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点拨及训练
专题05 分析情节作用
【阅读点拨】
一、考题形式
①文章详写“太太”所发视频的的具体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②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恶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③文章的标题是《蟋蟀》,可第①②段却不直接写蟋蟀,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二、答题方法。
1.审清题干,明确要求分析哪一情节的作用。
2.根据文本,判断结构类型。
(1)层层推进。①分析。明确文章线索;概括事件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进一步分析层层推进的作用。
②作用。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加深读者认识,启发读者深入思考。
(2)详略安排。有序概括所叙之事;概括文章中心和内容,判断详写事件和略写事件,分析详略安排的作用。
②作用。点面结合,更好地突出文章中心;突出表现人物的品质和形象;突出作者情感;使文章主次分明。
三、答题举例。
1.散文《藤野先生》题目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并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径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写“清国留学生”,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日本“爱国青年”,反衬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写弃医从文,是为了交代鲁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联系。
2.《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觉到这位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前面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是为了后面反衬他灵魂的高贵。通过这种反差来制造文章内部的张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进阶训练】
一、基础过关。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
九岁的夏天,一次远行
一大块黑黄的云自天边涌来,轰隆隆一阵雷声,奔马似的从云层中翻滚而过,狂风大作,树叶噼啪作响,雨点大颗大颗拍下来……
②北方科尔沁大地,盛夏时节的雷雨天,脾气急,说来就来。
③“劈精灵呢!”
④一遇雷雨天,母亲就把我们拢进屋子,关紧木格子窗。母亲讲述雷神“劈精灵”的故事,令人畏惧。我赶忙躲进屋,唯恐这雷劈错了人。
⑤我老家的黑土地上生长着成片的玉米。我九岁那年夏天,三天两头下雨,不到七月份,玉米就长到一人高了。
⑥我那时正读小学三年级,要到本乡另一个村子——继斌村参加期末会考。两村相距十三四里,对小孩子来说还是很远的。
⑦那天清早又下了一阵雨,瘦小的我背上书包,穿着雨衣,跟着人群走在满是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溅得满身泥水。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继斌小学。
⑧考完试已是下午。同学小娟拉着我去她在继斌村的亲戚家,我觉得不妥,可拗不过她,懵懵懂懂跟着去了。结果她一到亲戚家,便改了主意,要留下来过夜,不走了。我傻了眼,虽然他们百般挽留,我坚决不同意留下来。父母不知道我来这里,我若不回家,他们得急成什么样?见我执意要走,那家人派出一个大我两三岁的女孩,送我回继斌小学。
⑨这时老师早已带着同学们走了。望着空空的校园,想想十几里路,要一个人走过那风声四起的玉米地,走过荒凉的林间小路,我心里一阵阵害怕。可面对女孩的再次挽留,我仍倔强地表示必须回家。
⑩农村的路没什么规律,曲曲弯弯的,我忘了回去的路。女孩送我到继斌村村口,指着眼前无边无际的田野告诉我,顺路走下去,就能看到一座小桥,之后会出现三岔路口,记住,往右拐。穿过两片玉米地,走过一段土路,再进入一片林地,然后越过一道大壕,就到你们村了。
⑪我在脑子里尽力记着她的话,一个人上路了。此时,天空中乌云翻滚,不时传来惊心动魄的雷声,头顶上仅有的一块蓝很快被阴云占领。我想起母亲讲的“劈精灵”的事,不由得心惊肉跳,迈开小腿儿一路紧走。我虽笃信自己是个好人,可万一我上辈子是个小精灵呢,比如小兔子什么的,雷神发现我的原形,像追着小狐狸那样一直追着我劈怎么办?……我的心快揪成一个铁蛋儿了,呼吸也变得紧迫,强忍着把眼泪憋了回去。
⑫我不由自主地越走越快,直至跑起来。奇怪,一路上一个人也没遇到。这种乌云压顶的天气,谁会出来呢?天越来越暗,气温越来越低。黄豆粒大的雨滴落下来,在我身后追赶着。玉米地里呼呼的声响越来越大,整个世界都被风雨笼罩。
⑬慌乱中,我不记得跑过了几片玉米地,没了东南西北的概念,我浑然不知身在何处。天快黑了,四野茫茫。我不知疲倦地跑,不知道跑了多久。就在我几近力竭时,阴云渐渐稀薄,雷声隐去,我的眼前出现一道大壕,几个女孩拎着篮子出来采蘑菇。一个高个子女孩看到我从村外的路上摇摇晃晃地跑过来,很是诧异。她告诉我,顺着大壕走就能回到家。我仍处于晕乎乎的转向状态,根本分辨不出路。即便如此,我还是谢绝了她送我回家的好意,七拐八拐地绕回了村小学。在熟悉的地方,我的方向感马上就转回来了,接下来,我一路顺畅地走回了家。
⑭父亲还在外面到处寻我呢,母亲在屋里急得团团转。当我轻轻走进家门,母亲一下子愣住了,扑过来时差点摔倒。她紧紧抓住我的手,眼泪唰地流了出来,肩膀不住地抖动。家教甚严的母亲,这次出奇地没有训斥我,而是去厨房熬了一碗热热的汤。
⑮我躺在暖烘烘的炕上,呆呆地好久没有说话,看着弟弟从我的书包里翻出早上带的大鹅蛋,香香地吃起来,我心里好像终于踏实了。
⑯这一路狂奔,我没流一滴泪,可是此刻,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⑰在这场雷雨天里,九岁的我第一次孤身走了这么远的路。此后人生中风雨次第而来,我再也没那么慌张了。
(有删改)
1.本文写了九岁的“我”三次谢绝别人的建议与帮助,独自在风雨中回家的故事。请概括“我”的谢绝。(4分)
(1)谢绝了同学小娟和其亲戚的百般挽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⑯段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回家后,害怕被骂,眼泪就流下来了。
B. 回家后,温暖踏实,眼泪就流下来了。
C. 回到家,又累又饿,就流下了眼泪。
D. 在路上不好意思哭,回家终于可以哭了。
★3.文章第③-④段叙写“劈精灵”的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联系全文内容,理解第⑰段画线句的内涵。(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提升。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的问题。(20分)
在明明德
周潞嘉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他叫周明德,生于1952年,这样一个好名字,似是该在哪个书香门第,但他脚下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多的是结不出果实的庄稼与无尽的荒凉。
②忘了是用汗水砸成八瓣换来生计的第几个年头,他渐渐有了些积蓄。在一个日头不错的冬日,他用布包着所有的钱,换上最体面的衣裳,去镇上开了第一个户。
③数十年后,他对我讲起了1979年那个冬日的奇遇。存好钱的他本已打算和同乡回去,偶然瞥到医院门口的大红横幅——“乡村赤脚医生培训”。这几个字像一块块巨石砸在他早已沉寂的内心,掀起了千尺浪。他想起了父母临终时的面容,想起了村中跌了一跤便再没起来的叔伯,想起了早已湮灭于无穷麻木之中,自己曾写下的“梦想”二字。
④他紧绷的脸上自然表现不出那么多情绪,只是重新取出了钱,不顾同乡的劝说与阻拦,踏进了那家医院。他借来纸笔,写了信央同乡带了回去。他早已不再年轻,但当他重新笨拙地写下“周明德”三字时,仍旧感到了一阵由内心发出的、震动身体的战栗。
⑤1980年春天,阔别三个月的他挑着担子回来了,开了村上的第一间“医馆”。说是“医馆”,多少有些抬举了,它只是一个极其简陋的行医点。乡亲们仅仅是出于对他死去的父亲和他的敬重,才会有人愿意上门求诊。
⑥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个赤脚医生的行医点撑了下去。也不知是医好了张三的腹泻,还是包好了李四溃烂的伤口,反正乡亲们渐渐认可了他的医术,放心让他医治。
⑦大抵他本就颇有天分,又肯下死功夫,隔三差五地就往镇上医院跑。一来二去,他的医术在村里乃至乡镇上都出了些名,甚至有走上二三十里路来求医的。都道“医者仁心”,他自是看不了这人间疾痛,便也不求报酬,尽其所能地医治。
⑧村里老师家的婆婆生了重病,前前后后求了不少医,西药大把大把地吃,却始终没见好。最后连大医院的医生也直言救不了了。
⑨请他来,本也是没抱什么指望的,只是想让婆婆走前少受点苦。他搭上老人枯瘦的手腕,用布满老茧的指尖感受老人的脉象,沉吟良久,间或在纸上记些他人看不懂的字。末了,抬起头,眼中射出坚定的光:“这病或许能治。”
⑩他写下药方,叮嘱老人的家人把药煎好给老人服用。两家之间的路,那阵子被他开胶的破鞋踏了几十次。
⑪邻居中有担忧他逞能的,也有劝他不必强为的,连他的妻也劝道:“你这又是何必,陈家老太那样子本就活不长了,你这一掺和,最后倒落了不是。”
⑫他自然也没有十成的把握,只是觉着他该试试,或许能救一条人命。
⑬谁承想呢,陈家老太这口气,真给他吊了二十多年。
⑭家里的孩子一个个长大了,在这满屋药香中,识了字,念了书。他不想让孩子们同他一样被束在山里,他们该有更好的、他未经历过的人生。他将孩子们一个个送出了家门,这座热闹了十余年的小院重归宁静。
⑮儿女不在身旁的时光,他照旧侍弄庄稼,医治村民。孩子们寄来的钱早已足够他和妻子停下劳作,可他还是歇不住,甘愿操劳。他将攒出来的钱拿去帮助修路,挖水沟,建学堂。绝大多数时刻,他寸步不离自己的“医馆”。大部分年轻人都离开村子了,剩下的老人难免有七病八灾。他尽力医治,同病人们共同咀嚼过往的时光。
⑯日子本该就这样过下去,没人预想过他的离开。
⑰没有任何征兆,他病倒了。他被送到市里最好的医院,儿女们扔下手上的工作日夜陪护,也没能阻止他在十月一个阴冷的日子离开了人世。
⒅村民们自发来送葬,队伍绵延了数十米。已是花甲老人的老师含泪感谢他让婆婆多活二十余年的恩情,出嫁回来的阿嫂念着他修葺的学校让她有书读……人们告诉我,我的爷爷并不只是一位慈爱的老人,更是对这个村恩重如山的长者。
⑲他自然没能“明明德于天下”,只是在一座大山深处的小村中,仓促地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他独自卧在山坡上,望着家的方向,望着村庄的方向。
⑳他叫周明德,端端正正三十一画。周是家姓,明是字辈,德才是他的名。
(21)他自然担得起这个名字。
(刊载于2022. 2,有删改)
5.下面是关于周明德生前身后感人故事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将其补充完整。(3分)
自费报名学医→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救治邻里婆婆→③_______________
6.按要求品读下面句子。(4分)
①忘了是用汗水砸成八瓣换来生计的第几个年头,他渐渐有了些积蓄。
②这几个字像一块块巨石砸在他早已沉寂的内心,掀起了千尺浪。
(1)两个“砸”字表达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②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描写周明德时,同时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找出其中一处典型的间接描写并分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三次出现主人公的名字“周明德”,请分别找出它在文中的位置并分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结尾是作者对周明德的评价,阅读文章内容,结合下面的文字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认识。(3分)
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如果要把周明德推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请你为他写一段推荐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2)谢绝那个大“我”两三岁的女孩的再次挽留。(3)谢绝采蘑菇(或“高个子”)的女孩送“我”回家的好意。
【解析】根据题干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然后梳理事件发生的经过;最后扣住“谢绝”进行概括。通读文章,根据第⑨段中的“这时老师早已带着同学们走了……我心里一阵阵害怕。可面对女孩的再次挽留,我仍倔强地表示必须回家”,可以概括为“谢绝那个大‘我’两三岁的女孩的再次挽留”。根据第⑬段中的“一个高个子女孩看到我从村外的路上摇摇晃晃地跑过来,很是诧异。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