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发布时间 2024年06月16日
资源编号 18943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2021-09-15 三年级上册 0 1,083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0.2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的13个会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交流古诗,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古诗中作者用最凝练、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奇特景色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请大家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才华。(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总结交流: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夏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

教师提示:深秋的一天,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枫林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描写四季的古诗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二、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石径   倾斜

(重点指导读准前鼻音“径”。)

②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寒 径 斜 霜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余+斗=斜”。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寒”字的下面不是两点水。“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霜”和左右结构的字“斜”,学生练写。

寒:上下宽中间窄,中间是三横两竖,下边的撇和捺要舒展。。

径:左窄右宽,左边是彳,右上边第二笔点在撇的下边中间位置、上边不交叉。。

斜:余字第二笔捺变为点,竖钩连接上横,下横稍长,斗字的中竖要长。

霜:整体笔画多、要写紧凑,雨字要写扁一些、下框变为冖。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在会写字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效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味,看大家是否会有新的发现。

2、理解诗题:“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寒、晚、霜叶”告诉了我们当时的季节是秋季。)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3、交流: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

4、交流: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5、探究: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

6、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7、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红叶!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和二月的红花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体会。

1、教师导言: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

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4、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

5、学生边观察课文插图,边诵读前两句诗句。

6、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

7、谈话过渡: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8、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图片,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9、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的后两句“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写傍晚之景。②傍晚晚霞和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格外美丽。③诗人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表达对红叶喜爱。④停车久,观察细才能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深秋的枫叶形象生动,这是全诗的中心句。“红于”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图,表达对红叶的喜爱之情,赞美秋天的美丽。

10、学生边观察课文插图,边诵读后两句诗句。

11、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12、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抓住重点字词,读中感悟,理解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感悟古诗、感情诵读、积累古诗的能力。】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再次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6、《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山行》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从“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出来的。)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体会感情: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后一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五)诗句积累。

1、谁还了解诗人杜牧写秋景的诗句,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诗人杜牧写秋景的诗句还有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寄扬州韩绰判官》

【设计意图:在拓展交流中激发了学生积累古诗句的兴趣。】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八、课堂小结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作者主要以秋天为主题,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了解,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0.2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三年级上册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https://www.0516ds.com/18943.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