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年暑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趣味阅读
专题12:《穿井得一人》对比阅读篇
趣味阅读
1.下列对成语“刻舟求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B.成语出处: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C.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
D.“刻舟求剑”“一字千金”“舍本逐末”“竭泽而渔”都出自《吕氏春秋》。
2.下列对所学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春秋末秦相吕不韦编写而成。
B.《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需要审慎甄别,不轻信、不轻传。
C.《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需要立志、学习、惜时,缺一不可。
D.《狼》的结构紧凑,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的形象。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需要具备的条件有立志、学习、惜时,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其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
B.《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论语》十二章所选内容涉及到了关于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人生修养及治国的道理等方面。
C.《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D.《狼》这篇文章写了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的故事,告诉我们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从而说明对待恶势力,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恶势力必将灭亡的道理。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到达远方。
B.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D.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5.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部志人小说。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铁事。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D.《穿井得一人》选自《列子》。这本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略)
【链接】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选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链接】材料讲述的是哪一个成语故事?
7.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B.对待“穿井得一人”的传闻,国人都很理智,没有相信。
C.《穿井得一人》是一则寓言,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
D.这则寓言告诫我们,对待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
8.下列加点词与例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宋之丁氏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夫君子之行
C.学而时习之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9.下列语句中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及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 B.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放纵
C.国人道之 道:讲述 D.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治理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及其家穿井/其一犬坐于前 B.静以修身/以刀劈狼首
C.有闻而传之者/温故而知新 D.国人道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1.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A.不能内心平淡,随遇而安,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完成远大目标。
B.不能内心平淡,随遇而安,就没办法阐明意志,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C.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阐明意志,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完成远大目标。
D.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12.下列对《穿井得一人》和《诫子书》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说理透辟,但手法各异。甲文寓理于事,富有说服力;《诫子书》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让说理走向深刻。
B.两文结构清晰,《穿井得一人》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诫子书》从立志、学习、惜时三个层次进行阐述。
C.两文语言简洁,各具特色。《穿井得一人》语言凝练、幽默风趣;《诫子书》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
D.两文皆短小精辟,引人深思。《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态度,不能轻信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诫子书》告诫儿子要通过勤学获取高官厚禄。
13.链接阅读(一)
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
〔 不知轻重 〕战国 秦 吕不韦《吕氏春秋 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
〔 户枢不蠹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 按兵不动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召类》:“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
〔 纲举目张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汉 郑玄《<诗谱>序》
〔 竭泽而渔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 刻舟求剑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 舍本逐末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14.链接阅读(二)
《吕氏春秋》作品概括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其书“基本上以儒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 。”是秦汉杂家的代表作之一 。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吕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嬴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秦国丞相。
在战国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例如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就这样写道:“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为了精益求精,也是为扩大影响,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首都咸阳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 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当然,这不一定就证明《吕氏春秋》字字珠玑,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为人们都敬畏吕不韦的权势,没有人愿意出头罢了。不过,这样一搞,其轰动效应却是巨大的,《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东方诸国。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吕氏春秋》以道为主融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体现了儒家的优点与特色。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刻舟求剑”的故事就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15.链接阅读(三)
《吕氏春秋》各家论述
关于儒家
《吕氏春秋》吸收了儒家的仁义学说,赞同儒家的孝悌之道。至于法家主张的严刑厚赏,吕氏认为属于“衰世之政”。在这里,吕氏用儒家学说作为批评法家的依据。既然遵从儒家的德治理论,就要承认仁者爱人的血缘来源。在吕氏眼里,父慈子孝是出于本性,“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痛于肌骨,性也。”(《节葬》)纵观《吕氏春秋》可以发现,其《孝行览》集中反映了儒家思想,有一部分同《礼记》重合。它强调:“凡为国家,治天下,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殖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国事万机,纲要在孝。“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孝行》)仁义礼智,均以孝为基石。但是,在其他篇章中,吕氏对儒家学说能否治国也有疑问。“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然而无所行。教者术犹不能行,又况乎所教?是何也?仁义之术外也。夫以外胜内,匹夫徒步不能行,又况乎人主?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有度》)在吕不韦眼里,儒家学说好是好,可惜孔门弟子做不到,自己也做不到,就更谈不上推广了。不能推广的原因是孔门的仁义之术来自外生变量,只有通达性命之情,把仁义变为内生变量,德治才可实施。而通达性命之情,则要遵循儒家的清静无为。由此,吕氏提出了一个对管理者来说十分重要的辩证逻辑:“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化矣。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似顺》),所以,实现儒家的德治,靠的是来自道家的自然;而道家的无为,恰恰要儒家的有为而成。这一辩证逻辑,正是吕氏参透诸子思想,发扬体行黄老思想的产物。
关于墨家
相对道、儒二家,《吕氏春秋》对墨家思想吸收较少。墨家的尊天、明鬼、非攻、非乐等主张,它基本摒弃或予以驳斥。但对尚贤、兼爱之说,还是有所吸收的。《爱类》篇说:“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精通》篇强调:圣人“以爱利民为心”。《圜道》篇赞赏尧、舜“以贤者为后,不肯与其子孙”,也与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尚贤主张相一致。《吕氏春秋》中有一篇《节葬》,吸收并改造了墨子“薄葬短丧”的思想,主张:人死虽不为鬼,亦无知觉,但出于活着的亲人在感情上的需要,送死仍要有一定的仪节,然而“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无有不亡之国,是无不扬之墓也”,故此厚葬是无益的。那么社会上何以盛行厚葬之风呢?《节葬篇》说:“今世俗:大乱之主,愈侈其葬,则……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此非慈亲孝子之心也。”这一见解比起墨子的节葬观,更显得理智和深刻。另外,《吕氏春秋》提出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名实观,注重类比推理的正确运用,批驳诡辩的名辩思想,显然也是吸收、继承了《墨经》中的优秀思想。
关于道家
《吕氏春秋》大量吸收道家虚静无为之说,并把它运用于为君之道的政治理念中,以儒家学术贯穿全书。它说:“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事,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善为君者无识,其次无事。有识则有不备矣,有事则有不恢矣。不备不恢,此官之所以疑,而邪之所从来也。”“天子不处全,不处极,不处盈。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吕氏春秋》认同先秦儒家“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它说:“大圣无事而干官尽能。”“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事。”《吕氏春秋》认为这种表面的“无为”,才能达到“事省而国治”的目的。相反,“人主好暴示能,好唱自奋;人臣以不争持位,以听从取容;是君代有司为有司也”,其结果必然是君臣职能倒置,造成混乱和危殆。应该说,《吕氏春秋》中的这些见解,来自于老庄而又发展了老庄。
关于法家
《吕氏春秋》肯定法家的重要性和变法的必要性,明确指出:“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事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些观点显然与商、韩的思想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吕氏春秋》对于法家“惨礉少恩”的一面,对于《韩非子》中的种种阴谋权术,是拒斥不取的。
关于农家
该书《士容论》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显然是农家之言。《上农》篇重视农业生产,其理由是:“古先圣之所以导其民也,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这就是说,倡导重农,不仅为了生产,还有“贵其志”的目的。它接着说:“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境安,主位尊。”当然,《吕氏春秋》重农并不排商,它主张先农后商,与商鞅“困末作而利本事”的唯农抑商政策,是有区别的。
关于兵家
对于用兵作战,吕氏继承发展了老子”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一份文化遗产,尤其是它总结出的“义务必胜”的思想,是比一般先秦兵家更卓越的观点。明确反对墨家的偃兵观。他强调,人类的争斗是自古以来存在的,所以军事不可少。“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家无笞杖,竖子就会为非作歹;国无刑罚,百姓就会侵凌掠夺;天下无兵,诸侯就会攻战不已。所以,用兵如用药,“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荡兵》)如果仅仅强调非攻而不是赏有义而伐不义,就会助长无道。需要注意的是,吕氏在反对偃兵的同时,他所说的义兵,也从侧面批评了不讲道义只讲强国的霸道思想。
综上所述,历史上号称“杂家”的《吕氏春秋》并不是混杂不分,毫无原则的。《吕氏春秋》有自己的特点。它的特点是:贯通各家学说,用平等的眼光对待各家学术,但不取鬼神、迷信的思想,而是吸取各家比较进步的思想。如对于儒家,主要吸取其民本思想、修齐治平思想;对于墨家,主要吸收其薄葬的思想;对于法家,主要吸收其法治思想。《吕氏春秋》虽采取各家学说,但所采取的观点之间,并不牴牾。因此,《吕氏春秋》可谓“杂而不杂”,具有博综众家的融合倾向。古代的遗文佚事也靠它得以保存。春秋战国诸子如杨朱、宋钘、尹文、惠施、公孙龙等人的著作早已失传,但在《吕氏春秋》中却能找到有关他们的资料,而且因为它成书在战国末期,和这些思想家相隔的时间较近,所以史料价值较高。
经典习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得一人之使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B.有闻而传之者 传不习乎
C.不若无闻也 未若柳絮因风起 D.其人舍然大喜 太丘舍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其家穿井。 ②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B.《穿井得一人》中,全国的人都在讲“穿井得一人”这件事,可见人们都乐于传播奇闻。
C.《杞人忧天》通过写杞人无端忧天,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D.《杞人忧天》中“晓之者”的解释并没有科学道理,但他劝解别人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2.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或虚词的词性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吾穿井得一人/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C.及其家穿井/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D.有闻而传之者/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①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宋国河流名)。澭水暴涨,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②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③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4.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先表澭水(表,作标记。) B.遽契其舟(契,刻。)
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惑,困惑。) D.以此任物,亦必悖矣(任,任意。)
5.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6.有人说,【甲】文与【乙】①文均采用“先叙后议”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___ (2)年与时驰_________________
(3)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_ (4)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9.甲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全文围绕一个“________”字展开议论的。乙文是一则寓言,它主要运用的是表达方式是:记叙和__________
10.甲乙两文分别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
参考答案
1.D
【解析】
D项“一字千金”不正确,“一字千金”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故答案为D。
2.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判断即可。A有误,《吕氏春秋》是由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故选A。
3.B
【解析】
B.有误。《论语》十二章所选内容涉及到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人生修养等方面的道理,没有涉及“治国”的道理。故选B。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