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
发布时间 2024年08月07日
资源编号 70697

专题3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

2024-03-02 中考 0 1,084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0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 专题01 《论语》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

专题3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 之一。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⑴[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⑵[环]围。

⑶[池]护城河。

⑷[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⑸[兵]兵器。

⑹[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⑺[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⑻[委]放弃。

⑼[去]离开。

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⑾[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⑿[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⒀[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⒁[至]极点。

⒂[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⒃[畔]同“叛”,背叛。

⒄[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⒅[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案】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⑵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答案】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⑶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答案】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⑷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答案】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⑸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案】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答案】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答案】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答案】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⑼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答案】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二、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②佚乐:使……安乐。③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腰白玉之环

B.池非不深也                   南冥者,天池也

C.委而去之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环而攻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钱覆其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前人之述备矣

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不效,则治臣之罪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1)“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2)“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3)甲文中的_________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夫用兵之法,全国①为上,破国②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③,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己。修橹赖铝④,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⑤,又三月而后己。将不胜其忿而蚊附之回,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注释】①全国:迫使敌人举国降服。②破国:攻破敌国。③伐谋:挫败敌人的计谋。④修槽賴辑fényn):修造用以攻城的盾牌、战车。⑤距堙(yIn):构筑攻城的土山。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将帅控制不住自己的忿怒情绪,而下令缘梯而上,蚊附乱进。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__________________       (2) 而城不拔者   拔: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阐述的观点与【甲】中述的观点有哪一点是相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选自《战国策•齐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七里之郭_________              (2)委而去之_________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_________     (4)天下顺之_________

(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_________    (6)使者未说_________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天时不如地利

(2)岁亦无恙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无民,何有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①_________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②_________、③_________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④_________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陈胜者,阳城人也     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三里之城                                                 B.夫环而攻之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连百万之军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腰白玉之环

B.池非不深也                       南冥者,天池也

C.委而去之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钱覆其口

…………

参考答案

一、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0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专题3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 https://www.0516ds.com/70697.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