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穿井得一人》课内篇-2023年暑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趣味阅读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20日
资源编号 53624

专题11:《穿井得一人》课内篇-2023年暑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趣味阅读

2023-07-11 七年级上册 0 1,633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2.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年暑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趣味阅读

专题11:《穿井得一人》课内篇  

趣味阅读

1.下列对成语“一字千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字千金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史记·吕不韦列传》。

B.“一字千金”的原义是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含褒义。

C.吕雉招纳三千门客著成《吕氏春秋》一书,告示说增改一字赐千金,“一字千金”也由此而来。

D.“一字千钧”的意思是一个字有千钧重,形容文字很有分量。和“一字千金”两者都有文辞美妙的意思,但意义上有区别:“一字千金”偏重在极有价值,多用于高度赞赏方面;“一字千钧”偏重在极有分量,多用于使人折服方面。

2.疫情期间有人因传播谣言受到法律制裁,结合《穿井得一人》的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下列对《穿井得一人》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君当面向丁氏打听了丁家“穿井得人”的事。

B.丁氏穿井,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因为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C.“国人道之”充分表明丁家这件事被谈论的很多。

D.本故事启示人们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

4.从“穿井得一人之使”到“穿井得一人”,谣言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B.对待“穿井得一人”的传闻,国人都很理智,没有相信。

C.《穿井得一人》是一则寓言,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

D.这则寓言告诫我们,对待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

6.“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什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__。

7.“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无井/而出溉汲                      B.丁氏/穿井得一人

C.有闻/而传之者                        D.不若/无闻也

(2)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及其家穿井(挖掘)                   B.国人道之(讲述)

C.丁氏对曰(回答)                     D.闻之于宋君(听到)

(3)下列加点词与例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宋之丁氏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夫君子之行

C.学而时习之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吕氏春秋》,这本书是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B.故事中,造成别人误解的源头是丁氏的表述不够清晰,说话有歧义。

C.故事中,宋国人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表现了他们的求实、求真精神。

D.《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更不能以讹传讹。

(5)请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丁氏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因往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奈何忧崩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亦不能有所中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A.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B.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C.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D.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11.《穿井得一人》知识梳理一览表

文学常识 编者简介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编者典故 奇货可居、说服异人、邯郸献姬、一字千金、饮鸩自尽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全书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作品简介 《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朗读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语 穿:挖掘,开凿。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丁氏:丁是姓氏;丁氏泛指“姓丁的人”;但也有观点认为;古代妇女的称呼大多为姓加氏字。所以应该译为姓丁的妇女;尚存疑。为避免误解;泛译为“姓丁的人”。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于:给。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令:派遣。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求闻之若此:求,听闻。闻,传闻。之,倒装的标志,不译,翻译顺序为求若此闻之。若此,像这样的。

若此:像这样,如此。

不若:不如。

古今异义 1、去: 古义:离开。 今义 : 到某—地方。

原文中的句子:一狼径去。

译文:一只狼径直走开了。

2、少: 古义:稍微。 今义 : 数量小。

原文中的句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译文: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3、几何: 古义:多少。 今义 :几何学的简称。

原文中的句子: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译文: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4、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原文中的句子:止增笑耳。

译文: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5、股: 古义:后腿。 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原文中的句子: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译文: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

6、盖: 古义:原来是。 今义:遮蔽、覆盖。

原文中的句子: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一词多义 【闻】 ①听到:有闻而传之者
②使—听见:闻之于宋君
【若】

 

①像。 求闻之若此
②及,比得上。 不若无闻也。
【及】 ①待,等到。 及其家穿井
②来得及。 将复何及
【之】 ①结构助词,的。 宋之丁氏
②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国人道之。
【其】 ①代词,他。 及其家穿井
②代词,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
词类活用 【闻】 闻之于宋君。使—听见(动词的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1)告人曰。省略主语,应为“(丁氏)告人曰”
(2)“常一人居外”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常一人居(于)外”。
倒装句 (1)闻之于宋君。状语后置,应为“于宋君闻之”
(2)问之于丁氏。状语后置,应为“于丁氏问之”
(3)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状语后置,应为“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译文 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浇田,经常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挖水井得到一个人。”有听闻了这件事的人就转述说:“丁氏挖井得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传播这件事,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命令人向丁氏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
行文思路 开端:丁氏家中无井,派一人在外管打水

发展:打井后告人说“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

高潮:宋君派人问之,明白真相

结局: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启示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问题探究 1、《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2、《穿井得一人》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3、《穿井得一人》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有什么作用?

 

4、《穿井得一人》中,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讹言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5、《穿井得一人》中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6、《穿井得一人》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7、《穿井得一人》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12.《穿井得一人》思维导图

经典习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甲文选自《____》一书,是该书《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文字。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 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       (2)及其家穿井             及:

(3)丁氏对曰        对:       (4)求闻之若此              此:

3.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你从文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5.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是一篇______(体裁)。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B.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C.险躁则不能治性(危险)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舍弃)

7.下列句中的“之”与“宋之丁氏”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友人惭,下车引之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学而时习之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9.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多种信息,有时真伪难辨。如果生活中发生了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事,你会采取怎样的态度?

三、阅读《穿井得一人》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浇灌,灌溉B.吾穿井得一人         吾:我

C.及其家穿井           及:等到,     D.丁氏对曰             对:面对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宋之丁氏           国人道之B.不若无闻也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C.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宋君D.国人道之     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

12.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宋国姓丁的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B.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丁家的意思是,他家打井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人。

C.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所以派人向丁家询问此事。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信传言,要实事求是,尤其不要以讹传讹。

…………

参考答案

1.C

【解析】

C项“吕雉”不正确,应是“吕不韦”。故答案为C。

2.学会明辨传闻,不要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解析】

本题考查个性化理解与表达。解答时仔细阅读选文,理解选文内容主旨,结合自己的语言积累进行作答。从传播谣言者角度来理解,传播谣言的人根本都没有去分辨别人说的内容,听到风就是雨,人云亦云,导致以讹传讹。从国人的角度来理解,不要轻信传言,要实事求是。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证实的传闻。

3.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从“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不是宋君当面向丁氏打听了丁家“穿井得人”的事;故选A。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2.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七年级上册 专题11:《穿井得一人》课内篇-2023年暑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趣味阅读 https://www.0516ds.com/53624.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