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3年连云港市中考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他们从自然界取来火种,烧烤食物、照明、御寒。最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古籍记载 B.发掘烧骨 C.神话传说 D.史书记载
2.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描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也,抑亦人谋也。材料中的操遂能克绍指的是( )
A.巨鹿之战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3.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三项成果时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是指( )
A.印刷术、青铜器、指南针
B.甲骨文、造纸术、指南针
C.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D.书法、火药、指南针
4.《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
A.强化封建皇权 B.便于传达中央政令 C.监视官民 D.控制国家兵权
5.《灾难与转折1937年》一书是忻平所著。1937年,中国的灾难与转折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百团大战
6.下表反映的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局面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甲午战争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7.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每年的“十一”长假成为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旅游的最佳时期。“十一”长假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新中国成立 B.南京解放 C.西藏和平解放 D.中华民国的建立
8.前6世纪,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力图在宗教领域内破除种姓之间的严格界限。这说明早期佛教( )
A.冲击了印度森严等级壁垒
B.宣扬了忍耐顺从
C.顺应了婆罗门的统治需要
D.挑战了国王的权威
9.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美国独立战争、章西女王的反抗活动”等历史事件中可归纳出的学习主题是( )
A.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血腥的资本积累
C.殖民扩张与反殖的斗争
D.无产阶级的斗争
10.“二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和东西方“冷战”的加剧,苏联强行将东欧各国纳入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的轨道。这种“固定模式”的特点是( )
A.高度集中 B.计划与市场结合 C.自由放任 D.多种所有制并存
11.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的政策是( )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奖励军功 D.商业优先
12.在一部描写康熙大帝的电影中有这样的情节,其中说法错误的有( )
①抗击沙俄侵略,签定不平等《尼布楚条约》
②巩固对西藏的统治,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③康熙帝命令郑成功打退荷兰侵略,收复台湾
④康熙帝御驾亲征,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在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长卷中不难找到一座大山的名字,它呈西北东南走向,绵延千里,直插入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它就是大别山。大山无言,却在1947年见证了( )
A.解放战争的打响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战略决战的开始
D.人民解放军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14.小红对于建国后党的建设成就很感兴趣,在他收集的成就材料中,历史时代明显与另外三张不同的是( )
A.一汽投产 B.863成就展 C.香港回归 D.青藏铁路开通
15.这是一套独特的仪式,即臣服礼。封臣将双手放在封君合拢的手掌中说:“阁下,我是您的人了。从现在起,我将……”下列有关封君与封臣关系及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以金钱为纽带
B.有严格的等级性
C.权力与义务交织在一起
D.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16.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15-19世纪,(戈雷岛)相继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占领,……岛上简陋的奴隶居住区和装饰华丽的奴隶贸易场所形成鲜明的对比。”材料揭示了( )
A.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B.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
C.罗马帝国的扩张范围
D.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性
17.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1931年世界形势时认为,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这一观点产生的主要依据是( )
A.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
B.希特勒建立法西斯专政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红军长征路线图
材料二 转战陕北路线图
材料三 早期陕北革命就是因为革命环境的恶劣才使陕北的革命者不得已改变革命的战略,以此类比,在苏维埃时期、长征时期、内战爆发初期,革命环境问题在革命的爆发、进程、结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塞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
(1)据材料一,逐条归纳图中的历史信息。
(2)据材料一、二,指出其反映历史现象的共同之处。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二者的共同作用。
(3)据上述材料,阐述中国革命史上战略转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略转移的历史启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以上六幅图片见证了历史上中国的农业发展。某中学计划搞一次主题为农业振兴的图片展,你会选择哪三幅?写出你所选的图片,并分别为其撰写解说词。(要求:任选三幅作答,多选多答则只评前三幅)。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从菲律宾等地引种西班牙人从美洲带来的马铃薯、烟草、玉米、花生等作物,这些作物开始流入福建、广东,并逐渐传播至中国各地。从而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人民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同时,为了扩大引进作物的种植面积,出现滥开山区,毁坏林木现象,导致水土流失。
(1)据材料一,简述14一18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
(2)据材料二,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中国社会面貌的变化。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原始人类都生活在远古时期,因此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重要的途径是考古挖掘,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发掘的灰烬、烧骨最能证明北京人会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和御寒,故选B项。古籍记载、古籍记载和史书记载不是第一手资料,不是最能证明北京人已经使用火,排除ACD项。故选B项。
2.D
【解析】根据材料“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描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也,抑亦人谋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与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排除A项;楚汉之争是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帝位所进行的战争,最终以刘邦胜利告终,排除B项;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排除C项。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