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1 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类训练(统编版 全国通用)
发布时间 2025年02月20日
资源编号 95470

专题31 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类训练(统编版 全国通用)

2025-02-19 中考 0 845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类训练(统编版 全国通用)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类训练(统编版 全国通用): 专题01 字音字形-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类训练(统编版 全国通用) 专...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类训练

专题31 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

考向1:分析文章论证结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①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从首次在轨通过遥操作完成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到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太空漫步,从举办中国人首次天宫画展,到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跨年、首次在太空过春节,一个又一个“首次”,彰显了我国不断提升的航天实力,激发了无数青年的爱国热情,鼓舞着广大青年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豪情壮志。

②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新时代中国青年必须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这是广大青年担负起时代责任的内在要求,也是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③爱国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1935年初秋,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向全体师生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振奋了师生为国奋斗之志。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谈到了这个故事,并强调“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历史如何发展,对于广大青年而言,爱国之情始终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始终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始终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今日之中国,是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这里有可亲可敬的人民,有日新月异的发展,有赓续传承的事业。亲眼见证中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亲身经历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伟大历史进程,亲眼见证“蛟龙”入海、“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空等一个个科技创新突破……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时代进步有着深切的体会,对国家发展有着强烈的认同,完全有理由也完全有决心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⑤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这是青年彭士禄在组织征求他意见,是否愿意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时的坚定回答;“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是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从小就树立并付诸行动的坚定信念;“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这是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毕业生山启燕毕业后的坚定选择……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爱国方式,但中国青年爱国的底色始终不变。今天,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把爱国心化为报国行,依然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价值追求。

⑥“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1919年,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中的发问,至今仍然振聋发聩。这是一个时代的青春宣言,也是无数中国青年的共同心声。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广大青年必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选自2022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注释】①出自《晏子春秋•内篇》。

1.★论证要求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结合材料说一说,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3.论证材料要与观点一致。下列材料中不能充当本文道理论据的是(   )

A.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孟子)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D.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考向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美好“止于丰饶处”

①生活中,类似“追求极致、抵达完美”的文章,时常可见。的确,追寻丰盈、止于至善,可以说是不少人的潜在目标和行为准则。但最近看到一句话“止于丰饶处”,意即凡事须有度,当留有余地、适可而止。这种“留余”的理念,值得深思。存续“留余”思维,审慎把握为人处世之度,有助于避免绝对化、片面化、极端化等倾向。

②进退之间,脚下留有余地。进与退,需要辩证看待。一些看似光芒四射的进击,很容易变成束缚心灵的枷锁;一些看似孤寂无奈的后退,映照的却是“人生看脚下,世事平常心”的豁达。明朝高景逸有言:“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对个体来说,日常言行中讲一点“留余”,进有度、退有则,就不难实现“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最终抵达“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精神境界。

③得失之间,心上留有余闲。唐代诗人李涉在流放期间,与一僧人闲聊后顿悟,一扫麻木悲苦的心境,书写下“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名句。看透得失,才有余闲;心有余闲,才能宽广。一些人之所以感到心累,正在于心中装得太多、太满,以至于负重过载,甚至忘记了初心、迷失了方向。学会“留余”,及时调适人生节奏,美好时光就能更多地驻足停留。

④取舍之间,身后留有余声。苏轼说,“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取与舍的辩证法说明,“拥有一切”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应该学会有所舍弃。曾国藩笃信“留一分余地,可回转自如。不留余地,则易失之于刚,错而无救”,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身后有余褒,历史有回响。取舍之道,又何尝不指引着人间正道。

⑤其实,“人生最不该有风景占尽的念头”。既葆有拼搏奋斗的姿态,也善于以“留余”的视角审视人生,理性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取与舍,我们必定能够拥抱一个更加真实、更为洒脱的自我。

(作者:鲁浩。有删改)

【文本二】

人生要知进退

①曾国藩曾讲:“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

②人的一生,都是在环境中不断适应,才能生存,懂得识时务、知进退,才能善其身。

③庄子在《山木》中讲过一个山木与鸣雁存亡的故事。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因其不成材而免于被砍伐,一只鹅却因为不会鸣叫被杀而成为下酒菜。他的学生对此感到有些疑惑,到底是积极进取,振翅高飞,展露才能;还是学会隐退,守拙藏愚,以求自保?

④庄子讲道:“君子,应处木雁之间,当有龙蛇之变。”君子应当处于有才和无才之间,该进则进,当退则退。遇到合适时机,可以像龙一样,飞腾万里,吞云吐雾;环境不允许之时,可以像蛇一样,潜伏于草莽之间,放低姿态,拥抱平凡。人生,唯有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明白进退,才能保护自我,茁壮成长。

4.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文本的题目都可以看作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明确,清晰简洁。

B.文本一的第②段和文本二的第③段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本一主要从如何把握进退、得失和取舍三个方面论述了善于“留余”让人生更美好。

D.文本一的第④段引用苏轼的话论证了人应该学会取舍,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5.★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段的论证思路。

6.两个文本都有关于“进退”的论述,但目的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三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发制人策略是指在谈判时处于劣势的一方,面对强敌的时候,采取避敌锋芒、以逸待劳的策略,积极制造和发现敌人的过失和弱点,争取谈判主动权,实现由劣势到优势的转变,从而获得谈判的胜利的一种谈判策略。其特点具有先被动后主动,先软弱后强硬的特点,往往能一锤定音。不管对方如何自以为是,如何无理取闹,都耐心听取对方的要求和理由,并不时向对方请教有关问题,好像有被对方说服的倾向。其实, 是在暗中准备条件,积蓄力量,以便一击而中,一击而倒。

【材料二】

孙子说过:“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战争中,善战的人会先做好战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敌人出现问题,之后一举攻之。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先为不可胜,在你明白即使先动手攻击对方,也没有把握能够获胜的时候,也就是自己与对方的实力相差不大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战胜对方,那么就要“待”。

以待敌之可胜,等待对方先动手,看准时机,然后自己出手,准确、迅猛。这句话中,最重要的,便是一个“待”字。等待,等待时机成熟,等待最佳的出手时刻。要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生活中例子其实很多。柔道比赛中,交战双方都会不停变换自己的身形,却迟迟不愿动手先攻击,他们都在等待,等待对方先出手,等待对方露出破绽,等待自己出手的适宜时机,一举击败对方。乒乓球比赛中,种子选手的水平其实都相差无几,他们比拼的就是心态,就是等待对方先失误。

【材料三】

采取后发制人策略,需要抓住要害和根本。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情,想让每件都获得完美的结果,就需要我们在做事前认真思考、周详计划。“谋定而后动”,经过准确、周到的谋划之后再行动,才能够有所收获。《明星大侦探》中五季常驻嘉宾何炅和撒贝宁因为在节目中出色的表现,被网友“封神”,大家无不为他们在节目中的精彩推断而折服。他们两人逻辑思维能力都很强,给大家提供了很多的断案思路。撒贝宁是法治栏目主持人出身,他在节目中讲求证据的指向性,善于抓证据的要害;何炅曾是一名大学教师,判断事情善于从“中心”出发,找关联。两人条理分明,忙中有序,完美地展现了谋定而后动。历史上也有很多抓住对方要害,后发制人的军事典故,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故事都传达了一个道理:先谋后事则昌,谋定而后动,方得始终。

采取后发制人策略,需要积累经验和实力。“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后发制人的关键不在于“后下手”,而在于过程中的经验累积。事实上,后发制人不只应用于兵法中,对于学习也很有见地。我们看过很多高考状元的学习故事,他们就是普通人、平凡人,他们的学习故事也出其不意的一致,大多数都是勤勉地付出,才取得最终的胜果。他们坚毅拼搏,在累积中成长,后发制人,一举成功的故事,相信会给大家力量。

7.下列不适合充当材料二第三段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

A.战败的越王勾践每天品尝苦胆,扪心自责,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最终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B.解放军为了击破国民党军进犯,先以一部兵力诱敌深入,待敌进入后,将其包围发起攻击,一举歼灭敌军,圆满地完成了战役任务。

C.司马懿在曹爽风头正劲的时候,选择隐忍,待曹爽失势交出兵权后,司马懿立刻以谋反之罪屠灭其三族。

D.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等齐军三次击鼓进军后,才建议鲁军击鼓进军,最后一鼓作气,战胜齐军。

8.★简述材料三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9.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如何才能做到后发制人?

10.材料一中提到后发制人是一种谈判策略。2020 年 9 月,联合国安理会举行视频公开会,美国代表在发言中指责中方抗疫不透明、处置不当,对疫情在全球蔓延负有责任。其实,中方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通报分享疫情信息,并公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如果你是我国的一名外交官,请说说你将如何用“后发制人”的策略对美方做出有力回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善养“静气”

傅凌艳

①《孟子•告子上》有一则“学弈”的故事:两个人师从著名棋手弈秋学习棋艺,其中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另一人表面上听讲,实则心猿意马,“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学习结束,两人棋艺相差甚大。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有多大差别,而是因为学习时的态度不一样;前者保持了心态宁静,后者却没有做到。(1)

②我们常说,人得有才气、锐气等等,其实,涵养些“静气”,能让人更好地静心笃志,凝神聚力、专注精微,走上厚积薄发的成功之路。国画大师齐白石成名后,有人问他何以成为一代名家,他回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

③事实确实如此。无论是面对时代风浪,还是满目荣誉,陈景润始终沉迷于数学研究,“在喜马拉雅山巅行走”的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了令人惊羡的科研成果;黄旭华为研制核潜艇,隐姓埋名 30年,在惊涛骇浪中默默深潜,铸就了“赫赫而无名的一生”;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樊锦诗,告别优渥的城市生活,深居荒漠大半生,守护敦煌文明,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正因为他们始终葆有自身的“静气”,任外界如何纷扰,不随物流,不为境转,数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最终成就了事业,成就了人生。 (2)

④心静源于心定,心定则源于大志在胸。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曾问陈景润:“你这样拼命到底为了什么?”陈景润答得很简单:“打倒维诺格拉朵夫。”这位维诺格拉朵夫就是世界著名数学家、哥德巴赫关于奇数猜想的证明者。 13岁的黄旭华就已经开始思考“长大了,一定得为国家做点事情”。大学毕业后樊锦诗决定走向敦煌,后来面对一次次走留的选择,她最终都选择了留在敦煌,就是因为她老想着“为文物事业再出一点力”。

⑤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就不会为一点成绩而骄傲、为一时挫折而沮丧,保持定力而不左右彷徨、矢志追求而不意志动摇,向着目标奋发进取。当一个人缺少大志向,剩下的就多是小情绪,外界的点点滴滴、风吹草动都会成为其心绪波动的干扰源。

⑥心静也在于淡泊名利。老英雄张富清,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英勇战斗,立下赫赫战功;建设时期,主动放弃安逸生活,到最偏远贫困的来凤县默默奉献。他坚守初心一辈子,始终朴实勤勉,深藏功名 60余载,从未居功索取。“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老英雄张富清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⑦反观当下,有的人总是忙忙碌碌,热衷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人顺风顺水之时春风满面,一旦受挫就形神俱散;还有的人在被人阿谀奉承里迷失自我,在物欲横流中抛弃本心…… 他们处于“忙盲茫”的恶性循环中,丝毫静不下来,去认识自我、拂拭初心、沉思人生。

⑧清代学者王之春在《椒生随笔》中道:“天地间真滋味,唯静者能尝得出;人世间真机括:唯静者能参得透。”他认为,心中一个“静”字,人生能打开更为广阔的天地。“静气”,是内心和谐的胸怀气度,是修身养性的精神追求,是厚积薄发的成功之道,更是人生与事业的美丽风景。

(3)。与其将时间由白浪费于精神内耗上,不如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涵养“静气”,明志致远。“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学习重要性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把握“宁静致远”的真谛。 ⑩多一些抱朴守静、少一些心浮气躁,人生必能进入另一重境界,不为外物所扰,不为世俗羁绊,在坚定目标中实现人生的志趣。

(选自《解放军报》2023-05-22,有删改)

11.请将下列语句分别放到文中最恰当的位置。

A.而这种“静气”从何生发而来?

B.“静气”也是“养”出来的。

C.“学须静也”,这就是“静”的力量。

(1)______(2)______(3)______

12.有人认为第④段中的论据与第③段雷同,可以删掉,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13.★请简要分析⑥⑦段的论证思路。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礼乐文化

殷慧

①“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与灵魂。北京冬奥会开幕盛典上,雪花飞舞,火炬点燃,烟花绽放,中国向世界张开热烈的臂膀,当冰雪之约如约而至的那一刻,我们激动万分。这场盛大庄严、气势恢宏的仪式,彰显着中国礼乐文化的魅力。新的时代环境下,中华礼乐文化需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②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礼乐文化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去年全国“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红毯铺道,红旗漫卷,被待以“国家最高礼遇”的英雄们前往人民大会堂,登上授勋台的那一刻,我们百感交集,为自己的英雄自豪,也为生活在英雄的国度而骄傲。礼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在古代,礼乐文化是庙堂之上的“阳春白雪”,普通百姓只能对其“敬而远之”。现代社会,我们要让礼乐文化走近普通百姓,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可以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让百姓知礼、懂礼、用礼,营造更为和谐美好的社会局面。

③为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我们要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新性发展。学校和媒体在创新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近些年,一些学校开发了大量现代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热烈欢迎。媒体方面,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全国首档中华礼乐传习系列节目,如《尊师礼》篇,设计了“正冠、献桃枝、敬茶、训诫、赠书”等现代师徒礼仪;《成人礼》篇,从花木兰从军出征保家卫国,讲到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贯通古今。

④当然,一提起礼乐文化,一些人可能会想到“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这些都是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古代礼制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具有服从、统一、强制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理念。还有很多繁文缛节在现代社会也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其实,这些礼仪流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是可以简化变通的。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梳理,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摒弃。

⑤礼乐文化很古老,上下几千年;礼乐文化又很年轻,它活在当下。重拾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践行“人文化成”的使命任务,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担当。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4.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5.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参考答案

1.①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②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本质/体现;

③中国青年的爱国方式。

2.①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豪情壮志;

②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③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3.A

【解析】1.本题考查论点概括。

第一空,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专题31 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类训练(统编版 全国通用) https://www.0516ds.com/95470.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