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类训练
专题10 七下课标古诗词复习
篇目1:《木兰诗》
1.阅读诗词,完成后面的题。
《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下列对诗句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旦辞爷娘去……”八个重复的句式,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出边塞军营生活的艰苦。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了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战斗的激烈悲壮。
D.有功却“不用尚书郎”只想“还故乡”,表明木兰眷恋亲人,对天子不屑一顾。
(2)同样是写木兰从军前的准备工作,典故故事《木兰从军》中用“市鞍马”一笔带过,《木兰诗》中却东市、西市、南市、北市面面俱到,请你说说这种处理在本诗中的作用
篇目2:《登幽州台歌》
2.阅读诗词,完成后面的题。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怆然:
②缘:
(2)两首诗都写诗人登高望远,但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篇目3:《望岳》
3.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甲】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乙诗作于公元761年的成都草堂,诗人跃马出郊时所作。①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常侵犯,故驻军守之。②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甲诗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割”能否换成“分”?请简要说明理由。
(2)两诗都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两诗抒发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篇目4:《登飞来峰》
4.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完成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篇目5:《游山西村》
5.古诗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如果你要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你会在何种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目6:《己亥杂诗(其五)》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中画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篇目7:《泊秦淮》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诗歌第一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2)诗人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有着怎样的态度?
9.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题目。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以上这三首诗都是 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讽喻诗。
(2)纵观诗人的七绝,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分别讽喻了什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木兰诗(选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乙】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0.“不闻”“但闻”渲染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11.北朝民歌音韵和谐,语言明白如话,但艺术概括力极强。请结合【甲】【乙】两诗加点词语加以说明。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选自《陈子昂集》)
12.“前不见古人”的“古人”指谁?“后不见来者”的“来者”又指什么人?
13.诗人为什么“怆然涕下”?从诗中找出理由。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
望蓟门①
祖咏
燕台一去②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③曙色动危旌④。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⑤,论功还欲请长缨⑥。
【注释】①蓟门:唐朝屯兵之地。②燕台一去:一到燕地。③三边: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④危旌:高扬的旗帜。⑤投笔吏:指东汉人班超。他投笔从戎,后来因功封为定远侯。⑥请长缨:缨,绳子。西汉人终军曾向汉武帝主动请缨,出使南越,后常用来指请求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
14.请赏析【甲】诗三四句中的“钟”和“割”这两个字的妙处。
15.两首诗都紧扣“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请结合两诗的最后两句内容,说一说两位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
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
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
17.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8.下列对两首宋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紧扣“登”字,详细讲述登山经过:乙诗紧扣“题”字,简略描写登山所见。
B.两诗内容均与“山”有关,甲诗重在突出山高耸之势,乙诗重在表现山变化之形。
C.两诗所写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蕴含着“境界高低则见识不一样”的生活哲理。
D.两诗感情基调略有差异,甲诗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乙诗于清醒中寄寓孤独之忧。
19.下列对两首宋诗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侧重咏物寓理。
B.甲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侧重写景抒情。
C.甲乙两诗都侧重写景抒情。
D.甲乙两诗都侧重咏物寓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0.首联描绘出怎样的情景?请简要概括。
21.尾联一个“闲”字独有意味,请结合此联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
1. (1)D
(2)这里的“东、南、西、北”也不是实指,是采用互文的手法,夸张地描写了木兰出发前在市场上做准备时忙碌和紧迫的情形。这是乐府民歌中的铺陈排比,用来描述行为情态的特点,增强音乐性,使诗歌朗朗上口。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木兰有功却“不用尚书郎”只想“还故乡”,表明木兰表明木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不慕高官厚禄,这里“不屑一顾”表述不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分析。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