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类训练
专题25 词句的理解与赏析
考向1:词语的理解及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母亲的厨艺
①母亲说话爱用比喻,那些比喻很俗气但又像菜市场上浓妆艳抹的女人,让人印象深刻。她在外婆膝下做女儿时,不会煮饭,她这样形容自己:“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成亲的都不知道!”都说环境造就人,我妈为人妻、为人母后才有了相当了得的厨艺,烹炸煎煮全部得心应手,无师自通地成为了一名乡村厨子。
②每一个身处童年时期的小孩子,都像原野上的草般疯长。而“长”常常伴随着一个字“吃”。幼时的我们问得最多的话就是:“妈,家里有没有好吃的?”其实,贫穷的家哪有什么好吃的?但一个母亲总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失望的。
③母亲能拿得出来的,无非是自家鸡下的蛋、自家种的大白菜、花生、豆子等。母亲常用一个鸡蛋给我们做蒸蛋,她在鸡蛋里放上一把炒米、一摊细细的肉末,撒上葱花,最后蒸出了一大盘别具风味的蛋,让我们吃得心满意足。一颗卷心菜,母亲把白色的梗和黄绿色的叶分开切,菜叶切成大块儿煮汤,白色的梗切成比小指头还细的条儿,下锅里加大量的猪油爆炒,这样做出来的菜特别下饭。母亲也给我们做零食,从花生里选出个小、卖相不好的,等攒够了一碗,就给我们炒挂霜花生米吃。挂霜花生米——花生米上好像裹了一层薄薄的秋霜,邻家主妇们谁也不会,这让我和小弟的虚荣心在小伙伴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妈做得最好的零食是油炸小鱼。那种一片柳叶儿般长短、细窄的小鱼,人家买来喂食猫,但我妈用来油炸。我妈没花几个钱买回来,用大拇指刮去鱼鳞,挖去内脏,洗净之后擦上薄薄的一层盐,放在太阳下晒干。她用小葱拌干面粉做成糊,裹在小鱼身上,再把小鱼下到滚油里炸,炸到面皮金黄,捞出锅来。一口一个,又鲜又脆。那时,母亲的厨艺正处于巅峰时期。
④我去远方念书的时候,曾把我妈做的藕团子带去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吃,他们说,母亲不开个饭店是我家的重大损失。
⑤我们日渐长大,家境也渐渐好转,但母亲仍然喜欢在做菜上花心思,仍是一腔热情,厨艺也依然不减当年。可是,母亲的美食已留不住我们向往外面世界的心。母亲是一面湖,但是好像鱼儿的我们,怎么甘心仅仅在湖里,不去看看远方的大海,不去尝尝别处新鲜的吃食?新鲜,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
⑥终于有一日,我向母亲宣布,我要去吃别人做的菜了。其实,开始的时候,我并不觉得那位母亲做的菜好吃,但因为她的儿子,她做的菜,我也就能心甘情愿吃下去。
⑦如今,我也做了母亲,母亲做了外婆,我的女儿也长到会品评菜的口味的年纪。一日,在饭桌上,女儿挑剔地对我说:“我觉得外婆做的菜真难吃。奶奶做的菜就特别好吃!”我点头同意孩子的评价,这并不是孩子偏心和厚爱那一位她的祖母,她只是总是说实在话。
⑧我和小弟离开了家后,父亲去世,剩母亲一个人过日子。母亲再也没有好好地做过饭,炒上一盘青菜可以吃上两天,炖上一碗红烧肉甚至可以吃上三天,她再也不像年轻时候,挖空心思地弄出好吃的。偶尔,我们回家吃饭,她做出满满一桌菜来,不是油多了,就是盐少了,厨艺大不如从前了。
⑨倒是婆婆,因为我们一家子都围在她身边要吃要喝的,有时我还把办公室里听说到的菜名告诉她,想着我们能吃好的她,就总是愿意一试。婆婆还自创了不少菜式,这些菜无不让家人称好,外人称道。婆婆今日的厨艺早已不是我当初进门时候的样子,她这位母亲的厨艺确实是与日俱好,越发了得。
⑩母亲们的厨艺的确是儿女历练出来的,儿女在,厨艺长,儿女远,厨艺消。“此消彼长”这一说,妈妈们因爱逃不脱。
1.本文以“母亲的厨艺”为线索展开叙述。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时期 | 母亲的厨艺 |
“我”童年时期 | ① |
“我”去远方念书时 | 可以和饭店大厨相媲美 |
我们日渐长大 | 不减当年 |
如今 | ② |
2.★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成亲的都不知道!
(2)女儿挑剔地对我说:“我觉得外婆做的菜真难吃,奶奶做的菜就特别好吃!”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们的厨艺的确是儿女历练出来的。儿女在,厨艺长;儿女远,厨艺消”两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考向2:句子的理解及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凉皮的小男孩
郑玉超
①天水,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历史上最早用马匹换取茶叶的茶马古道通商口岸,它位于甘肃最东面的城市,和陕西宝鸡接壤。二十多年前,在兰州大学读书时,我曾坐晃晃悠悠的绿皮火车,许多次经过那座城市。
②那时,天水火车站并不大,三五条铁道横亘在站外,乘客也稀稀拉拉。倒是做生意的很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透着股精明。他们一律挎着个竹篮,篮子大小不一,里面放着兜售的物品,有红红的花椒,有茶叶蛋,有包子油条,给我印象深的还是天水凉皮——当地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方便盒子装着,一块钱一盒。吃在嘴里,凉凉的,滑滑的,口感甚好。倘在夏日,又渴又饿时,吃上筋道绵长、柔滑细腻的天水凉皮,胜似天上美味。
③那天由兰州乘火车去徐州,刚坐上火车不久,困意袭来,很快睡着了。到了天水站时,已是中午,叫卖声吵醒了我。我打开车窗,见车下站着许多叫卖者。一个小男孩,瘦瘦的,酡红的小脸蛋,肩上斜挎着一个小书包,碎花布做成,赤橙黄绿青蓝紫,调色板一般,焕发低调的灿烂,上面用笨拙的字体绣着四个字:好好学习。
④小男孩手里也拎着竹篮,比大人的小了许多,里面整整齐齐放着一些盒子,一看便知是凉皮。他不像别人那样高声兜售,而是一言不发,躲在人群里,满脸羞赧,像是生怕被人发现似的。
⑤看样子是小学生,瑟缩着身子,他的眼光躲闪着。我向他招招手,他望着我,不动一步。站在他身边的老太太推了推他,说:尕娃子快去,那叔叔要买你的凉皮呢!
⑥小男孩机械地移动了两步,趁老太太不注意,像拉长的弹簧突然失去了外力,立马又缩回了原处,低着头,重新躲到了人群后。
⑦我好奇地看着这一幕。小男孩抬起头,瞥到我望去的目光,忙又怯怯地低下了头。我忙喊:小男孩,给我来份凉皮。
⑧小男孩又抬头。我又向他招了招手。他确信我在喊他后,一丝喜悦不经意地滑过嘴角。他红着脸,半是羞涩半是开心地跑向我,篮子有点重,他跑起来像只可爱的小企鹅。
⑨我从窗口递出十块钱给小男孩。他踮起脚尖,先将凉皮塞了进来,然后,放下脚尖,个儿一下子矮了下去。他手忙脚乱,解开书包的纽扣,开始找钱。
⑩这时,“咣当咣当”声音传来,火车启动了。小男孩似乎还未反应过来,依然弯着腰找钱。我对余钱已经失去了希望。
⑪忽然,小男孩发现车子开走了,忙追上来。路面并不太平,我看到他磕磕绊绊的样子,一种心疼从心底里浮起来。我连忙向他摆手,大声喊:不用找了,不用找了。
⑫火车渐渐加速,小男孩根本不理会,他边跑边喊不远处的一个汉子。那汉子急急抓过钱,风一般奔跑着,很快靠近了我的窗口。我清晰地看到汉子鼻尖上沁出的汗珠。他气喘吁吁,将捏成一团的钱扔进车窗,声音远远地送来:娃子来不及找了,钱给你。
⑬我一看,十元钱。我的鼻子一阵发酸,我飞快地又将钱扔出窗外。那汉子走过去捡起钱,交给已走到身边的小男孩。我远远地望见,那个小男孩呆呆地立着,望着载着我的火车远行的方向。
⑭良久,才见他扬起小小的臂膀,挥着,挥着,直到消失在我的视线之外。
⑮那以后,我每一回经过天水,都会下意识地张望。我希望能从来来往往的小贩子里看到熟悉的身影,然而,我失望了,再也没见过那身形瘦弱的小男孩。
⑯终于,有一回我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是替小男孩追我的那个汉子。听了我的描述后,汉子笑了笑:你说的是小马驹啊。那时,他的爷爷身体不太好,小马驹跟着他奶奶一起来卖凉皮,脸皮薄,张不开口。
⑰汉子忽而想起来,告诉我:那次你是不是付了十元钱,买的一盒凉皮?他一家人一直在念叨呢,小马驹直跺脚,说自己贪了你的大便宜呢。
⑱那小马驹不卖凉皮了?我笑了笑,问汉子。
⑲爷爷病好后,小马驹就安心上学读书了,每回考试都是优呢。红脸汉子张开大嘴,乐呵呵地笑着,像是说自己的孩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4.根据小说第③段到第⑭段的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情节内容 | 我的心理感受 |
害羞内向,卖凉皮 | ______ |
手忙脚乱,______ | 失望 |
磕磕绊绊,______ | ______ |
嘱托汉子,归还钱 | 感动 |
挥手作别,目送我 | / |
5.★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6.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天水的独有文化养育了不一样的天水人。文中小男孩的形象明显烙上了天水文化的印记,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7.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小男孩,为什么还要写汉子?
8.文中第⑬段划线句子和链接材料写了对钱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试探讨作者的用意。
链接材料:
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扁担那头的父亲
卞毓方
①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近似于圆;五官也不像,父亲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刚的,更准确地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
②夏日晚间,一帮小孩捉迷藏,玩得兴起,夜深了也不归宿。这时,各家大人就会出来找。找着了,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让你疯!让你疯!”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找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父亲从来没有打过我和弟弟。
③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那些吃了眼前亏的孩子哭哭啼啼回家找大人诉苦,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父亲总是千赔礼,万道歉,答应等“四乱子”回来,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然而父亲视若无睹,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
④是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吗?非也。父亲对邻里关系是看得很重的,“行要好伴,住要好邻”“恼个邻居瞎只眼”是他的口头禅。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摸摸头,拍拍肩,好言抚慰。父亲对四弟的“劣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知子莫若父”,他晓得四弟只是顽童意气,争强好胜,骨子里还是个仁义的孩子,知羞耻,识好歹——父亲有句挂在嘴边的话:“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
⑤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讲过“秦穆饮盗马”的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
⑥秦穆公丢了几匹马,派负责养马的官员去找。官员回报:“马儿已经被三百多个农夫杀了分吃,我把这帮不知好歹的家伙统统抓了来,国君您看如何处治!”秦穆公说:“别,别,哪儿能因为几匹马,就把这么多百姓都抓起来呢?我听说马肉不是寻常食物,吃它时必须喝点儿酒,否则会伤肠胃。赶紧给每人都喝点儿酒吧,然后放他们回家。”三年后,秦国与晋国爆发战争。秦穆公被围,身负重伤。节骨眼上,那三百个农夫赶了来,舍命将秦穆公救出。
⑦这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
⑧我家竹棚上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父亲说,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杂技演员能在空中走钢丝,这都是练出来的。
⑨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直言贾祸,陷入困境。我惶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
⑩“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
⑪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总归是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
⑫偶尔玄想,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
(节选自2023年5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9.做批注是重要的读书方法。仿照示例,为下表中加点字做批注。
语句 | 批注 |
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直言贾祸,陷入困境。 | 贾,音gǔ,招致,招惹的意思。“贾祸”语言简练,写出了“直言”的后果。 |
他跟我讲过“秦穆饮盗马”的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 |
10.读完文中的画线句,你想到的问题是什么?请将问题写出来,并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产生问题的原因。
11.★试从语言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
12.试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1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这句话含意的理解。
…………
参考答案
1.①处于巅峰时期②大不如从前
2.(1)“成亲”指结婚,此处用来形容煮饭的过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说话的幽默风趣,通俗易懂,令人印象深刻。
(2)“挑剔”指在细节上挑选指责,此处表现出女儿对外婆和奶奶厨艺相对比下的态度,更衬托出母亲厨艺的大不如前,为后文“我”的感伤愧疚做铺垫。
3.这句话写出了母亲们为了让儿女吃上美味的食物,甘愿为儿女改变自己,愿意为儿女默默付出。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们为了儿女默默付出的无私精神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因离开母亲使母亲的厨艺大不如从前而感到愧疚的伤感之情。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