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江苏各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真题汇总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初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2.考试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答题,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何氏宗祠位于泰兴市黄桥镇珠巷街,是何氏家族祭sì( )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始建于明代,改建于清初,虽历经cāng( )桑,仍风骨犹存,有“江北第一祠”之誉,是江北地区唯一【甲】完好的祠堂文化遗迹。宗祠大厅气势恢hóng( ),古朴庄严,其荷叶墩承托桁条,纱帽翅装饰梁垫,抬梁式构架,花瓶式童柱等特色建筑,均为苏北地区罕见。明清时代,黄桥何氏就曾出过4名进士、10名举人、30名贡生、300名秀才,且官场中人多为正直之士。祠堂内高悬的【乙】吏瘦民肥【乙】四个字,不仅zhāo( )示着这个家族兴盛的原因,更在泰州这座拥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城市中镌刻着永恒的清廉印记,成为泰州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2. 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词语和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保养 【乙】“”
B. 【甲】保存 【乙】“”
C. 【甲】保存 【乙】《》
D. 【甲】保养 【乙】《》
3.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骨犹存、文化遗迹、古朴庄严、清廉印记,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B. “且官场中人多为正直之士”中的“多”可以删去,不影响意思表达。
C.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最完备,语段中的“进士、举人、贡生、秀才”就是各级考试通过者的名称,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就是中的进士。
D. 语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是一个递进复句。
4. 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①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_________________。
③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
④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
⑤爱国诗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最浓烈奔放的一支奇葩。范仲淹《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矛盾心理正是他爱国、卫国精神的体现;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抒胸臆,抒发了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综合性学习活动。(6分)
5. 新华社电 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
看到以上新闻,你和康康很自豪,围绕该新闻和中国茶文化进行了以下对话,请你补全。
你:康康,咱们给这个新闻加个精练的标题,转载到班级公众号吧。
康康:好主意!我觉得标题可以这样拟:①__________
你:拟得真不错!你还记得《湖心亭看雪》中,张岱雪夜来到西湖,发现早“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吗?
康康:记得啊,这里的“酒”设置得好:②__________
你:可是我觉得茶更好。君子之交淡如水,“茶”更适合两个素昧平生的人。而且,雪夜围炉,烹茶煮茗,细品悠啜更有意境。
康康:你这样一说,我倒想起一副对联——寒夜客来茶当酒……哎呀,不好意思,我不大记得清下联了,只依稀记得几个字。
你:你把几个字说来,我给你组合组合。
康康:火、红、竹炉、初、汤、沸
你:你看,我这样拟下联:③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68分)
(一)古诗文阅读(20分)
【甲】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①
南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②,飞镜③又重磨。把酒问姮娥④: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⑤,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①建康:今江苏南京。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他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均未被采纳。②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③飞镜:月亮。④姮娥:嫦娥。⑤斫:砍。桂:桂树。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乙】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①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②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③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④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⑤,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摘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注]①金主亮:金国国主完颜亮。②丐:给予。③青兕:青牛。④劳师:犒劳军队。⑤行在:旧时帝王巡幸所居之地。
6. 下列对【甲】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词人在上片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B. 下片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揭示了主旨。
C. “桂婆娑”,实际是指树影婆娑的月中桂树,作者想砍去它,是因为它遮蔽了月光。
D. 整首词将问月的情趣与隐喻的含意融为一体,耐人寻味。
7. 辛弃疾的词中,屡屡出现“白发”这一意象,请根据本词“被白发,欺人奈何”和《破阵子》“可怜白发生”概括该意象的内涵。
8.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弃疾间与之游( ) ②京益壮之( )
③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 ) ④与金将酣饮( )
(2)下列各项与例句中的“乃”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青兕也
A.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D.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9.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两处停顿。
京 令 弃 疾 奉 表 归 宋
10. 翻译下列句子。
(1)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11. 从【甲】【乙】文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辛弃疾?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二)名著阅读(12分)
12.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大堰河——我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抒发了对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B. 《水浒传》中有不少“智”的情节,如吴用智取生辰纲、宋江智赚玉麒麟、燕青智扑擎天柱。
C. “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艾青通过对鱼化石的赞颂,来反观人生,表达哲理。
D. 阅读《儒林外史》这样的讽刺小说,我们要体会其批判精神。如写王三姑娘绝食“殉夫”,全县读书人都以为“这样好女儿,为伦纪生色”,这正是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E. 《水浒传》和《儒林外史》的结构都很有特点。《水浒传》采用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
13. 《儒林外史》中的食物是有灵魂的,在某些情节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回忆名著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14. 阅读下面《水浒传》语段,回答问题。
且说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头把盏。堂前两边筛锣击鼓,大吹大擂,笑语喧哗,觥筹交错,众头领开怀痛饮。马麟品箫唱曲,燕青弹筝。不觉日暮。宋江大醉,叫取纸笔来,一时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写毕,令乐和单唱这首词曲。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一脚,把桌子踢起,攧做粉碎。宋江大喝道:“这黑厮怎敢如此无礼!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众人都跪下告道:“这人酒后发狂,哥哥宽恕!”宋江答道:“众贤弟且起,把这厮推抢监下。”……
宋江道:“我在江州醉后误吟了反诗,得他气力来。今日又作《满江红》词,险些儿坏了他性命。早是得众弟兄谏救了!他与我身上情分最重,如骨肉一般。因此潸然泪下。”便叫:“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鲁智深便道:“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江道:“众弟兄听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竭力施功,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众皆称谢不已。当日饮酒,终不畅怀。
请将下列三句话分别插入选段A、B、C处(填序号),并任选一处说明理由。
①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个个各去寻趁罢。
②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③招安,招安,招甚鸟安!
选择:A 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1分)
【材料一】
押韵,也叫压韵、谐韵,是一种诗文创作的修饰技巧,即将韵母互相谐音的文字放在诗文固定的地方(一般在句尾),诗文读起来就十分顺口、悦耳,这种现象就叫做押韵。
押韵是一种高效的信息组块策略——组块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信息加工成小的整体,方便记忆。诗歌句尾之间的押韵将内容和声音关联在一起,使我们能够用声音来记忆句子,减少了文字信息的陌生感,降低了认知难度,也减轻了短期记忆力的负担。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古诗,尤其是格律非常规整的律诗,即使我们不了解诗句背后的含义,那些美妙的韵脚读来也会令人齿颊留香。为什么押韵的语句会让我们产生舒服的体验呢?
认知神经科学家克里斯蒂安·奥伯迈尔曾在2013年系统研究了诗歌的韵律会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和情感体验。在实验中,科学家让实验对象仔细聆听精心设计的诗歌,然后让他们给这些诗歌从多个维度进行量化打分,如对诗歌的喜好程度、体验到的愉悦水平等。统计分析后,他们发现,和那些不押韵的诗歌相比,人们能从诗歌的韵律中感受到更多的愉悦感。
美国的传播学家沃尔特·翁写过一本书叫《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主要研究“口语套话”,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顺口溜”。他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人们对口语套话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也就是说,顺口溜能绕开人的心理防线,直接溜进人的脑子里去。毫无疑问,“口语套话”明显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传播效果。
【A】“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乍一听到如此精悍又押韵的句子,你会怀疑它是假的,还是会过耳不忘、深信不疑?我相信大部分人在还没来得及质疑之前,就已经不假思索、同时毫不费力地把它记下来了。
——摘自《为什么押韵的句子听起来特别舒服?》
【材料三】
在现实生活、语文教学中,应当怎样对待古诗词的读音争议?
北京大学教授孙玉文认为,古音是古代一个共时的语音系统,今天的学者虽然可以根据语音发展规律构拟出古音,但是如果照此读诗,大多数人听不懂,反而丧失了语言基本的交流功能。而且历代读古诗文,其实也都是按照当时通用的读音来读的。所以,【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广州大学教授吴相洲看来,阅读古诗词使用古音还是普通话需要平衡把握,遵循两个原则:其一,韵脚部分如需押韵,要照顾古音读法,声律坏了就不成为诗词。其二,不同音代表不同含义的字应读古音,如“一骑”的“骑”(jì),代表一人一马,读成“qí”意思就错了。
【C】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每一句的结尾都有共同的韵脚的“an”,顺着韵脚的指引,我们能够发现,这种押韵使诗歌彰显出缠绵悱恻、迷蒙凄美之感,升华了整首诗的意境,可见韵律在文学表现中有其重要作用。
吉林大学沈文凡教授认为,“唐诗宋词中所有读音都严格按照古音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沈文凡表示,重要的是让今人在阅读古诗文的时候能够体会到声律之美,领悟作诗在语音方面的规律。今人作诗可以押普通话的韵,但吟诵古诗时,押韵处要变读。“关键是要符合诗歌规律。中国留存了许多有文字记载的韵书,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一定要继承。”
——摘自《尊重韵味还是尊重标准——古诗词读音究竟怎么定》
【材料四】
柳老春深日又斜,任他飞向别人家。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
——白居易《杨柳枝》
风翻朱里幕,雨冷通中枕。耿耿背斜灯,秋床一人寝。
——白居易《禁中秋宿》
15. 综合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
A. 押韵是在每一句的句尾用上韵母相互谐音的文字的一种技巧。
B. 斯蒂安·奥伯迈尔的研究告诉我们要精心设计和仔细聆听诗歌。
C. 顺口溜之所以能绕开人的心理防线,其重要原因是它押韵。
D. 根据语境,材料三【B】处的观点应为“诵读古诗词还是要提倡使用古音”。
16. 材料二【A】处划线句和材料三【C】处划线句都是引用,二者的目的有何不同。
17. “斜”字的普通话读音为“xié”,根据语音发展的规律构拟的古音为“xiá”,按照材料三的观点,你认为材料四中加点的两个“斜”字分别该怎么读?为什么?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桔子熟了
①这村子不大,山连着山,连绵逶迤,到村子边沿,陡地平缓下来,孤零零地伏卧着一个很大的湖,湖边靠南的坡地上,长着麦河家的两亩桔子林。
②每到秋日,麦河家的桔子地里满挂了果,一个个翠绿的桔子,沉沉的,把枝条一条条压得都翻卷过来,一阵风吹过,大老远都能闻到一股桔子的清香,眼馋得一村的娃儿,口水在喉咙一上一下地滋滋直打转,但也只能光干瞧着馋,跛子麦河一入秋就会在桔子林外搭棚守,哪个也近不得。
③要说偷,法子也不是没有,潜水渡过湖去,悄悄爬上坡边的桔子林中,能管饱。可家中的大人硬是不让,理由一二三四的一大堆,偶尔一次冒险幸运潜过湖去偷吃,若是给大人们闻到了嘴里的桔子味,定免不得挨上一顿“竹笋炒肉”。
④但椿子不怕,椿子的爹娘走得早,跟着奶奶芸婆一起过。芸婆眼睛不济,鼻子也不灵,瞧不仔细,也闻不出啥味来。
⑤椿子运好。别家孩子刚靠近桔子林边的湖,脚刚刚趟上水,对面的麦河,就像幽灵一样一瘸一瘸地拐了过来,手里的拐棍在地上劈啪点个不停,嘴里连珠炮般咋呼起来:猴崽儿,干啥嘞?吓得那孩子赶紧灰溜溜回了家。
⑥椿子聪明,她会选在中午麦河打盹时偷偷潜水过湖,当麦河一阵接一阵的酣声奏起时,椿子捂着撑得圆嘟嘟的小肚子溜出桔子林,然后在麦河的酣声中,捂着兜里的几个桔子,直接从坡地上跑回家。芸婆眼睛不好,鼻子不灵,那桔子看不见闻不着。但芸婆眯着眼睛吃桔子的样子,让椿子感觉自己一下子就长大了。
⑦有时椿子看着麦河倒在窝棚边的睡样——一大一小两条腿支在架子上,那条萎缩的左腿瘦瘦小小,像极了一根细小的竹棍子。椿子听奶奶说,麦河这腿,是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时落下的,因为这腿,麦河一直说不上媳妇。有时椿子也很不忍,可是对桔子的诱惑,她太难抗拒。她在心中很多次地埋怨麦河怎就那么贪睡的嘞?甚至有时候,她很希望麦河会突然醒来,对着她咋咋呼呼地大吼一通,那么,她一定不敢再踏入林子,不敢再来偷桔子,也不敢捎桔子带给奶奶,可麦河偏偏就那么贪睡,酣声一阵接一阵地奏乐似的。
⑧椿子想到这里的时候,手会不知不觉就动了起来。
⑨她学麦河的样子,轻轻地把垂下来的桔子用竹竿支起来,麦河的腿不好,她瞧见过麦河搭支架时摔倒过;她悄悄地把林子里的杂草拔干净,麦河的腿不好,杂草这么高,要是有人像她一样也悄悄钻来桔子林,麦河一定很难发现;她又轻轻地把林边的沟壑用小石头细心地铺起来,麦河的腿不好,这样的路,一定很容易摔跤……
⑩中秋节说到就到了,泉眼村的习俗,八月十五烘大饼。
⑪椿子一大早起床帮芸婆揉了面,和了糖丝桔皮,撒了脆芝麻粒,在灶上开始烘起中秋饼。烤好饼,芸婆眯着眼左挑右挑了老半天,又让椿子帮忙找一摞看相好的,打包捆好,招呼椿子给麦河家送去。
⑫椿子红着脸接过芝麻饼,转身走向门,却一头撞中了一瘸一瘸走进来的麦河。麦河手中的袋子滚落,桔子散满椿子家的小院上,椿子怔怔地望麦河,一脸不解。
⑬椿子,干啥嘞?帮叔捡啊,今年收成好,卖了不少钱哩,这余下的,叔就不卖了,给你这个小园丁发个管理奖哩。
⑭椿子听罢,垂下了头,小脸红到了耳根,突地,她“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
(选自《咸宁晚报(文学副刊)》)
18. 文章以“桔子熟了”为题有何作用?
19. 按要求回答问题。
(1)别家孩子刚靠近桔子林边的湖,对面的麦河就像幽灵一样一瘸一瘸地拐了过来,手里拐棍在地上噼啪点个不停,嘴里连珠炮般咋呼起来:猴崽儿,干啥嘞?(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第⑨段的作用。
20. 文中多次为结尾处“芸婆送饼”埋下伏笔,请找出三处,并做简要分析。
21. 文章第⑫段和第⑭段椿子脸“红”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第⑭段她“‘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大哭”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三、作文(60分)
22. 请以《有比这更重要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
…………
参考答案
1. 祀、沧、宏、昭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和规范书写汉字能力。
sì——祀,祭祀:中国的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
cāng——沧,沧桑:大海变成了种桑树的田地,种桑树的田,变成了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hóng——宏,气势恢宏:气势磅礴,场面大气;
zhāo——昭,昭示:指明白地表示或宣布;
书写时,注意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做本题时,注意正楷书法要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注意“祀、沧、宏、昭”的间架结构和写法。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