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要点梳理
发布时间 2024年06月12日
资源编号 51004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要点梳理

2023-05-24 九年级下册 0 1,683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要点梳理

世界历史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主要推动力是工业革命)〗

(一)认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影响

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影响:(1)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2)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作用;理解南北战争的历史作用

1、《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内容: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2)主要作用: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2、美国内战作用(1)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2)意义:(1)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明治维新的影响

1.内容:(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3)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体现改革改革性质的措施);(4)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改造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积极作用: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3)消极作用: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补:19世纪中期,美国、俄国、日本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分别是如何解决的?

(1)社会问题:a.美国:奴隶制废存问题(或奴隶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b.俄国:农奴制度(或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c.日本:幕府统治危机;民族危机(推翻幕府统治后面临严重民族危机)

(2)解决途径:a.美国: 南北战争,《解放黑人奴隶宣言》;b.俄国:农奴制改革;c.日本:明治维新。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一)知道内燃机的应用;了解电气时代

1.开始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领先国家:美国和德国。

2.主要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3.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4.主要成果:(1)电力技术方面: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众多,著名的有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等,建立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影响: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2)动力方面: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奥托、戴姆勒、狄塞尔设计出内燃机。

(3)新交通工具:①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出第一辆内燃机汽车;②1913年,美国人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③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并成功试飞第一架飞机。

5.影响:(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3)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知道是梵高的代表作(新增考点)

荷兰画家梵高的代表作有《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向日葵》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一)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时间:1917年11月;领导人:列宁

2、历史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1、一战后世界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确立依据:通过大战变化了的各国实力。

(2)会议组成:

①1919年,巴黎和会签署《凡尔赛条约》,和其它条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

②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和其它条约一起构成华盛顿体系。

③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最终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之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4)评价:

①积极作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助于战后恢复发展;②消极作用: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5)说明:“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四)理解新经济政策;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1.新经济政策

(1)时间:1921年起;人物:列宁

(2)特点(新):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5)启示:政策的制定要立足国情,遵循客观规律。

2.苏联的工业化

(1)措施: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苏联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2)成就: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苏联工业化评价: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时间:从20世纪30年代起

(3)做法:①开展消灭富农运动,②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4.主要问题: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苏联付出最惨重的代价是苏联解体。

5.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即“苏联模式”。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评价: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使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苏联付出最惨重的代价是苏联解体。

(3)启示: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四、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变化考点)

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2.目的:摆脱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前提、实质: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4.特点: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5.措施:

(1)整顿金融体系:对银行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中心措施);具体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3)调整农业政策: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4)推行以工代赈: 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5)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6.影响(了解):

(1)积极影响: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2)消极影响:但是,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1)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改革创新;(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3)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     (4)关注民生等。

(二)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理解雅尔塔会议

1.世界反西斯联盟建立

(1)建立标志: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2)意义(作用):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是二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2.19452月,雅尔塔会议

(1)目的:为了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2)时间、地点、参加者:1945年2月,苏联雅尔塔,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

(3)内容: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家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欧洲战事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4)影响:(积极因素)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消极因素)体现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依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二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两极格局的新格局。

〖五、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一)了解冷战的含义、知道两极格局的形成

1.冷战含义:二战后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冷战的主要表现:

(1)政治上: 1947年3 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的开始。

(2)经济上: 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3)军事上:成立北约(以美国为首),成立华约(以苏联为首)。

3.两极格局的形成标志:北约与华约对峙

(1)北约成立: 1949年8月,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2)华约成立: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

(3)对峙影响: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二)了解欧洲一体化进程

1.欧共体:

(1)成立时间:1967年;

(2)主要成员国: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

(3)成立过程: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4)意义:欧共体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并努力用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这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欧盟:

(1)成立时间:1993年;

(2)基础: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

(3)意义: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六、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一)知道联合国

1.决定成立联合国的会议:雅尔塔会议

2.成立:1945年10月。  总部设在:纽约

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4.地位: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

5.联合国的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简称“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由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联合国秘书处等。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九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要点梳理 https://www.0516ds.com/51004.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