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马说》-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发布时间 2024年08月08日
资源编号 75020

专题14《马说》-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2024-05-02 中考 0 985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专题01《〈论语〉十二章》-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专题02《陋室铭》-2024年...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专题14《马说》

文本解析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本文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二、文章结构

1段:提出论点,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

2段:分析问题,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3段:归纳中心,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三、内容理解

1.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阐述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然后阐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论证“世无伯乐”的危害性,接着刻画食马者浅薄无知的丑态;最后点明主旨“不知马”。

2.主旨:

本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明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3.作者借千里马提出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4.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

第一段末“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反问,对人才被埋没现象的愤怒、谴责。

第三段末“也”,即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

7.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政治主张?

“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人才。“食马者”是指愚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抨击的社会现象是:统治者不识和埋没人才。

政治主张: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8.这篇短文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1)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3)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9.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

10.文章第②段结尾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反问句式,揭示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传达出作者的委屈和愤激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11.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无知、愚妄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1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刻画出食马者不识马的丑态,表达对封建统治者愚昧无知的辛辣讽刺,同时也表达了对千里马的深切同情。

13.“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样结尾有何作用?

结构上:总结全文,画龙点睛。

内容上:揭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4.“不知马”这个结论有何含意?

揭露封建制度下人才受压抑的不合理状况;

说明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

说明识拔人才的重要性。

15.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

要有展示的机会;

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16. 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实现“中国梦”,人才是关键。当今社会需要知识型人才、高科技人才、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才……作为个人,应当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国家应当为培养、造就和使用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基础练习

一、名句名篇默写

1.默写

(1)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原文填空。

(1)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2)写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B.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C.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D.“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文章第一段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遗憾之情。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公等遇雨

B.其真无马邪               其视下也

C.虽有千里之能             安知鱼之乐

D.执策而临之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5.文章结尾的“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6.结合本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分析两文对人才问题分别持有怎样的观点。

【阅读链接】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注】①孟津:在今河南省内,是古代黄河有名的渡口。②盈握之璧:大玉璧。③昆仑:古代盛产美玉的山。

7.如果你也像韩愈一样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除了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外,还有哪些更好的做法?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譬之若枹之与鼓。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也。能使士待千里者,其惟贤者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良工:善于相马的人。②枹:鼓槌。

_______________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 才美不外_______________                 ②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

③ 是马也    _______________               ④ 相得则然后成_______________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其真无马邪        帝感其诚    B.而伯乐不常有          温故而知新

C.不以千里称也      以刀劈狼首      D.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为

10.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

11.甲文中,“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刻画出统治者怎样的形象?

12.比较甲乙语段的内容,它们有什么共同的人才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乙】麟之为灵,昭昭也。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节选自韩愈《获麟解》)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                  )

(3)其为形也不类               (                 )

(4)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                  )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伯乐不常有               感极而悲者矣

B.骈死于槽枥之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麟为圣人出也              天子为动

D.以德不以形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15.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

16.【乙】文中麟被认为“不详”的原因是什么?这与【甲】文中的哪句话对应?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村,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曰:“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隽不疑断以蒯聩之事。昭帝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木明于古义者,此则因非刀笔俗吏“所可比拟。’”上曰:“信如卿言。”

(《贞观政要》)

【注释】①隽不疑断以蒯喷之事:大臣隽不疑按照《春秋》中记载的卫太子蒯(kuǎi)聩的事迹来断案。②刀笔俗吏:指低级官员,只能处理日常工作而不能担任瓜要事务。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_

②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_

③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

④太宗谓侍臣曰 _____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3)文言本来没有标点,是后人所加。请你说说【甲】文画线句使用问号和感叹号的表达作用。

(4)【甲】文中的“食马者”和【乙】文中的唐太宗,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围曰“楚之白珩犹在平?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

曰:“末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赛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焉?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

(选自《国语·王孙圉论楚宝》,有删改)

【注释】①王孙圉(yǔ)聘于晋:王孙圉访问晋国。聘,访问。②飨(xiǎng):用酒食款待;宴享。③鸣玉以相:弄响身上的佩玉给王孙圉看。相,本意察看,这里指给……看。④珩(héng):系在玉佩上部的横玉。⑤观射父:楚国大夫。⑥倚相:人名,楚国史官。⑦圣:通达事理。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    策_______________

(3)定公飨之    之_______________  (4)未尝为宝    为_______________

1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楚之白珩犹在乎?

20.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又 有 左 史 倚 相 能 道 训 典 以 叙 百 物

21.甲文中作者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22.甲、乙两文都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甲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乙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人才之所以成为国宝的原因。(请用原句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有删改)

【注】①涓人:官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词。

(1)才美不外     见:

(2)以报君       反:

(3)天下必以王为能马         市:

24.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买其首五百金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其真不知马也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26.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

27.《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写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

参考答案

1.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食、策、鸣、伯。

2.(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专题14《马说》-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记背及专项训练 https://www.0516ds.com/75020.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