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
专题31 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
目 录
一、考情分析………………………………………………………………….2
【课标要求】………………………………………………………………… 2
【考查重点】…………………………………………………………………2
【命题趋势】…………………………………………………………………2
二、知识建构…………………………………………………………………3
考向1:分析文章论证结构………………………………………………..3
考向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
三、方法总结…………………………………………………………………..6
议论文阅读论证思路答题技巧……………………………………………6
四、考场练兵…………………………………………………………………..8
【课标要求】
2022版课标中对于议论文阅读的考查,有如下几点。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阅读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
阅读诗话、文论、书画艺术论的经典片段,尝试运用其中的观点欣赏、评析作品。
学习革命领袖的理论文章、经典的思辨性文本(包括短小的文言经典),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围绕社会热点问题,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参与讨论。
注意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冷静地思考问题,识别文本隐含的情感、观点、立场,体会作者运用的思维方法,如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尝试对文本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基于阅读和生活实际,开展研讨等活动,表达要观点鲜明、证据充分、合乎逻辑。
2.分析文章论证思路
纵观各地的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主要以考查理解能力为主,包括准确理解阅读材料的程度和速度,要求能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了解文章的基本思路,领会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并能进行概括和表达;在此基础上,能创造性阅读,完成开放性的题目。
议论文阅读选择课外的议论文段作为阅读材料,主要是针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现象、问题以及与考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时评。选文主题与时俱进,既从文体的角度考查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如对论点、论据、论证的理解,也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部分省市侧重通过多文本组合阅读形式进行考查。
论述文的基本框架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但不同的文本出于论述方式的需要,又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等。
1.并列式
结构特点为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并行的。在几个并列的层次或者段落之前常常有“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标志性词语。
2.对照式
把两种观点加以对照,通过二者的对照,突出其中一方面论述的准确性。往往一方面着墨较多,作为论述的重点,而另一方面着墨较少,只作陪衬。
3.层进式
也称递进式。文章的各部分或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先后顺序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不能随便变动。段与段之间常常有一些表递进的标志词语,如“不仅如此”“而且”“甚至”等。
4.总分式
各层次之间是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总分式结构包括三种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注意开头段或者结尾段,如果开头段或者结尾段就是中心论点,那么一般都是总分式或分总式,因为正文多是论证过程;如果开头段和结尾段互相呼应,那么就是总分总式。
论述文的论证结构主要有上述四种,分析时应首先找到论点,再辨明作者是如何论证论点、从哪些方面证明论点的,然后考虑各段落、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若是分析局部多个段落或某一段落的论证结构,可以运用划分段落间或段落中复句间的关系的方法,或抓住过渡段或过渡句整理前后内容的的方法,来理清该局部语段的结构。
1.中考提问方式
①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3段的论证思路。
②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思路分析
论证思路就是将文章的论证结构进一步具体化。解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表述论述文的论证思路时,可以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或者“从……到……”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②概括层意时,注意运用能显示论述文特征的词语来概括,如“分析”“论证”“证明”“提出”“揭示”等。
③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中间本论部分还应考虑从哪几个方面论证及先后次序问题。
④尤其要注意对文章开头结尾内容的表述。
3.答题方法
①审清题干,弄清是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还是某几段(或某一段)的论证思路,并找到对应答题区间。
②通读对应答题区域,勾画能揭示论证方法或能引出主旨和结论的关键词句,划分层次结构。
③分析每个层次从论证方法入手,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论据的(举……的例子,或引用……或将……与……进行对比,或把……比作……),并指出论证了什么观点。
④写出结论、观点之类的句子,可直接引用,也可概括。
论文论证思路答题模板通用答题格式:“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之类的表转承的词语+论证方法+论据概括+论点。 论点在开头: 首先(直接)提出……的论点(观点),或首先通过写……的事例,或首先引用……的名言,提出了……的论点(或引出……的论题);接着用……事例,从正面(或反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论点在结尾: 首先列举(引用)了……的事例(典故传说或名言警句),从正面(或反面)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的结论(或证明了……的观点),最后发出……的号召(或提出……的希望)。 |
【例题剖析】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业成于“识”
郑殿兴
①想干一番事业者,大有人在。然而,怎样才能得偿所愿呢?古往今来,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都指向了一点:事业有成,成于识。
②“识”,意为识见、卓见,也为判断、决断,或为理论、理念……众多“识”之和,乃成“识”之整体。
③“识理”,是“识”之首。此之“理”,因人因事制宜,包罗万象很有些深广。如国家治理之“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之理。为啥?因“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李世民深谙此理,带来大唐盛世;秦始皇对此不屑,二世而亡了。
④“识己”,是“识”之要。知己之长、己之短,该冒尖时敢冒尖,该亮相时勇亮相。“毛遂自荐”,可谓“识己”范例。“曹刿论战”“冯谖弹铁”,亦属“识己”的不凡表现。反面的例子也不少。如不听指挥、不听劝阻,一味逞能的马谡,导致“挥泪斩马谡”的悲惨终局,就因其忒不知自己斤两。
⑤“识人”,也为“识”之一。刘备“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最终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识人”之正反经验,在齐桓公身上表现最全面:早年不计前嫌,重用管仲,很快成为“春秋五霸”,晚年昏聩重用竖刁等奸佞,被圈在宫中,活活饿死。
⑥“识理”“识己”“识人”,生活实践中多是复合立体显现的。比如刘邦,云“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继而,刘邦知人善任,国家无气渐渐恢复。比较之下,项羽这方面的修为见识远不及他,连“亚父”范增都被撵走了,最终沦为末路,只能“霸王别姬”。
⑦话说到这儿,或许有人紧皱眉头了:怎么总以古人为例?那好,就以现当代人物为例说说吧。当年,华罗庚著文质疑某数学家论文之错——“识己”的大胆表现,引来熊庆来的“识人”,将之调进清华园,从此迈入学术生涯的快车道;与华罗庚同样的故事,在陈景润身上重演——他写信给华罗庚,告其《堆叠素数论》有误,引来了华罗庚“识人”,将其调进中科院数学所,最终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⑧“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是异彩纷呈的年代,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年代。不走寻常路的“北大屠夫”陆步轩、跨越“人生实苦”的清华男生魏祥,再到祝愿“每个人的努力终有所成”的中科院博士黄国平,也一再证明:“伯乐相马,既需要有学高德馨的伯乐,也需要有奋蹄嘶鸣的好马。”事业有成,成于“识”。
(选自2021年4月27日《北京日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分析本文作者的论证思路。
3.请分析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李世民深谙此理,带来大唐盛世;秦始皇对此不屑,二世而亡了。
4.一个人要想学业或事业有成,除了“识理”“识己”“识人”,你认为还需要“识”什么?请简要分析。
(一)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是指: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其中作者先后做的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开头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
(1)提出论点:是否提出了观点,提出了什么观点?
(2)提出分论点: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是否提出了几个分论点,通过直接论证分论点,间接论证中心论点?
(3)过渡:作者是否运用过渡句,引出论据?
2.主体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六件事
(1)选择论据:引用了什么内容,充当什么论据?
(2)确定论证方法: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3)选择阐述角度:从哪个角度(正面还是反面);
(4)深入剖析增强论证力度:作者举出事实论据后,是否对论据进行了剖析说理?
(5)追加比喻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又运用比喻论证对文章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6)追加推理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运用推理,对自己的观点再次进行了论证?
3.结尾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
(1)消除误解:作者在归纳总结前,是否强调了什么,以避免读者误解观点,保证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2)总体归纳总结:作者是否对前面的论证进行了总体上的归纳总结?
(3)做出结论:作者在归纳总结时,是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或者发出了什么倡议或警示?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强化“今日感”
陈鲁民
ㅤㅤ①与其把明天想得天花乱坠,不如把今天干得扎扎实实。
ㅤㅤ②哲人说,世上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其中以今天最为重要,把握住今天就等于把握住了一切。这启示我们,要强化“今日感”。放眼古今,但凡“今日感”很强的人都能大有作为;而动辄“明天再说”的人都没啥前途,多会一事无成;满足于既往、沉湎于昨天,躺在功劳簿上睡觉的人,其实早已被时代淘汰。
ㅤㅤ③毛泽东同志就深谙此道,他虽精通历史,广读典籍,却始终具有强烈的“今日感”,每日抓紧读书做事,不虚度大好时光。在他并不算多的几十篇诗作里,用到“今”字的就有十多首。鏖战之余,他忙里偷闲:“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长征路上,他抒发宏愿:“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登山远眺,他感慨不已:“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捷报传来,他诗兴大发:“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观影归来,他奋笔疾书:“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最出名也影响最大的,自然还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ㅤㅤ④今日最实在。赢得了今天,就为明天奠定了基础;把握住了今天,就为明天开了个好局。一个人如果今天过得充实而丰盈,明天也不会逊色到哪里去;今天表现得意气风发,明天还会更加气宇轩昂;今天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明天仍会脚踏实地,孜孜矻矻。相反,如果今天吊儿郎当,明天也难一本正经;今天没有抓紧时间,虚度了一日,明天多半还会稀里糊涂打发时光。这就是惯性的巨大力量,抓不住今天,就难有美好未来。
ㅤㅤ⑤今日最可靠。“明天会更好”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口号,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但也因人而异。对于那些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人来说,明天的辉煌灿烂自是意料中的事。而对于那些不务正业、无所事事的人来说,“明天会更好”就是痴人说梦。因而,与其把明天想得天花乱坠,不如把今天干得扎扎实实。因为明天固然可以有很多美好设想与计划,但也可能会遇到新的困难与障碍。常见有这样的标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虽看起来有点扎心,说的却是大实话。
ㅤㅤ⑥今日最重要。因为今天是实实在在放在你眼前的,而明天会有很大变数。据统计,世界上每天大约要死172000多人,倘若他们知道自己已注定没有明天,肯定会抓紧时间尽可能多干些事,以少留遗憾。法国著名数学家伽罗华,第二天要和人进行决斗,而他自知毫无胜算,就在头一天晚上熬了一个通宵,写下了他的全部研究成果,诚如数学家舍瓦利叶所言:“他在天亮之前那最后几个小时拼命写出的东西,将使世世代代的数学家们忙上几百年。”
ㅤㅤ⑦古人云:“今日事今日毕”,既然“觉今是而昨非”,那就赶快改过,别等到明天了;该“今日痛饮庆功酒”,也别推到明天了;“我拿青春赌明天”更是不靠谱的事。因而,我们最好还是把握住今天,做好眼下事,珍惜光阴,只争朝夕。
ㅤㅤ⑧“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紧紧抓住今日,不沉湎于昨日,不幻想于明日,方是人生正途、智者之选。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参考答案
考向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例题剖析】
1.事业有成,成于识。(业成于“识”。) 2.首先,运用设问提出中心论点,引发读者的思考;其次,解释“识”的具体含义;再次,从“识理”“识己”“识人”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进一步阐明它们多是复合立体显现的;最后,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3.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分别举李世民带来大唐盛世和秦朝二世而亡的例子,并将它们对比,具体论证“‘识理’,是‘识’之首”,具有典型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示例:我认为还需要“识志”。识志,就是有明确的志向、理想。“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有了坚定的志向,无论路远、山高、海阔,都能攻坚克难,到达彼岸。(意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论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