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核心知识点背诵知识清单
一、中国古代史
1、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差异是由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形成的。
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2.1“家天下”
①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从此,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②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③分封对象:宗亲和功臣等。
(3)诸侯权力: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4)诸侯义务:诸侯国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5)作用: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消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诸侯势力日益强大,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 (6)四个贵族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被统治阶级:平民、奴隶。
3.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3.2目的:富国强兵,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3.3商鞅变法的内容:
3.4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5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是:改革能否符合人民利益;能否促进国家发展
(1)背景:①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②政治上:旧制度逐渐瓦解,新制度逐步确立。
③文化上:贵族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形成学在民间。(孔子创办私学)
(2)代表派别及主张
(3)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5.1秦灭六国
(1)社会因素: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政治因素: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2.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攻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
(1)时间:公元前221年(定都咸阳)。
(2)建立者:秦始皇(嬴政)。
(3)影响: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5.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政治措施)【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始确立】
2.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和御史大夫(监察)统领。
3.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5.3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经济:统一货币(在全国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2.文化: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后来流行隶书)。
3.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4.军事: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防御匈奴进攻)。
5.4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6.1政治措施——“推恩令”的实施
(1)背景:西汉初,势力强大的诸侯王和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
(2)人物: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 (3)措施:颁布“推恩令”。
(4)作用: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5)强化监察制度: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官员、豪强及其子弟。大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6.2思想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1.措施: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2.提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3.推行: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4.影响: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6.3经济措施——盐铁专卖
1.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2.影响: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农业上:耧(lóu)车,汉代出现的播种的工具。】
6.4军事措施——北击匈奴
1.背景:西汉建国之初,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
2.反击(高潮):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大胜而归。
3.影响: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总结: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7.1张骞通西域 (史称“凿空”)
1.西域的地理位置: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过程:(1)第一次:①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②时间:公元前138年
③结果: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2)第二次:①目的:联络乌孙夹击匈奴,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②时间:公元前119年 ③结果: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3.意义:①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②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4.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
7.2丝绸之路
(1)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
(2)内容: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
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马、玻璃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传入中原。
(3)意义:①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②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路线:(1)山东——黄海——朝鲜、日本
(2)中国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7.3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西域都护的设置:①时间:公元前60年。②地位:是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③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即新疆在西汉时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2.东汉:(1)班超经营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2)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3)班勇出使西域
8.1383年(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
8.2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8.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①494年迁都洛阳;②改说汉语;③改穿汉服;④改用汉姓;⑤鼓励与汉族联姻。
8.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民族交融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3民族交融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有利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
9、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10、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过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11、盛唐气象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有商业区和居民区坊)。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3、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作用: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唐中宗时,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立唐蕃会盟碑,遂“和同为一家”。
特点: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
1、遣唐使
1.含义: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2.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3.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4、玄奘西行
1.时间:贞观初年。
2.过程: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那烂陀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3.贡献: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思考: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