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暑假新九年级化学自学预习精品讲义
第06讲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学习目标】
1.认识CO2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3.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4.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重点】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一、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在一定压强和低温条件下变成白色块状或片状固体,称为干冰(用途制冷剂、人工降雨、食物储运、制造舞台烟雾效果)。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① 与水反应:原理: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是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的。
② 与石灰水反应:原理:Ca(OH)2+CO2 =CaCO3↓+H2O。现象:石灰水变浑浊;用途: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③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用途灭火)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气体:肥料、制汽水、温室气体
打开瓶盖,瓶内压强减小,CO2溶解度随压强减小而减小,所以CO2逸出。
2.二氧化碳液体:灭火
原因: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3.二氧化碳固体(干冰):人工降雨、舞台云雾、制冷剂
原理:干冰升华吸热,温度降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
四、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1.化合反应:由2种或2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表达式:A+B+……..=M 特点:多变一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2种或2种以上的反应。
五、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实验综合
(1)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水,密封振荡,观察现象(如图A)。
现象:软塑料瓶变瘪。
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将二氧化碳气体倒入放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如图B)。
现象: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结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
(3)将汽水中的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中,观察现象(如图C)。
现象:紫色石蕊溶液变 红 。
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4)加热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碳酸溶液,观察现象(如图D)。
现象:溶液由 红 色变为 紫 色。
结论: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
(5)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如图E)。
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1.固态的二氧化碳又称“干冰”,常压下当温度高于-78℃时干冰开始升华,可用于疫苗等特殊药品的低温运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干冰的升华性是其物理性质
B.未使用的干冰可保存在冰箱里
C.干冰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性质不同
D.低温环境下的干冰分子是静止不动的
2.如下图所示:若关闭Ⅱ阀打开I阀,紫色小花(用石蕊溶液染成)变红;若关闭I阀打开Ⅱ阀,紫色小花不变红。则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①浓H2SO4;②浓NaOH溶液;③饱和NaCl溶液( )
A.① B.② C.①② D.①③
3.如图所示,在乙瓶中放入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从甲瓶左端缓缓地持续通入混合气体X,下表中的物质及现象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4.下列是某兴趣小组制取、收集并检验CO2的有关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推动注射器时,长颈漏斗下端冒气泡,说明气密性良好
B.乙图中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气体逸出
C.丙图装置可以测量CO2的体积,植物油是为了防止CO2气体溶于水
D.丁图中为了检验CO2,滴入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
5.用如图实验验证CO2的性质。
(1)观察到短蜡烛熄灭后,关闭K,片刻后长蜡烛熄灭,由此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
(2)观察到纸花变红,由此并不能得出“CO2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理由是_______。
6.(2022-2023安徽六安市金寨县上学期期末)我国科研团队发现“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中含催化活性物质,它们能实现水、二氧化碳的高效转化。该团队提出利用月壤实现月球生存的设想:
(1)环节①分离水后的气体含有CO2、N2和_____________(填一种即可)等。
(2)环节③利用月球夜间低温(约-173℃),将二氧化碳凝结分离,为检验分离后的气体中是否还含有二氧化碳,可将气体样品通入_____________(填试剂名称)。
(3)环节④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甲烷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4)该设想有利于实现月球基地中_____________(填一种即可)等元素的循环使用。
7.二氧化硫是引起酸雨的重要原因。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认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他们在课外活动时对“二氧化硫能否与水反应生成酸”进行了实验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有关问题。
【查阅资料】常温下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气体,易溶于水
【假设】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设计实验】
(1)小华同学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他认为,若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______色,则证明假设成立。
(2)小明同学认为小华同学的实验方案不严密。小明同学用紫色石蕊试液将白色滤纸染成紫色,干燥后做成三朵紫色的小花,然后按图示进行实验,在A、B、C中分别观察到变色和不变色的两种现象。
小明同学认为,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填序号)中的紫色小花变成红色,则证明假设成立。
【反思交流】
(3)小夏同学对小明同学的实验方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其理由是___________。三位同学讨论后补充了一个实验,使探究活动获得了成功,你认为这个实验的操作是:___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___。
【结论】通过上述实验得出,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拓展延伸】
(4)已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与二氧化碳的相似,则将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8.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有关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将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见装置A),并轻轻振荡试管。
①产生的现象是 ;
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2)乙同学挤压装置B中滴管的胶头,使其中的澄清石灰水滴入烧瓶,并轻轻振荡,系在导气管一端的气球慢慢胀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1.自然界中碳循环、氧循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呼吸作用放出氧气
B.化石燃料燃烧会大幅降低大气中氧气含量
C.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将大气中CO2全部吸收
D.碳、氧循环失衡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2.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气焊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铜用于制导线 D.活性炭用于除冰箱异味
3.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关于CO2与CO的知识总结错误的是( )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通常情况下,CO2不支持燃烧;CO支持燃烧
C.用途:固体CO2可用于人工降雨;CO可作燃料
D.危害: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称取氢氧化钠固体 B.检验CO2 C.点燃酒精灯 D.滴加液体
5.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一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二中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6.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向瓶中依次加入Na2CO3和稀硫酸,塞紧胶塞。
(1)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观察到干纸花不变色,湿纸花变红。湿纸花变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7.化学兴趣班的同学准备分组进行气体的制取与性质的探究实验,实验员准备了以下仅器,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目。
(1)请写出上图中对应字母编号为e的仪器名称_______。
(2)甲小组的同学准备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得较多量的氧气,同时便于添加液体试剂,应选择上图中的_______(选填字母编号) 来组成发生装置。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乙小组的同学利用甲小组组装的发生装置制得了二氧化碳气体。并将气体从图a端通人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其中1、4为湿润的石蕊棉球,2、3为干燥的石蕊棉球。同学们观察到2、3棉球不变色,1、4棉球变红,且4棉球先变红,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
8.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用装置F检验其酸性时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是 __________。
(2)将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图二装置,观察到试纸Ⅰ不变色而试纸Ⅱ变红,饱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据玻璃管中的现象可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若试管中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但饱和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_。
(3)乙小组的同学利用甲小组组装的发生装置制得了二氧化碳气体。并将气体从图a端通人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其中1、4为湿润的石蕊棉球,2、3为干燥的石蕊棉球。同学们观察到2、3棉球不变色,1、4棉球变红,且4棉球先变红,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用文字表达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二,A烧杯中蜡烛一段时间后熄灭,灭火的原理是_____。
实验三,A和B的软塑料瓶体积相同且充满CO2,将A瓶盖打开,加入体积约为塑料瓶容积1/3的蒸馏水,旋紧瓶盖后充分振荡;向B中注入等体积的蒸馏水,充分振荡,观察到A瓶的实验现象是____,B瓶无明显变化,其原因是_____。
9.海洋封存是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其原理是利用CO2在水等溶剂中的溶解性来吸收CO2。某小组开展如下探究。
【活动一】探究CO2在水和食盐水(模拟海水)中的溶解情况
相同条件下,该小组分别用排水法、排食盐水法收集CO2(如图1),待收集100mLCO2后,移出导管,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量筒内CO2体积。重复实验,所测数据平均值如下表:
(1)图1发生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
(2)由上表数据分析:
①能用排水法收集CO2的理由是______。
②相同条件下,等体积水和食盐水吸收CO2更多的是______(填“水”或“食盐水”)。
(3)海洋封存CO2可能带来的危害是______(写出1点即可)。
【活动二】探究植物油隔离对CO2在水中溶解情况的影响
(4)小方设计并完成以下对照实验:用两个量筒分别收集100mLCO2倒置于水槽中,向其中一个量筒内注入少量植物油,使CO2与水被植物油隔开(CO2与植物油不反应),测得量筒内CO2体积随时问变化曲线如图2。分析该图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活动三】深度探究【活动二】中CO2的溶解情况
(5)①小松用图3表示无植物油隔离时,量筒内气体中存在的CO2分子的微观示意图。请参照图3的表示方式,在图4方框中画出有植物油隔离时,量筒内植物油和水中存在的分子的微观示意图______(植物油分子用表示)。
②为检验有植物油隔离时CO2是否会进入水中,请设计实验方案:______。
…………
参考答案
基础与提升
1.A
【解析】
A、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所以干冰的升华性是其物理性质。A正确;
B、干冰一定要储存在专用 的冷冻箱里,这样干冰可保存5-10天。保存期过后干冰开始结成冰团甚至气化,使用效果将明显降低。B不正确;
C、干冰即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和二氧化碳气体分子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C不正确;
D、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低温环境下的干冰分子也是不断运动的。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A。
2.C
【解析】
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但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便红,符合题意;
②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除去,则紫色石蕊不变色,符合题意;
③若为饱和氯化钠,则二氧化碳无法被除去,进入乙中仍为潮湿的二氧化碳,紫色石蕊变红,不符合题意。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