大茶园里争奇斗妍,香飘人间。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欣赏,在一酙一饮中显示出豁达大度。

③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是“中国茶”的文化内核。尽管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喝茶不再像过去那么讲究,但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随着国潮在年轻人中的复兴,喝茶的场景也得以不断丰富和拓展。在社交以及婚庆、拜师、祭祀等重要场所,喝茶作为一种重要礼仪传承至今,影响持久而深远。合作伙伴以茶会友,以茶敬礼,在谦和中达成双赢;师徒结对以茶见证,以茶敬师,在崇敬中升华情感;婚庆大典以茶祝福,以茶敬上,在和睦中见证幸福。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在茶的推杯换盏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释放中国茶文化独特魅力,以此为载体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多外国友人在品尝中国茶醇厚甜美的同时,也为这种谦和礼敬的茶文化而折服。向世界传递谦和礼敬的价值观,这正是“中国茶”的文化力量。

④交融互鉴的文明共享,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早在唐宋时期,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就通过茶马古道等,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传遍全球,为世界所共享,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交融。现在,中国茶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据统计,全球至少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多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球喜欢饮茶的人数超过50多亿。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茶为媒,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将让彼此共享更多元美好的未来。

⑤茶与国人相伴几千年,行走全世界数万里。《神农本草经》《茶经》中的确切记载,让我们找到了“中国茶”的文化源头;苏轼等文人墨客为其留下的名篇佳作,让我们铭记“中国茶”的流光溢彩;新时代以茶赋能发展,让我们感知致富茶、幸福茶的生生不息。一杯“中国茶”,和而不同、谦和礼敬、交流互鉴,氤氲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必将为世界更多人民认可,为共创多彩文明带来更多启发和可能性。(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2月12日)

【材料二】

陆羽21岁动笔写《茶经》,至47岁才最终完成。《茶经》总结了制茶技术,更构建了茶文化的基础,同时还用饮茶礼仪来规范人生处事修养,表达了独特的价值取向。

《茶经》在当时就已被竞相传抄,《新唐书》说陆羽著《茶经》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当时卖茶的人将陆羽塑成陶像置于灶上,奉为茶神。

陆羽以及《茶经》塑造了精行俭德、宁静致远、清净淡泊、修身自律的茶文化与茶德、茶道精神,并开创形成了东方生活美学,拥有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运。

(选自《济南时报》2022年12月24日)

【材料三】

《茶的社会史:茶与商贸、文化和社会的融合》,[英]简•佩蒂格鲁、[美]布鲁斯•理查德森著,蒋文倩、沈周高、张群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4月,128.00元

(选自《中华读书报》2022年11月09日)

(1)分别概括材料一第②﹣④段内容。

(2)分析材料一第③段划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整合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简说“茶文化”内涵。

(4)比较材料二、三中两部书的研究内容异同。

9.阅读课外散文,完成问题。

马语者

申平

①那匹黑马已经闯入他的梦境好几回了。黑马瞪着一双愤怒的眼睛,前蹄刨地,嘴巴嚅动,好像在对他说着什么。可是他听不清也听不懂。这匹马是从哪里来的?曾经跟他有过什么恩怨?他半生养马无数,但是对这匹马一点印象也没有。

②他隐约觉得,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③果然,他接到了侄儿的电话,说今天拍马场出事了,马群“炸群”了。平日那些温顺的马儿,忽然变得狂躁不安。也不知道是哪匹马带头嘶鸣一声,马群立刻就像接到命令似的,开始向四面八方奔突逃窜。这倒不怕,山谷四周都有围栏呢。可怕的是它们竟然疯狂冲向那些“拍客”,现场一片混乱。

④黑马!

⑤他的脑子里立刻打了个闪,把这事和梦里的黑马联系在了一起。他一边开车往拍马场赶,一边在分析判断:难道这匹黑马是神马,是特意前来提醒我什么的?

⑥出了城,走高速又转乡道,一路上都可以看见他为拍马场打的广告。他为拍马场付出的心血和成本,由此可见一斑。眼看“拍马事业”蒸蒸日上,他终于可以回到城里遥控指挥了,怎么会突然出现这样的事故呢!

⑦前面的山谷,就是他花重金打造的新景区拍马场了。景区围绕“拍马”这一中心,兼营骑马体验、马术表演等许多服务项目,平日里人气很旺,今天却冷冷清清。

⑧侄儿正在景区门口等他,他下了车,开口就说:黑马,咱的马群里有多少匹黑马?

⑨侄儿噔着眼看他,好像没反应过来:黑马咋了?

⑩肯定是黑马带头作乱!走,带我去看马群!

⑪二人走进山谷,直往山的最里面走。那里,就是养马的地方。路上他们经过拍客平台,他站住详细询问出事的情况。

⑫“拍马”,是他一手创办的新兴行业,就是把越来越没什么用处的马匹收集起来,放养在这山谷里,专门供摄影爱好者拍照。不是那种一人一骑摆姿势拍照,而是要营造万马奔腾的场面。每天,都有各地拍客来到这里,买票入场,等时间一到,上百匹马就在马倌的驱赶下从山谷里冲出来,声若巨雷,气势宏大,令人震撼。马群还会冲过一片水域,马蹄下水花四溅。那些拍客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门票再贵也要来拍。

⑬他们走进马群,开始检查黑马。黑马有二十几匹,他一匹匹地看,希望能有一匹和梦境里的一样,但是没有。他最后对侄儿下令:把这些黑马都处理了吧。

⑭处理掉黑马以后,马群还真的平静了几天。这天夜里,那匹黑马又重回他的梦境。这一回,它显得更加愤怒,前蹄刨地迸出了火花,眼睛里充满讥讽,颜色也开始不断变化,一会儿黑,一会儿红,一会儿花。紧接着,就如放电影一般,他的梦里又出现了许多马匹,一会儿是声势浩大的战争场面,无数战马载着战士冲锋陷阵;一会儿又出现了农村的场景,马儿在卖力地拉车犁田……最后竟然出现了他的拍马场,拍客在排队买票,他们举着相机、手机,追逐着马群拍啊拍。黑马嘴巴嚅动,好像在斥责他,但是他还是一句没听懂。

⑮早上醒来,他感到头痛欲裂,忽然意识到大事不好,急忙命令侄儿,今天不要开放拍马场了。侄儿却说票已经卖出了,如果停业要赔很多钱。最后,他被金钱打败了。

⑯这一天,他亲眼看见了马群“炸群”的情景:随着一声巨大的嘶吼声响起,一匹匹马突然变成了一支支利剑,纷纷射向四面八方。更有几十匹矫健的马儿,扬鬃奋蹄,山呼海啸般朝着拍客冲来……

⑰他惶恐不安地处理完“后事”,很晚才睡。刚一闭眼,那匹黑马又来了。这一次,它的鬃毛都竖起来了。他慌忙俯身下拜,连连道歉,大声说:马神啊,我知道你是马神,求你放过我的拍马场吧。不错,我确实在依靠马群赚钱,可是我对马群也不错啊,再说我的本钱还没收回来啊!

⑱他看见黑马高昂着头颅,居高临下轻蔑地看着他,开口说话了。他竟然听懂了。黑马说道:你们人类,真的是太自私、太贪婪了!你们想尽花招,究竟想把我们马族压榨到什么时候?

⑲他打了个激灵,突然醒了。恍然间,他好像明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有明白。第二天,他咬牙做出决定:关闭拍马场,还马儿尊严和自由。(节选自《西部》2021年05月17日)

(1)概括本文三次写黑马的神态。

第一次_____——第二次_____——第三次_____

(2)品味下面句子。

①他一边开车往拍马场赶,一边在分析判断:难道这匹黑马是神马,是特意前来提醒我什么的?(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

②随着一声巨大的嘶吼声响起,一匹匹马突然变成了一支支利剑,纷纷射向四面八方。(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3)请分析主要人物“他”前后形象变化。

(4)分析黑马在小说中的作用。

(5)理解最后一段“恍然间,他好像明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有明白”的含义。

三、写作。(63分)

10.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人追求的是紧张有序的生活状态,有的人追求的是宁静致远的生活状态,有的人追求的是阳光向上的生活状态。无论何种,只要实现积极的自我价值,就是满分状态。

请以“满分状态”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戏剧外,文体不限;(2)不要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

参考答案

1.①.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②.日暮乡关何处是    ③.烟波江上使人愁    ④.但愿人长久    ⑤.千里共婵娟    ⑥.浊酒一杯家万里    ⑦.燕然未勒归无计    ⑧.人不堪其忧    ⑨.长风破浪会有时    ⑩.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庇、俱、婵娟、燕然未勒、济。

2.(1)    ① ①B    ②.②A    (2)    ①.甲B    ②.乙A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九年级上册 徐州市邳州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和解析) https://www.0516ds.com/56215.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