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文知识梳理(统编版)
发布时间 2024年09月20日
资源编号 85284

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文知识梳理(统编版)

2024-09-20 四年级上册 0 972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0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统编版)
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 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知识梳理(统编版) 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

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12课:《盘古开天地

1.课题解读

这是一个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2.课文重点解读

(1)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

理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沌的宇宙比作大鸡蛋,写出了宇宙的样子。

(2)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理解:头顶天脚踏地说明盘古的身体很大,突出了盘古这个巨人的高大形象。

(3)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理解:这句话用了轻重清浊上升下降这三组意思相反的词来描写天地的变化以及不同。缓缓慢慢写出了天上升、地下降的速度很慢。轻而清的也许是云,重而浊的也许是水、泥土、岩石,一个上升,一个下降,中间的空间就是宇宙万物生存的空间。这个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天地分开的过程,体现出了神奇的想象力。

(4)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理解:“巍峨”一词表现出了盘古的高大,撑字写出了盘古起到的作用之大。

(5)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理解:又不知过了多少年说明天和地形成的过程非常漫长,而盘古耗尽了身体的最后力量,实在支撑不住了,他为了将天地分开,贡献了自己所有的力量。

(6)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理解:这段文字是围绕“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来写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把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得具体、生动。特别是对宇宙万物的描写,使用了很多形容词,恰当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7)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理解:这句话非常朴实,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深情;这句话甚至连感叹号都没有用,却饱含着人类对盘古的无限敬仰与赞叹。

3.主题概括

这篇课文讲述了巨人盘古用神力开辟天地,以身躯化为万物的故事,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伟大的开创精神勇于献身的美好品质。体现出盘古的无私和伟大,同时也让我们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4.学有所得

盘古,一个万世景仰的神话人物!他凭一己之力开天辟地,用身躯创造万物,多么伟大的盘古,多么无私的盘古啊!我们虽然能力有限,但也要从小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而努力。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盘古睡醒以后做了什么?宇宙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盘古睡醒后拿起斧子,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大鸡蛋”就碎了。(发生的变化)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2)“清”和“浊”、“轻”和“重”、“上升”和“下降”三组词,说明什么?

三组词的对比,一方面说明了天和地的巨大区别,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盘古开天地的不易。

(3)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理解:盘古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4)盘古为什么累得倒下了?

理解:天地被分开以后,盘古为了防止它们重新复合,就撑在天地之间,直到天地完全成型,长达一万八千年。所以,才累得倒下来。

(5)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体现出了盘古哪些精神?

理解:勇敢坚强、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等。

(6)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理解:示例:他的手指变成了错落有致的山峰,他的眉毛变成了广阔的草原,他的牙齿变成了宝贵的玉石矿产,他的肌肉变成了肥沃的土地

(7)你能把盘古的做法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理解:顶天立地

(8)那还知道哪些古代的神话?

理解: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等。

7.课外拓展

(1)盘古简介

盘古,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其后,题为梁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五运历年纪》及《古小说钩沈》辑的《玄中记》亦有类似记载。

(2)神话

古神话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3)盘古开天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4)推荐阅读

鲧禹治水

在中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大禹的父亲鲧也是为民谋福的治水英雄。

在中国远古时代,洪水泛滥,长达二十二年。大地成了一片汪洋,五谷被淹,百姓无处居住,无以为生,还常常受到禽兽的侵袭,人口迅速减少。国王尧非常焦急,召集各部落首领商量,大家决定派鲧去治理洪水。

鲧接受了命令,面对肆虐的洪水,冥思苦想,最后他想起了一句俗语:“兵来将挡。水来土屯”。 他想,只要在村子周围建上高堤,不就可以挡住洪水了吗?可是,漫漫的洪水,上哪里找这么多土石来修大堤呢?这时,从水里爬出一只灵龟,它告诉鲧:“天庭有一种叫‘息壤’的宝物,只要你能拿到息壤,往大地上一投,息壤马上就会生长起来,积成山,堆成堤。”鲧非常高兴,他告别了灵龟,就向遥远的西方走去。

鲧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西方的昆仑山,见到了天帝,他乞求天帝将息壤赐给他,治理洪水,拯救百姓,但是天帝拒绝了他的请求。鲧心里挂念着在洪水中痛苦生活的百姓,于是他乘天庭守卫疏忽,偷走了息壤。鲧回到了东方,忙将息壤往水里一撒,果然,息壤立刻迅速生长,洪水涨一米,息壤就长一米,洪水涨十米,息壤就长十米,很快洪水就被阻隔在大堤之外。人们脱离了洪水的包围,高兴地又叫又跳,并开始耕种生产。

天帝知道了鲧偷走息壤的事,立刻派天兵天将下凡,收回了息壤。息壤一撤,洪水立即反扑而来,冲垮了堤坝,毁坏田园,淹死了好多百姓。尧王大怒,他发布命令说:“鲧只知道圈堤堵水,一旦堤溃,为害更大。治水九年,还不成功,该杀!”尧王将鲧囚禁在羽山,三年后,又将鲧处死。鲧死时,还惦记着受洪水祸害的百姓,心中愤恨不平。

二十年后,尧王将帝位禅让给舜,舜王起用鲧的儿子大禹继续治水。天帝也将息壤交给了大禹。大禹一开始也象父亲一样采取堵的办法来治理洪水,可是他修好堤坝之后,被堵截的洪水反而威力更大,很快就将堤坝冲垮。试了很多次后,大禹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光堵是不行的,应该该堵的堵,该泄的泄。”于是,大禹让一只神龟驮着息壤,跟随他走,有低凹的地方,他就拿息壤加高人们居住的地方,同时,他又以神龙引路,开凿河川。疏导河道。引流入海。

传说,大禹以神力劈开龙门山,让黄河水从崖峭壁间直流而下,于是形成了龙门峡;在龙门下游,大禹又把挡住河道的山劈为几段,河水蜿蜒曲折奔东海而去,这就成了三门峡。千百年来,黄河龙门峡和三门峡,都以水势湍急。风景迷人而闻名。

关于禹治水的故事还有很多,据说,大禹新婚第四天就离家出发去治水,十三年中,他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回家一次。经过许多艰难和辛苦,大禹终于治服了洪水,大河各得其道,百川东归大海,人民安居乐业。为了感谢大禹,人民拥戴他为大王,舜王也因为禹治水有功,心甘情愿将王位禅让给他。

在生产力极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竭尽全力同洪水搏斗的同时,也以神话传说来表达他们战胜自然危害的强烈愿望。鲧和禹就是经过了神化的代表人们心愿的英雄。而神话故事中,鲧和禹治水的经历和挫折,也是他们自己与洪水斗争的曲折经历。最终人们依靠智慧,总结出了“堵泄结合”的治水方法。而鲧和禹治水的神话故事也被千年传颂。

13课:《精卫填海》

1.课题解读

本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讲述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被淹死后化为“精卫”鸟,常往东海投小树枝、小石子,想要填平东海的故事,体现了精卫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品格。

2.课文重点解读

(1)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理解:“炎帝”是上古时期的一位部落首领,又唤“神农氏”,后来与黄帝大战,败后和黄帝部落融合,为炎黄子孙的先祖;“少女”在这里指的是“小女儿”;“曰”是“叫”的意思。这句话连起来就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2)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理解:“游”这里一般理解为“游玩”,“于”在这里表示“在”,“溺”指的是“溺水,淹没”,“返”是“返回”,“故”表示“因此”,“为”是“成为”,连起来就是“(有一天)女娃去东海游玩,结果溺水而死,没能返回,所以就成了精卫鸟。”“由于东海,溺而不返”其实是交代了“精卫填海”的原因。

(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理解:“衔”是“用嘴含、叼”的意思,“以”是“用来”的意思,“堙”是“填塞”的意思,连起来就是“(精卫)常常用嘴叼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块,来填塞东海。”这其实就是“精卫填海”的经过。

3.主题概括

这则神话通过描写精卫不畏艰难,衔来西山木石决心填平东海的故事,赞扬了精卫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毅力。

4.学有所得

精卫填海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奋斗不止,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毅力。生活中,我们也要有精卫填海的精神,向着目标不断前进,永不放弃,这样才能完成心愿,实现自己的理想。

5.结构导图

6.问题探究

(1)精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联系文中的具体词句谈一谈。

理解:精卫经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头去填东海,从这里能够看出精卫的坚忍不拔。从“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可以感受到精卫不屈服于命运,勇于挑战的精神。

(2)精卫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填海?

理解:意志坚定、不屈不挠、锲而不舍、人定胜天、自强不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希望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将大海填平,不让它再夺取别人的生命。

(3)你认为精卫能把大海填满吗?

理解:不能,虽然精卫填海的精神可嘉,但神话反映的是上古先民美好的愿望,因为他们无法战胜自然、解释自然,所以将愿望付诸神话中,这是神话的本质。精卫填海的最后结局只是精卫鸟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没有点明它填平了大海。

(4)学完这篇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理解:这则神话故事刻画了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卫鸟形象,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5)如果暑假你来到海边游玩,在安全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以减少溺水等事件发生呢?

理解:游泳时间不要过长:海水的温度是比气温低的,长时间的游泳会使得体内温度散失过多,导致溺水的发生。

阴雨天气不要游泳:阴雨天气空气温度不高,加上由于水温较低,去海边游泳可能会出现抽筋的情况。

不要在非游泳区游泳:非游泳区水域中水情复杂,常常有暗礁、水草、淤泥和漩流,稍有大意,就可能发生意外。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0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四年级上册 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文知识梳理(统编版) https://www.0516ds.com/85284.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