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年暑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趣味阅读
专题13:《杞人忧天》课内篇
趣味阅读
1.观察下面插图,你认为哪个人物是“杞人”,哪个人物是“晓之者”?你判断的角度是什么?
2.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B.尽管公司目前的发展形势可喜,但人们的顾虑并非是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3.《杞人忧天》结尾写“其人”和“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6.下面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B.“废寝食者”写出了“杞人忧天”的程度;“舍然大喜”写出了“晓之者”的行动结果。
C.文章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重点刻画了“忧人者”的形象。
D.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一气呵成。
7.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请说说理由。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丁氏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因往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奈何忧崩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亦不能有所中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杞人忧天》,完成下面小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终日在天中行止 止增笑耳 B.若躇步跐蹈 若屈伸呼吸
C.日月星宿 吾日三省吾身D.其人舍然大喜 太丘舍去
(2)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4)你认为杞人的担忧是可笑的吗?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10.《杞人忧天》知识梳理一览表
文学常识 | 作者简介 | 列御寇,相传战国时期道家。郑国人。《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西汉刘向《列子序》谓“其学本于黄帝老子”。被道家尊为前辈。今传《列子》八篇。 | |
列子名言 | 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列子.杨朱》
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列子.说符》 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列子.说符》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列子.天瑞》 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列子.说符》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列子.说符》 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列子.杨朱》 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列子.天瑞》 |
||
写作背景 | 这则寓言见于《列子·天瑞篇》。列子为了在文章中形象地说明其宇宙观与自然观,又从其宇宙观与自然观阐明其人生观而采用了这则寓言。 | ||
作品简介 | 《杞人忧天》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出自《列子·天瑞篇》。这则寓意通过杞人担忧天地崩坠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全文寓意深刻,形象鲜明,言简意赅,逻辑严谨,文气贯通,一气呵成。 | ||
字音 | 宿(xiù) 身亡(wú)所寄 中(zhòng)伤 躇(chú)步跐(cǐ)蹈 | ||
朗读节奏 |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
||
重点词语 | ⑴杞:周朝时分封的诸侯国,都城雍丘,在今河南杞县。
⑵崩坠:崩塌,坠落。 ⑶身亡(wú)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 ⑷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之,的。忧,忧愁,担心。 ⑸晓:开导。 ⑹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⑺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止。 ⑻果:果然,当真。 ⑼宿(xiù):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某些星的集合叫做“宿”。邪,同“耶”,吗。 ⑽只使:即使。 ⑾中(zhòng)伤:打中击伤。 ⑿积块:堆积的土块。 ⒀四虚:四方。 ⒁躇(chú)步跐(c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行;跐,踩;蹈,跳。 ⒂奈何:为什么。 ⒃舍然:释然,舍弃心事的样子。舍,即“释”。 |
||
通假字 | 其人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 | ||
古今异义 |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因往晓之。晓:告知,开导。 (2)天,积气耳。耳:罢了。 (3)不当坠邪? 当:副词,就会,将。 (4)充塞四虚. 虚:方。 |
||
一词多义 | 【舍】 | ①其人舍然大喜。 同“释”,解除、消除。 | |
②太丘舍去。 舍弃。 | |||
【者】
|
①废寝食者。助词,表语气的停顿,可不译。 | ||
②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代词,—–的东西。 | |||
③晓之者曰。代词,—–的人。 | |||
【因】 | ①因往晓之。于是,就。 | ||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趁,乘。 | |||
译文 |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身没有安全居住的地方,乃至于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就前去劝慰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当真是气体积聚的,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劝慰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的,只不过是气体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对人有所伤害。”那个人又说:“那地塌陷下去怎么办?”劝慰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面八方的空虚之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那个杞国人放下思想包袱,非常高兴;劝慰他的人也如释重负,非常高兴。 | ||
行文思路 | 起因一一杞人担心天地塌陷
发展一一晓之者开导 结果一一-杞人恍然大悟 |
||
启示 | 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忧虑。
换个角度看,人也要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做到安不忘危。 |
||
问题探究 | 1、《杞人忧天》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
||
2、《杞人忧天》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什么?“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什么?
|
|||
3、《杞人忧天》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
|||
4、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
|||
5、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
|||
5、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
|||
7、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
|||
11.链接阅读
列子的主要历史影响
思想理论
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的道家学派重要传承人物。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其思想主张存在《列子》书中。列子最早提出宇宙生成四阶段思想 ;《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等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开创融寓言与哲理为一体的先秦散文文风。
宇宙生成论
《列子》一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化”。它具有多重义项,但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宇宙生成系统中的“生化”,认识论和境界层面上的“物化”,以及政治和社会理论层面上的“教化”。宇宙生成系统中的“化”具有本源与万物两个相互联系的主体角度;认识论层面上的“化”是境界层面上“化”的基础;而政治理论层面上的“化”则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
《易纬》说“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时,就是采用了《列子》学说的系统。
批判思维
《列子》对于社会的不公平,对于人心的险恶,存在的事情,实实在在地嘲弄了一番。首先,《杨朱》明确地否定君臣纲常、礼义教条。明确指出,应该让君臣之道止息,认为礼义是伪名,不过是追逐个人荣利的遮羞布。以讽喻的手法先提出“厚味、美服、好色、音声”是获得公民保障的前提,并称之为“达乎生生之趣”,然后反戈一击,抨击侯王为寿、为名、为位、为货的行为,倡导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认为正确的生活态度应该是“不违自然所好”,只有抱着这种生活态度和这样处理人际关系,才能保持人的天性,进而达到做人的理想境界。并指出名声是虚伪的,并以古讽今,对子产准备私授其弟以禄位丑恶现实是厌恶的,是极具批判锋芒的。“今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对于社会不公平,对于人心险恶,在作出了犀利的揭露和批判。这就是要求儒家侯王放弃名利和各种私欲,做到返朴归真。
“贵虚”
虚者,有无(空)皆忘,万异冥一,故谓之虚。《管子·心术上》:“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故物至则应,过则舍矣。舍矣者,言复所于虚也。”《文子·精诚》:“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太无,驰于方外,行于无门,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拘于世,不系于俗。”“贵”这个词不是列子本人所取,而是战国其时的学者概括列子其说的总结。列子认为虚无贵可言,一言贵就已经是有而不是无了。真正的无,需要有无(空)皆忘,差别消融,而这正是虚的意义。虚一旦彻底,也就无所谓贵贱有无(空)等等的概念。
以道为本
列子“贵虚”,其根本义旨与老庄思想接近,关涉的是精神境界问题,属于养生治身的学问。虚即道,表示冲虚自然,不执不为之义。它既是宇宙生成的起源,即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据,又是养生治身所当奉行的根本准则。《列子》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消解种种执著,上达于虚无之境,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这一以“贵虚”为要旨的根本精神,大体包括以道为本、齐物为一、体道求真、无心之境、安命处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道何以能成为万物生化的宇宙生成的起源?照《列子》之说,这需要从双方的物性看,处于永恒流转变化的过程,属于有限的存在物,因而不可能成为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据。道的物性是“往复,其际不可终;疑独,其道不可穷”。实际上,道无所谓“往复”。具体事物往复变化,道贯于万物中而生化之,关涉于万物“往复”,故也说道体“往复”。道体生化万物,因此可以不受一形一象的限制而成为万物生化的根据。其次,凡具体事物各有其特定的功用。例如,天能“生覆”,地能“形载”,圣人能“教化”。但一有具体功用,就有局限,“随其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若天不能“形载”,地不能“教化”,圣人不能“违所宜”。因此,一切具体事物只能成为被统摄的对象。与具体事物不同,道非阴非阳,非柔非刚,不具有具体的功用。正因为它不具有具体的功用,因此反而可以成为“生生者”、“形形者”、“声声者”、“色色者”、“味味者”,成为万物的本体,运化万物而有无穷的妙用。道永恒存在,有无穷的功用,这就是它能成为万物根据的道理所在。
但倘若把道仅仅理解为宇宙生成的起源,则尚未尽其全幅义蕴。《列子·天瑞篇》引黄帝书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神”“玄牝”都是对道的比喻,表示“冲虚”之义。冲虚者,无执无为之谓也。道体冲虚,无执无为,表明道不是实物或实体,而是表示一种意义,表示万物生成变化的所以然之理。说道体冲虚、无目的、无意志,因此,《列子》进而以“自然”解说道体之性。所谓“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所显示的就是自然之义。万物的生成变化皆在其自己,皆是自然而然,此即是道。这说明,在万物之上根本不存在一个主宰者。因此,“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意谓,认为有一个有目的有意志的实体作为万物生化之源是错误的。
《列子》以冲虚自然规定道体之性,并以道作为万物的宇宙生成的起源,这就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确定了一个根据。它意在表明,道不仅是天地万物存在的原则,而且也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原则。人生的方式和目标,就是求得与道体合一,达到冲虚自然之境,使生命存在获得无限的意义,实现心灵的自由。
齐物为一
如何达于理想之境,获得心灵的自由,《列子》归之于认识上的转变。人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差别的世界。人们往往执着于这些矛盾和差别,以此为是,以彼为非,故安于此而不能安于彼,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所在。照《列子》的看法,事物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因此,执于物我、内外之分是没有意义的。人们只要齐物为一,即可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列子·周穆王篇》由真幻无别、觉梦一体论证了万物齐一的道理。世人皆以地上王国为真,天上王国为幻。《列子》借“化人”之口分析说:“且曩之所居,奚异王之宫?曩之所游,奚异王之圃?”天上和人间,一幻一真,这是人们的成见。其实,真幻有何差别?觉梦之别也是如此。古莽之国,其民“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中央之国,其民“一觉一寐,以为觉之所为者实,梦之所见者妄”。其实,觉梦有何差别,不过是人们执于常情妄作区分而已。
《列子·汤问篇》由物之无始无终,进而论证了万物齐一的道理“物这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事物的变化,在此则谓之终,在彼则谓之始。终始相循,哪有分际?终始如此,“巨细”、“修短”、“同异”之别亦复如此。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从这一方面看,万物是有差别的;从另一方面看,万物之别则可以浑化为一。
生死可谓是人生的最大问题,所以《列子》对此着墨最多。《天瑞篇》指出:“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执于生死之别,好生恶死乃人之常情,也是人生痛苦的一个重要根源所在。可是,“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按照《列子》的气论思想,生乃气之聚,死乃气之散,散则复归于原始状态。人之生生死死,乃一气之往复变化。人死于此,安知不生于彼?生死又有什么差别?人们往往以生为乐,以死为悲,这是不懂得生死一体的道理。
《列子》强调万物齐一,其根本目的是要转变人的认识,祛除人的常情,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束缚,缓和心灵的痛楚。《列子·仲尼篇》借龙叔之口揭示了这一道理:“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龙叔所说的实际上就是万物齐一的道理。人懂得了这一道理,便可以对社会生活的贵贱、荣辱、得失以及生死寿夭采取超然的态度,于动荡变化中不动心、不留情,此即冲虚自然的境界。
体道合真
在《列子》中,道作为万物的本体,同时又是体道合真的方法或功夫。要实现与道体的合一,从根本上说,这不是一个求知的问题,而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活动,因此,不能采用逻辑的或概念性的方法。《天瑞篇》说:“至道不可以情求。”意指用名言概念的方法不能体道的。《仲尼篇》说:“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用神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无论是运用耳目的感性方法,还是运用心智的理性方法,皆属于逻辑概念的方法。《列子》认为,用这种方法求道是不恰当的。
体道合真作为一种内心的自我体验活动,这就决定了它不是外向的,而是内向的,用《仲尼篇》的话说,不能“务外游”,而要“内观”。《黄帝篇》把这种“内观”的方法概括为两种。一是“纯气之守”:“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却。物奚自入焉?”人之天性纯真,心灵虚静,有自然之德,原本与大道一体,因此,只要自觉地作“纯气之守”的功夫,即可全其真性,养其天德,保持心灵的宁静状态而不失。二是借用老子或庄子的说法,可以称之为“致虚”或“坐忘”。
《黄帝篇》借列子之口,集中地阐述了这一方法。这一提升精神境界的方法,包括四个阶段:“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所谓“是非”、“利害”、是指人生所面临的种种纠葛和矛盾。人不同于自然界万物,而是有意识的存在。他有知识,有欲望,有种种情识活动。正是这种情识,使人心迷执于分别,背离于大道,丧失了本有的自然之德、纯真之性。“致虚”或“坐忘”的方法,就是通过自我修养的过程,不断地超越“是非”、“利害”,化解一切差别,忘却外物、自我的存在,重新恢复自我与大道的统一,使心灵重归于冲虚自然、无执无为的状态。
无心之境
在《列子》中,无心之境即是冲虚自然之境,也就是《郑长者》书中说的,“无见”,“无现”。这是一个内外合一,物我无别的浑化境界。人达于此境,他的生命意义就发生了根本转变,虽有限而具有无限的意义。他身处尘世中,却无往而不顺通。因此,无心之境所显现的是一个完全自由自在的心灵。但这种自由自在不能理解为外在的、肉体的,它无关乎现实,完全是心灵的自我体验。
《黄帝篇》的一些象征性的语言和寓言故事,皆在显示这种自由自在的心灵。如说:“至人潜行不空,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华胥国之民“入水不溺,入火不热”,“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等等。这种无往不适、无比自由的生活,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因此,它是落在心境上,是具有理想之境的人所特有的一种感受和体验。
在“郑巫季咸”故事中,“地文”“天壤”“太冲莫眹”实是对至境特点的集中概括。“地文”的特点是“不震不止”。此是指心境之“静”,亦即“无”。主体超越种种是非之别,欲念不起,故此心境为“无”。但此境之相只动不静,实是有体无用,故“无”只是抽象之“无”。“天壤”的特点是“灰然有生”,象征心体之“动”,亦即“有”,此是心体之用。心灵动则必外现,有种种活动,所以用“有生”说之。但此境之相只动不静,有用无体,因此,其“有”只是一个抽象之“有”。关于“太冲莫眹”,张湛引向秀注:“居太冲之极,浩然泊心,玄同万方,莫见其迹。”此指心境之“静”。又说:“无心以随变也。”此指心境之“动”。至人之境,虽静而动,虽动而静,故动、静皆为具体之动静。动静相即,有无不离,此体用合一之境,是最高、最圆满之境。
至人所呈现的三种境界之相,关涉到如何理解理想境界的问题。照上面所说,无不能遗有,有不能离无,这就意味着,真正的无心而必应世成务,就世成务而必体无。单应世成务而不能体无固是一偏,但孤悬一个无心而遗弃外物,这也是一偏。因为,把无心孤悬,实际上是把有无对立起来;而一有对立,便不是无心,而是有心。因此,真正的理想境界必是虽有而无,虽无而有,是超越双边的有无统一。这一理想境界,通于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说得通俗一点,不过是强调人们当不执无为、体悟自然之道生活而已。这是养生治身所当奉行的理想原则。这一“知命安时”的生活态度,实际是至人“无心”之境的一个体现。而达到逆过即是顺的顺应自然的境界,这既是化解种种差别而提炼境界的功夫,又是浑化之境的本身,因此,它构成了《列子》“贵虚”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
“力命”
有些学者认为《列子》是宿命论,其实不能对《列子》这样去解说。因为《力命》篇中“命”还有“直而推之,曲而任之。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说法,似乎还有明显反对“预定”、“决定”、“因果”的涵义。即使评价《列子》是“命定论”、“宿命论”的学者,似乎也并不认为自己在评述《列子》中的“命”时是在通常所理解的消极层面上的“早已预定”、“绝对必然”、“唯有绝望接受”这个、意义上使用“命定论”“宿命论”这些词的。
萧福登指出,“《列子》所主张的‘命’有别于‘一般主张有主宰者安排的宿命论’”,皆是自生的结果。“因果关系”是宗教式“命定论”的核心概念,但是《列子》中“自生自化”“非物非我”的说法,是否定因果联系的,因而《列子》也不构成“命定论”。由此看来,我们不能用笼统的用“宿命论”、“命定论”等标签来指称《列子》的“命论”,这样的解释往往因为带有歧义而有失准确。一方面,《列子》既没有宣扬冥冥中有主宰者的意思,“命”或出于天,但无意志、无目的,《列子》所说的命也罕有惩罚或恩赐的含义,换言之,《列子》不过是对于不可抗拒又无法解释的事情姑且言之为命而己,“命”不可抗拒、无法解释似乎又带有些必然性;另一方面,《列子》虽没有褒扬和突出”人力”,但《列子》总体说来却并不废人力。先秦诸子多是肯定“力”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列子》与之相比,有些不同,《列子》作者的态度是没有偏执、没有非此即彼,甚至说是有些保守的,可以说《列子》的力命观,既不突出“天”之“命”,也不突出“人”之“力”,《列子》力命观似乎是处于这两者之间。知命之行,知事之变,才全也。所安者自然,所体者自解。什么是自然?自其然而未尝不然者也。什么是自解?帝之悬解。命就像下雨时晒在外的衣服会被淋湿。而解就像漫步在雨中去收衣服。苏轼在定风波中的何妨吟啸且徐行就是种自解,是对《力命篇》的继承。《力命篇》的命是万物自生所呈现的状态。是万物自生的结果。《淮南子·泛论训》: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生态思想
列子思想遵循了道家传统的自然主义世界观的立场和方法,其环境伦理思想包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保护自然,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产生不良影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思想。
从《庄子》中可以看出列子学派在战国中后期影响很大。《淮南子·缪称训》:“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列子学壶子,观景柱(测度日影的天文仪器)而知持后矣(《列子·说符》:“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
《列子》一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后始残缺。其后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134章,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众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列子一书被誉为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两小儿辩日》被编为小学语文人教版6年级下册第1课。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列子等道家思想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与道举的学说。
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文》《列》《庄》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封列子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列子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经典习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杞人忧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因往晓之( ) (2)亦不能有所中伤( )
2.请将文中画线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3.下列语句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B.终目/在天中行止
C.天果/积气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本文《杞人忧天》是一则寓言,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其人舍然大喜”中“舍”字用法不同的是( )
A.止有剩骨 B.其一犬坐于前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尊君在不
(2)用“/”为下列句子断句。
日 月 星 宿 亦 积 气 中 之 有 光 耀 者 只 使 坠 亦 不 能 有 所 中 伤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4)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什么?换个角度,你还会有怎样的理解呢?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屈伸呼吸 若:如果
B.因往晓之 晓:开导,告知
C.奈何忧其坏 奈何:为何
D.舍然大喜 舍:同“释”,解除,消除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B.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C.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D.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8.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杞人因担忧天塌地陷以致于茶饭不思,寝食难安。
B.面对晓之者的解说,杞人担心日月星辰会掉下来,这说明他还是有思考能力的。
C.晓之者认为,人成天在天地间生活行动,所以天不会塌。这种认识,在今天看来是不科学的。
D.本文嘲笑了那些怀着不必要的担忧、徒然自扰的庸人,但同时也说明了畏惧常源于对事物认识不足。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只使坠_______(2)积块耳________(3)充塞四虚________(4)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亡所寄,废寝食者。(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1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晓之者”是怎样为“杞人”解忧的。
12.这则寓言揭示了什么道理?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3.下列选项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终日在天中行止 行止:行动,活动。
B.若屈伸呼吸 若:你。
C.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诬蔑别人使其受到损害。
D.舍然大喜 舍:同“释”,解除、消除。
14.下列选项中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奈何忧崩坠乎 奈何:为何,为什么。
B.身亡所寄 亡:无,没有。
C.奈何忧其坏 其:那个,那样。
D.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亦:也。
1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晓之者”“大喜”的原因是成功地说服了杞人,解除了他的忧虑。
B.我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C.就现在的科学水平来看,“晓之者”对天地等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
D.本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对话描写),刻画了一个居安思危的杞人形象。
1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②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六、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未若柳絮因风起/若屈伸呼吸 B.终日在天中行止/止有剩骨
C.晓之者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其人舍然大喜 /太丘舍去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⑵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19.从我们今天的水平看,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身上也有一些值得我们称赞的地方,请简要概括出来。
七、阅读《杞人忧天》,回答问题
杞国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2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屈伸呼吸 未若柳絮因风起
B.其人舍然大喜 太丘舍去
C.静以修身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因往晓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1.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B.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C.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D.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借以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B.寓言中那位“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很幼稚,是想哄骗杞人,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C.寓言的特点往往是篇幅较为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杞人忧天》这篇文言寓言就体现了这些特点,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D.有人认为“杞人忧天”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如《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2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八、阅读《杞人忧天》,完成小题。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
(3)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4)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5)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6)若躇步毗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25.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太丘舍去 其人舍然大喜
B.未若柳絮因风起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C.目似瞑,意暇甚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D.一狼得骨止 止增笑耳
26.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27.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28.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出什么样的评价?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2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因往晓之( ) (2)若屈伸呼吸( )(3)若躇步跐蹈( ) (4)其人舍然大喜( )
30.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2)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31.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杞人”担心天崩地陷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32.请根据后面的提示在横线上写出成语。
①_______________: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出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忘食。”
②_______________: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交情,不再来往。多指朋友之间因志不同道不合而绝交。
典出自《世说新语•德行》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②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③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④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⑤其人曰:“奈地坏何?”
⑥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⑦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节选自《列子·天瑞》)
3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因往晓之 夫君子之行
B.若屈伸呼吸 求闻之若此
C.其人舍然大喜 太丘舍去
D.废寝食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4.把“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翻译成现代汉语。
3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采用对话的形式,详细描写杞人“忧天”、晓之者“解忧”的过程
B.选文嘲笑既自扰又扰人的忧天者,是为了提醒人们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C.杞人“忧天”的想法有些可笑,主要是因为他缺乏了起码的常识和经验。
D.晓之者总是能够非常耐心地劝导杞人,并最终帮助杞人解决了他的“忧”。
…………
参考答案
1.图上左边的是杞人,右边的是晓之者,判断角度可以是动作,也可以神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图片转换能力。根据文章内容和图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判断。左边的人一脸惊恐的神情,还用手指着天上的星星、月亮等天体,可见他正“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故为“杞人”;右边的人脸色很平静,且做出摆手的样子,可见他否认了杞人的说法,正在开导他,故为“晓之者”。
2.C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
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杞人忧天指为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事忧虑。根据这个语意进行判断。
C.日本政府制定“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并不是不切实际的事情,使用错误;故选C。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