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2.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科学思维:
学会使用干湿表训练测量技能,尝试收集和处理测量获得的数据,进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生物对环境具有不同的影响,意识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和自然环境的兴趣,培养关注环境、爱护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认识到植被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数据的收集、处理技能。
2.教学难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数据的收集、处理技能。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为核心,旨在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直观理解生物(特别是植被)对环境的具体影响。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探究目的、所需材料、实验步骤及预期结果。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接着,组织学生开展实验,选取不同植被覆盖的区域(如草地、树林、裸地)作为样本点,使用湿度计测量并记录各点的空气湿度。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注意安全操作,培养其实验技能。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对比不同植被覆盖区域空气湿度的差异,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
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植被保护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为改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介绍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同的生物对同一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能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那么生物对其生存的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1: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情境导入:
展示热带雨林与沙漠的图片及空气湿度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提问:为什么热带雨林内空气湿度大,而沙漠地区空气湿度小?这与植被有什么关系?
2.理论铺垫:
空气湿度是对生物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生物也会影响生存环境中空气湿度的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3.回顾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师生共同回顾科学探究的6大过程。
4.介绍方法与技能——测量
利用仪器或量距测定研究对象的温度长度、速度、浓度、体积、时间、面积等。测量获取的数据,提供实验的后期分析,用这些数据可描述所要观察的现象,测量往往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例如,在本实验中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要使用干湿表、计时器等工具。由于工具、操作者、测量时间、测量地点等因素的影响,测量结果会有误差。多次测量并其平均值,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5.介绍实验材料和用具:干湿表、计时器等。
6.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植被类型的环境特征,提出问题:“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有何影响?”
作出假设:
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观察结果作出假设,如“植被越茂密,空气湿度越大”。
制订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灌木丛、草坪、裸地3种不同的植被环境(图2-11)进行实验。
在一天内选择早晨中午两个时间段分别测量三种植被环境的空气湿度,每次测量时要重复测量3~5次,每个数据的测量时间间隔几分钟。
把测量的数据记录下来,取平均值,填在表2-1中。也可以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柱状图等 。
实施方案:
根据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a.测量时,干湿表不要靠近地面或置于灌木丛的顶部,以免测量的数值不能反映实际湿度。
b.在测量过程中要排除干扰因素,如人工浇水等。测量地点周围也不能有水田、池塘、河流和湖泊等。
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
表达交流:
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全班进行交流。
通过分享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探究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7.小组合作:
小组讨论P43的讨论题:
1.为什么要选择不同的植被环境进行测量?
2.为什么不能在有水源的地方进行测试?
3.裸地、草坪、灌木丛三者哪组数据起对照作用?
4.每个时段测定3—5次,然后取平均值,有什么好处?
5.生物生活的环境中还有哪些生态因素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进行探究?
学习目标2: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
1.图片导入:地衣能够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逐渐分化,形成
土壤,也为其他植物的生存创造条件。
2.不同的生物对同一环境的影响也不同:阅读下面的资料,分析互花米草(图2-12)和红树林(图2-13)分别对海洋滩涂环境产生了什么影响。
我国在1979年引进了一种叫互花米草的植物 ,用于海岸的绿化及防风固堤,也作为饲料发展畜牧业。互花米草的生命力强,生长密集,使得周围其他植物几乎无法生存,造成我国一些沿海滩涂上互花米草疯长成灾,同时影响了多种水生动物(贝类、蟹类、鱼类等)的栖息环境,导致了这些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破坏了生态环境。
由于互花米草的入侵,我国东南沿海的红树林也遭受了一定的破坏。红树林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海岸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 ,因为具有消浪护堤、净化海水、为浅海动物提供栖息场所、丰富海岸景观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和“消浪先锋”。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红树林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小结: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物与环境始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