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202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
交友篇
一、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曲词,乐曲,下边的“音”亦同),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列子·汤问》)
1.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于泰山之阴 (山的南边)
B.乃援琴而鼓之 (弹奏)
C.卒逢暴雨 (同“猝”,突然)
D.钟子期辄穷其趣(穷尽,完全)
2.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请解释“为”“操”“造”“音”的意义,并指出这两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管鲍之交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①,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②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释】①游:交游,来往。②见逐:被赶走。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管仲事公子纠 事:服待,侍奉
B.知我不羞小节 羞:害羞
C.鲍叔牙既进管仲 进:举荐
D.鲍叔牙不以我为怯 以:认为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C.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D.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 吾尝为鲍叔牙谋事而更穷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鲍叔牙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牙,鲍叔牙对此一直记在心里。
B.鲍叔牙服侍齐国的公子小白, 管仲服侍公子纠。
C.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管政事。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鲍叔牙的计谋。
D.鲍叔牙推荐管仲做官后,不甘心自己的地位居于管仲之下。
5.管仲对于鲍叔牙的评价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请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任说三个事例即可)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席:坐具、坐垫。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
1.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尝同席读书 (曾经)
B.宁读如故 (老朋友)
C.有乘轩冕过门者 (乘坐)
D.子非吾友也 (你)
2.用“/”给文中画线的内容断句,限三处。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3.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歆废书出观。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将管宁,华歆形成鲜明对比的句子写下来,并分析各自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关于交友之道很多,请你写出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逢蒙学射于羿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耳,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zhúo)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shèng)矢而后反。”
1.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羿之道 道:学问、技巧
B.思天下惟羿为愈己 愈:愈合
C.今日我疾作 疾:疾病
D.其取友必端矣 端:端正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逢蒙学射于羿 ②尹公之他学射于我
B.①追我者谁也 ②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C.①其仆曰:庾公之斯也 ②其取友必端矣
D.①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②晓之以理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当子濯孺子听说追赶他的人是庾公之斯时,他立刻下了结论:“吾生矣!”他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孟子认为后羿被学生杀死,不仅学生有罪,后羿作为老师在这件事上也是有责任的。你是怎么认为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孙膑脱险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竖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粱,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进孙子于威至。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粱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互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莫见火举而惧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到,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1.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疾:嫉妒
B.齐威王欲将孙膑,宾辞谢曰 谢:感谢
C.士卒亡者过半矣 亡:逃走
D.明日为五万灶 明日:明天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B.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C.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D.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3.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即后文所说的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当时中国最大都市之一,在今河南开封西北。
B.威王即齐国国君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修明法制,赏罚分明,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C.“师”指军师,与前文“遂以为师”同义,是统帅的助手,承担为统帅出谋划策之责任。
D.“竖子”原意指童仆、小孩儿,后来演化为骂人的话,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小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进孙子于威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期曰:“莫见火举而俱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膑谦逊自守。齐威王让孙膑为将领兵出征,孙膑辞谢。辅佐田忌,出谋划策。
B.孙膑深有计谋。料知魏国精锐在前线,老弱病残镇守都城,定下围魏救赵之计。
C.孙膑知己知彼。孙膑知道敌方素来悍勇而轻敌,布下疑阵迷惑对手,大破敌军。
D.孙膑名显天下。谋划桂陵和马陵两战均大获全胜,所著《孙子兵法》流传后世。
六、包惊几笃于友谊
包惊几笃于友谊,与吴东湖善。吴卒,抚其家甚至。后方嫁女,闻吴女将适人,贫不能理装,即以其女之奁具赠之,己女后一载始嫁。时论称之。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吴东湖善 善:交好
B.吴卒,扶其家甚至 卒:死掉
C.闻吴女将适人 适: 合适
D.时论称之 称:称赞
2.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即以其女之奁具赠之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得一人之使(《穿井得一人》)
C.国人道之(《穿井得一人》)
D.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包惊几笃于友谊,与吴东湖善。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以其女之奁具赠之,己女后一载始嫁。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包惊几对友谊的忠诚?请找出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包惊几的做法,当时的人都很赞扬,而在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的今天,则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很忠,有人认为它太迂,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蔡磷坚还亡友财(徐珂)
蔡磷,字勉旃(zhān),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如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niǎn)④而致之。
[注]①诺责:诺言和责任。②敦:重视。③风义:情谊。④辇: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
的意思。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亡何,其人亡(逃走) B且父未尝语我也(告诉)
C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父亲 ) D卒辇而致之(送还)
2.下列句中的“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B.自钱孔人,而钱不湿
C.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磷的绝对信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上面短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磷的朋友“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是因为了解蔡磷“重诺责,敦风义”。
B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主要是因为父亲不曾把这件事告诉他。
C“券在心,不在纸”,意思是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要铭记在心里,而不是写在纸上。
D这则短文以具体的事例赞扬了蔡磷的诚信。
八、荀巨伯看友人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见,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师而还,一郡并获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值胡贼攻郡 值:正赶上
B.贼既至 既:已经
C.不忍委去 委:丢弃
D.子令吾去 去:前往
2.用“/”给文中画线的内容断句,限三处。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3.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友人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遂班师而还,一郡并获全。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简明的的语言评价荀巨伯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布衣之交
温峤,迁太子中庶子。及在东宫,深见宠遇,太子与为布衣之交。数陈规讽,又献《侍臣箴》,甚有弘益。时太子起西池楼观,颇为劳费,峤上疏以为朝廷草创,巨寇未灭,宜应俭以率下,务农重兵,太子纳焉。明帝即位,拜侍中,俄转中书令。峤有栋梁之任,帝亲而倚之。屡上疏,议奏,多纳之。
苏峻反,及京师倾覆,峤闻之号恸。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对。俄而庾亮来奔,宣太后诏,进峤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峤日:“今日之急,殄寇为先,未效勋庸而逆受荣宠,非所闻也,何以示天下乎!”固辞不受。时亮虽奔败,峤每推崇之,分兵给亮。遣王愆期等要陶侃同赴国难,侃恨不受顾命,不许。峤初从之,后用其部将毛宝说,复固请侃行,语在宝传。初,峤与庾亮相推为盟主,峤从弟充言于峤日:“征西将军位重兵强,宜共推之。”峤于是遣王愆期奉侃为盟主,侃许之,遣督护袭登率兵诣峤。
侃率所统与峤、亮同赴京师,戎卒六万,旌旗七百余里,钲鼓之声震于百里,直指石头,次子蔡洲。侃屯查浦,峤屯沙门浦。时峻军多马,南军杖舟楫,不敢轻与交锋。用将军李根计,据白石筑垒以自固,使庾亮守之。贼步骑万余来攻,不下而退,追斩二百余级。
后义军屡战失利,峤军食尽,陶侃怒日:“使君前云不忧无将士,惟得老仆为主耳。今数战皆北,良将安在?荆州接胡蜀二虏,仓廪当备不虞,若复无食,仆便欲西归,更思良算。但今岁计,殄贼不为晚也。”峤曰:“不然。自古成监,师克在和。 光武之济昆阳,曹公之拔官渡,以寡敌众,仗义故也。峻、约小竖,为海内所患,今日之举,决在一战。峻勇而无谋,藉骄胜之努,自谓无前,今挑之战,可一鼓则擒也。奈何舍垂立之功,设进退之计!且天子幽逼,社稷危殆,四海臣子,肝脑涂地,峤等与公并受国恩,是臻命之日。事若克济,则臣主同祚,如其不捷,身虽灰灭,不足以谢责于先帝。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 公若违众独反人心必沮沮众败事义旗将回指于公矣。”侃无以对,遂留不去。
及贼灭,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邑三千户。
(选自《晋书-温峤郗鉴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殄寇为先 殄:抵御
B.次于蔡洲 次:驻扎
C.今数战皆北 北:败逃
D.则臣主同祚 祚:福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敢轻与交锋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B.宜应俭以率下 能以径寸之木
C.钲鼓之声震于百里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且天子幽逼 且相如素贱人
3.用“/”给文中画线的内容断句,限三处。
公若违众独反人心必沮沮众败事义旗将回指于公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峤当仁不让。国库不足,太子却大兴土木,他直言劝谏宜节俭作表率;积极为政事出谋划策,建议多被采纳。
B.温峤高风亮节。太后宣诏晋升其官爵,他以无功不受禄为由拒绝;并最终推选陶侃为盟主,共同讨伐叛军。
C.温峤虚心多谋。听从毛宝的建议说服陶侃同赴国难;与叛军对垒时,用自己的谋略巧妙化解己方军事上的弱势。
D.温峤善于辞令。他精确分析形势,抓住对方心理,成功劝说陶侃,保住讨伐联盟并最终完成平荡叛军的重任。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在东宫,深见宠遇,太子与为布衣之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光武之济昆阳,曹公之拔官渡,以寡敌众,仗义故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忘年之交
祢衡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教也”。融亦深爱其才。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融既爱衡才,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黄)祖长子射尤善于衡,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衡曰:“吾虽一览,犹能识之,唯其中石缺二字,为不明耳。”因书出之,射驰使写碑,还授,如衡所书,莫不叹伏。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①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呵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祖大怒,令五百②将出,欲加棰。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射徒跣来救,不及。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衡时年二十六,其文章多亡云。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卮:酒器。②五百:执杖行刑之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还恨不缮写(痛恨) B.衡更熟视曰(仔细)
C.而衡素相轻疾(平时) D.祖恚,遂令杀之(恼怒)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数称述于曹操 休浸降于天
B.吾虽一览 虽杀臣,不能绝也
C.因书出之 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
D而衡素相轻疾 宋无罪而攻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祖大怒,令五百将出,欲加棰。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祢衡同鲁国人孔融和弘农人杨修十分要好。
B.衡和孔融虽然年龄差距大,但是他们成为朋友。
C.黄射在大会宾客时让衡作赋衡执笔作赋,文章没有改,辞藻很是华丽。
D.祢衡惹怒黄射,最后被黄射杀了,黄祖把他厚葬了。
5.祢衡其人,后世毁誉参半,你如何评价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韩非与李斯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苟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黨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宵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泰,不能自脱。
人或传其书至奏。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惊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泰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救之,非已死矣。
申子、韩子皆著书,传于后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破”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注】①太史公;司马迁。②礅(hé);苛刻。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B.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C.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D.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术,文中指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都不够完善,韩非主张两者兼用,后指法家之学。
B.儒者,尊崇孔子创立的儒学学说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代以后泛指读书人。
C.侠,文中指扶弱抑强,见义勇为的人,他们因好名声被官府封官,称为“侠客”。
D老子,我国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贵族出身,学识超群。他是韩国的贵族子弟有口吃的缺陷,不善言语表达,但才干出众,连李斯都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B.韩非洞察世事,著书立说。他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接纳,考察了古往今
来的得失变化,所以写了《孤愤》等十万多字的著作。
C.韩非才华横溢,受到赏识。有人把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见到《孤愤》等,很赞赏,听说是韩非所写,秦王立即攻打韩国,终于见到了韩非。
D.韩非遭人诋毁,令人惋惜。李斯和姚贾在秦王面前诋毁韩非,秦王派人毒死了韩非。司马迁悲叹韩非的命运,对韩非的遭遇充满了惋惜之情。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读选段,试分析秦王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苏秦激励张仪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纵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才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纵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吾在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
【注释】①从亲: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为联盟。②渠:同“讵”,岂,难道。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数让之 让:谦让 B.独秦能苦赵 苦:使…苦
C.吾殆弗如也 殆:大概,恐怕 D.使人微随张仪 微:暗中,不显露
2.下列句中的“之”与“张仪之赵” 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辍耕之垄上 D.居庙堂之高
3.用“/”给文中画线的内容断句,限三处。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段中的人物和情节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张仪和苏秦本为同门,但是张仪太贫穷,没有机会求得引荐。
B.张仪谒见苏秦,竟遭到了他的羞辱,于是怒而入秦,后被秦惠王任用。
C.张仪投靠秦国,却没想到这全是苏秦的安排,对苏秦充满感激之情。
D.张仪为报答苏秦的知遇之恩,向苏秦舍人保证,此生决不攻打赵国。
…………
参考答案
一、高山流水
1.A(阴:山的北边)
2.“为”“造”:弹奏。“操”“音”:琴曲。修辞:对偶。
3.①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道:“您欣赏琴曲的能力真好啊,真好啊,您用心想像琴曲中的一切,就跟我想的一模一样。我怎么能在琴声中隐匿自己的一切呢?”
②他每奏出一支曲子,钟子期总能完全讲出他的旨趣和意境。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