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202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
人物传记篇
一、郑板桥传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B. 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C. 或阻之(或:有的人) D. 上有谴(谴:派遣)
2.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曾 任 范 县 令 爱 民 如 子 室 无 贿 赂 案 无 留 牍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阻止郑板桥开仓济民,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选文说说郑板桥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王羲之传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树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mǔ):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 (曾经) B. 各为五字 (写)
C. 姥初有愠色 (生气,发怒) D. 但言是王右军书 (但是)
2.选出与“人竞买之”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B.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C. 持六角竹扇卖之 D.久之,目似瞑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杨万里传
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③。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④之日也。侂胄专僭⑤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出自(《宋史·杨万里传》)
【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韩侂胄:南宋大臣。③掖垣:泛指高官。④柄国:掌管国家。⑤僭(jiàn):超越本分。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孝宗当初爱惜杨万里的才干,因韩佗胄的谗言而未重用杨万里。
B.韩胄“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曾想要笼络杨万里。
C.“官可弃,记不作可”,表现了杨万里是个很有气节的人。
D杨万里最终因奸臣当道,忧愤国事而死。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此不见用 (看见) B. 属万里为之记(同“嘱”,嘱托,嘱咐)
C. 许以掖垣 (答应) D. 遽言侂胄用兵事 (立即,赶快)
2.下列句中“之”与“属万里为之记”中“之”意义用法相同一项是( )
A.齐之习辞者也 B.乃记之而去
C.久之,目似瞑 D.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染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主要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顾恺之传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①,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②,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给③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已也甚以珍之。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选自《晋书·文苑》有删改)
【注释】①丹青:指绘画。②小术:小技巧,小法术。③给:欺骗。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善丹青(好像) B. 若云兴霞蔚(好像)
C.恒自梢至根(常常) D.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流传、传说)
2.下列句中的“之”与“山川之状”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尊助》)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已也甚以珍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谢安对顾恺之非常器重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范蠡传
范蠡事越王勾践,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耕于海畔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只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间行以去,止于陶,自谓陶朱公。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蠡事越王勾践(侍奉) B. 竟灭吴(终于)
C.勾践以霸(“已”,已经) D. 间行以去(中间)
2.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尊周室”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
B.可以一战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策之不以其道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耕于海畔父子治产。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文段主要写范蠡两次辞官的经过和原因。
B.范蠡离勾践而去,是因为勾践是个不能与大臣共患难同享福的人。
C.范蠡归还相印,散尽家财,是个淡泊名利的人。
D.范蠡从商经营有方,治国深谋远虑,颇负盛名。
六、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岁通五经 通:通晓
B.白益傲放 益:更加
C.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辟:开辟
D.璘败,累系浔阳狱累 系:捆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以命之衡 罔不因势象形
B.以所业投贺知章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遂荐于玄宗 皆以美于徐公
D.白长笑而去 朝而往,暮而归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七、山涛传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遏阮籍,便为竹林之交,着忘言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日:“巨源在,汝不孤矣。”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举孝廉,州辟河南从事。成熙初,封相国左长史。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素又重攸,尝问裴秀日:“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涛对日:“废长立少,违礼不祥。国之安危,恒必由之。”太子位于是乃定。太子亲拜谢涛。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中立于朝,晚值后党专权,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帝虽悟而不能改。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不许。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晋书•山涛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开建未遂 遂:完成
B.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 笃:深重
C.国之安危,恒必由之 恒:一定
D.或谮之于帝 谮:劝告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山涛“清廉正直”的一组是( )
①少有器量,介然不群 ②废长立少,违礼不祥
③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 ④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
⑤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 ⑥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涛生性喜爱《老子》、《庄子》,常常想隐居山林,不问世事。
B.山涛虽然入仕较晚,但素有众望,因此深得司马氏政权统治者的尊崇,晋帝还以太子的立选问题征求过山涛的意见。
C.山涛在朝廷任职期间。以选贤任能为己任。尽管工作上的我行我素造成了一些失误,从而招人非议,但仍不失为一位好官。
D.山涛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皇帝到宣武场讲习武事还让有病的山涛跟随。皇帝与卢钦谈论用兵之本时,山涛也发表了精辟的见解。可见山涛还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八、蒙恬列传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骜子曰武,武子曰恬。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① ,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即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②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已也,因有贼心,迺③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
二世④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注释】①戎狄:泛指我国西部、北部少数民族。②雅:平素,一向。③迺:同“乃”。④二世:胡亥。
(选自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授予官职)
B.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带领、率领 )
C.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侥幸)
D.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过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收河南,筑长城
B.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
C.高即私事公子胡亥
D.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起临洮属之辽东城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秦始皇授给他上卿的官职。
B.赵高犯罪当诛,是由蒙毅依法经办的。始皇念及赵高平常办事勤勉尽力,就赦免了赵高。从此赵高与蒙毅结下了怨仇。
C.全文以概括简练的笔法,客观地记述了蒙氏兄弟的事迹。使蒙氏的忠信与赵高的奸诈形成鲜明的对比。
D.本传篇末批判了蒙恬在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累累尚未痊愈的情况下,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修筑长城,而不顾百姓疾苦。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态度和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
九、樊哙传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①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注释】①“霍人”,县名,治所在今山西繁峙县北。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无有闭关事 谢:告诉
B.暴师霸上 暴:显露
C.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顾:难道
D.而即军中斩哙 即:立刻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樊哙勇猛的一组是( )
①乃持铁盾入营 ②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③世世勿绝,食舞阳 ④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
⑤哙乃排闼直入 ⑥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私闯鸿门宴,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多次增加封邑,又凭借战功,官至左丞相。后来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D.樊哙在高祖病重时,因为担忧国家的命运而伤心流泪,他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话,高祖就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造反,他凭借相国的身份率兵攻打。
十、王勃传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
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公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基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占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崔融与张说评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指瑕》以擿其失 擿:挑出错误。
B.勃戏为文檄英王鸡 檄:用檄文声讨。
C.勃往省,渡海溺水 省:探视,问候。
D.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 抵:抵偿。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王勃文才卓著的句子是( )
①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②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③沛公闻其名,召署府修撰
④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⑥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时就被授予朝散郎一职,后来又被沛王征召担任署府修撰,在滕王阁宴会上曾使都督为之折服而叹为”天才”。
B.王勃命运坎坷。因戏作《檄英王鸡》一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又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仍被除名;后因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C.滕王阁盛会,都督原非诚心请众宾写序,于是提前让女婿写好序文,以夸耀女婿文才。会上众宾客也都知趣地一一辞谢。唯有王勃,慨然应鸡,自然引起了他的不满。
D.从崔融、张说等人对王勃的评语中可以看出,历来”初唐四杰”的排序是公允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的文采远不及他。
十一、终军传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①,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故《春秋》‘王者无外’。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正二国废,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
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③,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④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有删节)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繻:xū,古时出入关卡的凭证,用帛制成。③传:zhuàn,凭证。④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徐偃使行风俗 行:巡察
B.臣宜被坚执锐 被:披、穿
C.不足以亢一方之任 亢:对抗
D.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羁:束缚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终军志向的一项是
①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 ②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
③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④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⑤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 ⑥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军年少时以口才好、知识广博而闻名,正因为他通晓《春秋》,才能发现徐偃解经的破绽,同时他的能言善辩在驳斥徐偃狡辩时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B.徐偃出使外国时,假托皇帝的命令,独断专行,事发后对张汤的弹劾巧言狡辩。终军审理此案,接连诘问,使徐偃理屈词穷,最终承认自己有罪该死。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出谋划策,趋吉避凶。
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可是由于南越宰相吕嘉不愿意归顺汉朝,出动军队杀害南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不幸遇难。
十二、东方朔传
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期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①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时诏赐之食于前。饭已,尽怀其馀肉持去,衣尽汙②。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朔行殿中,郎谓之曰:“人皆以先生为狂。”朔曰:“如朔等,所谓避世于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③,共难之曰:“苏泰、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著于竹帛,自以为海内无双,即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其故何也?”东方生曰:“是固非子所能备也。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张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听行通,身处尊位,泽及后世,子孙长荣。今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贤与不肖,何以异哉?”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至老,朔且死时,谏曰:“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怪之。居无几何,朔果病死。传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之谓也。
【注】①人主:即武帝。②汙:亦作“污”,弄脏。③论议:议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饭已,尽怀其馀肉持去,衣尽汙 怀:揣在怀里
B.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 说:劝说
C.宫殿之中可以避世全身 全:保全
D.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 难:诘难
-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固非子所能备也。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东方朔博学和佯狂的一组是( )
①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 ②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
③饭已,尽怀其馀肉持去,衣尽汙 ④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
⑤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⑥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①④⑥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朔刚到长安时,到公车府那里上书给皇帝,共用了三千个木简。公车府派两个人一起来抬他的奏章,才刚好抬得起来,他的奏章武帝在宫内读了两个月才读完。
B.武帝时常下诏赐东方朔在御前用饭,饭后,东方朔便把剩下的肉全都揣在怀里带走,把衣服都弄脏了。
C.东方朔被汉武帝和他身边的所有侍臣们称为“疯子”,连和他同等级别的郎官们也当面称他为“疯子”。
D.东方朔是个博学而具有滑稽个性和幽默智慧的忠臣,他的荒唐言行只不过是一种生存和进谏的艺术,他临终时对汉武帝的劝谏,表明了他对武帝的忠诚。
十三、李贺小传(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下榻叩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有烟气,闻行车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长吉之奇甚尽 状:描述,描绘
B.语长吉之事尤备 备:戒备、小心
C.恒从小奚奴,骑距驴 从:跟从,使动用法
D.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 造作:编造,虚构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李贺之“奇”的一组是( )
①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 ②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
③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 ④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⑤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云当召长吉 ⑥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贺写诗时先苦心推敲,反复吟咏,然后则挥笔而就,最早为大诗人韩愈所了解。
B.晚饭后,李贺的女仆将他白天写的诗补充完整,就放在另外的袋子里,就不再翻看。
C.李贺常往来于京、洛之间,所写的诗随意乱丢,所以他的朋友沈子明家里仅存四卷。
D.李商隐对李贺的文学才华非常钦佩,同时对他的英年早逝和不为时人所重感到叹惋。
参考答案
…………
一、郑板桥传
1.D (谴:谴责、责备、降罪)
2.曾 任 范 县 令/ 爱 民 如 子/ 室 无 贿 赂 /案 无 留 牍
3.(1)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有时到了忘记自己是长官的地步。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