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文化常识(真题闯关)-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 2024年08月07日
资源编号 63167

专题10 文化常识(真题闯关)-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2023-11-23 中考 0 2,911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文化常识(真题闯关)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复习建议:

分别在第9、第11、第14、第22、第38天将“读记清单”读一遍,背一遍,然后做一遍后面的“60道小题狂练”和“50道中考真题闯关”,到第38天再读时,基本搞定。

1.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这个句子中的“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充当状语。

B.“一带一路”“更加坚强”“民族复兴”“热爱祖国”四个短语的类型均不相同。

C.《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属于编年体史书。

D.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封建君主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知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许多表述年龄的说法具有形象性。如“垂髻”指小孩,“花甲”指六十岁。“加冠”指男子年已二十岁。

B.赤于之心,家国情怀;古今墨客,概莫能外。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饱含了收复失地、重拾山河的豪情;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用“嘶哑的喉咙”唱出了“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真情。

C.剧本是戏剧演出的文本依据,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旁白、独白和舞台说明组成。其中,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排练需要,仅提供给导演的说明性的文字。

D.伟人的人格魅力在文学家的笔下光芒永驻。茨威格在《列夫•托尔斯泰》中,通过对托氏眼睛的描绘,展示出托氏“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字里行间洋溢着仰慕、崇敬之情;艾芙•居里在《居里夫人传》中,展示了居里夫人忙碌的身影,让人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辛,更领略到科学家身上坚守的品质与乐观的人格。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实行垃圾分类处理是襄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举措。”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B.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代表剧种有昆曲、京剧、越剧、川剧、黄梅戏等。

C.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醉翁亭记》是其脍炙人口的名篇。

D.“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这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依次是“名词”“动词”“名词”。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方”可计量面积,“石”可计量容积,“寻”可计量长度,“更”可用作夜间计时。

B.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初唐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体例。

C.《乡愁》《回延安》《我爱这土地》的作者分别是余光中、贺敬之、艾青。

D.列夫•托尔斯泰、普希金、契诃夫都是俄国作家,其中普希金的代表作有《自由项》,契诃夫的代表作有《万尼亚舅舅》。

5. [活动五:话常识]校学生会正在举行“文学文化常识我知道”抢答赛,下面是选手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方式惊艳开场。二十四节气中,“立春”过后的节气是“雨水”。

B.自古以来中国在称谓上谦敬有别。比如,谦辞有“拙见”“敝人”“鄙见”“奉劝”等,敬辞有“惠赠”“赐教”“尊君”“久仰”等。

C.《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中的“天启壬戍”指天启壬戌年,为干支纪年法。

D.守岁、竞舟、赏月、登高习俗,对应的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长于记人,塑造了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如志向远大、足智多谋的周亚夫,治军严明、刚直不阿的陈涉。

B.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三作家》,生动传神地描写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揭示了列夫•托尔斯泰不凡的精神世界和人生的不幸。

C.“天下第一行书”指的是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兰亭集序》;“颜筋柳骨”则是指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行笔雄浑、筋骨劲健,但一丰腴、一清瘦,各具特色。

D.古代汉语在数量表达上,一般不用量词,而是数词和名词直接结合,如“余筝一小舟”“又用篆章一”;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加“有”字,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7.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作品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B.母爱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以儿童的视角表达对母亲的依恋;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在质朴平实的叙述中饱含着对母亲的深情。

C.现代汉语中的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温故知新”出自《论语》,“舍生取义”出自《孟子》,“教学相长”出自《礼记》。

D.小语听到爸爸跟王叔叔打电话。爸爸说:“王弟,最近家父身体可好?老人家也近七十花甲了,我抽时间去看看他。”

8.【节气文化品古诗】找出诗句与节气搭配不当的一项(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     B.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

C.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立春     D.夏衣临晓薄,秋影入檐长——处暑

9.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敝人”“劳驾”是谦称,“高邻”“家慈”是尊称。

B.《关雎》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速”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C.“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谪”和“迁客骚人”的“迁”都是被贬官、降职的意思。

D.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如《渔家做•秋思》《满江红(小住京华)》等。

10.下列各项有误的一项是(   )

A.传统戏曲虽日趋小众化,但许多术语却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留下抹不去的痕迹,如“一板一眼”“科班”“叫板”“亮相”“捧场”等。——这个说法是准确的。

B.《红楼梦》与《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二人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这个文学常识的表述是准确的。

C.疫情防控关系到国计民生,各地医护工作者、志愿者冲锋在抗疫一线,连续奋战,任劳任怨,筑起保障国泰民安的钢铁长城。——这句话中加点成语运用是恰当的。

D.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国图艺术中心开展了《光影中的名著》等公益展映活动,以影视、音乐等形式发挥视听服务阵地的作用。——这句话的标点符号运用是恰当的。

1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府,本是音乐机构,由它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作“乐府诗”。后北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木兰诗》和《十五从军征》均出自这部诗集。

B.古诗文中有一些常用称谓,如丝竹,本是弦乐器和管乐器,泛指音乐;干戈,本是两种兵器,代指战争;社稷,本是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

C.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他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忧后乐”思想表现了其博大胸怀和宏大抱负。

D.契诃夫,俄国作家、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与莫泊桑和马克•吐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12.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的“燕雀”原指天鹅,这里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B.太学是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是古代学官名。

C.古时住宅旁边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D.古代报时常用辰牌、中牌等字样来指时间。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

13.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行当中的生、旦、丑分别扮演男子、女子、滑稽人物。

B.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分别属于唐诗、宋词、元曲。

C.《世说新语》和《聊斋志异》都是志怪小说集。

D.“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是一副悼念鲁迅的对联。

1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社会,心系百姓,《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被后人尊为“诗圣”。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

C.“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社交用语,如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说“久违”,请人帮忙用“劳驾”,赞人见解说“高见”,中途先走用“失陪”。

15.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龀”常指儿童刚刚换牙,七八岁的样子;“黄发垂髫”常常用来代指老年人。

B.“垂问”“垂询”“垂念”中的“垂”,多用于别人(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为。

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陶行知,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

1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其诗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B.《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他与欧•亨利、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C.文言文中有许多表示年龄的词语,“垂髫”“加冠”“不惑”“耳顺”是按照它们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1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

A.中华诗文中有不少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桑梓”指家乡,“青鸟”指信使,“瀚海”指沙漠。

B.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丁亥年四月初八酉时”中的“酉时”相当于现在的17时至19时。

C.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中间两联一般要求对仗。

D.古人常用“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排行,“生子当如孙仲谋”中的“孙仲谋”是家中次子。

18.今年是农历虎年,下列关于“虎”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含有“虎”字的成语很多,如:狐假虎威、虎视眈眈等。

B.虎符是古代调兵的凭证,史书上有“窃符救赵”的记载。

C.“虎落平阳被犬欺”常用来形容局势变更,强者也有弱势的时候。

D.虎被誉为“百兽之王”,它在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一。

19.相关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热烈”常用于形容人的情绪或环境气氛,指“情绪高昂”“兴奋激动”,在这个语境中则带上了“强烈”“热情四溢”的意味。

B.科举考试是唐宋以后一千多年来士人求取功名的主要途径。在《儒林外史》中科举制成为作者揭露和讽刺的主要对象。

C.《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D.律诗,要求诗句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

2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得一项是(   )

A.古代常用的敬辞和谦辞如今仍在广泛使用,例如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用“拙见”,请教他人时常用“赐教”。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说、记、铭、表、序都是古代常见的文体,其中“表”是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D.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京剧的代表剧目主要有《霸王别姬》《天仙配》《牛郎和织女》等。

2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

B.《左传》即《春秋左氏传》,《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其中。

C.《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其代表作有《命若琴弦》等。

D.英国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

2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典雅细致的昆曲、雍容华贵的京剧、轻柔灵秀的越剧、活泼风趣的川剧、淳朴明快的黄梅戏等,都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B.《春》的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品有《欧游杂记》《你我》《背影》等。

C.《孔乙己》选自《呐喊》,孔乙己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2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及文体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选自其中。

B.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美国作家让•乔诺写的纪实作品《植树的牧羊人》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C.《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作品塑造的木兰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贵庚、劳驾、赐教、令爱”是古代常见的敬辞。

2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风”“雅”“颂”“赋”“比”“兴”。

B.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律诗。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C.初中阶段,我们集中学习了古代经典长篇小说节选的精彩片段《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其作者分别为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和曹雪芹。

D.《沁园春•雪》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25. 2022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80名舞者手捧发光柳条缓步入场,漫天飞舞的柳絮与地屏发出的点点光芒交相辉映,向世人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折柳寄情”的含蓄与唯美。下列诗句不能正确表达该节目用意的一项是(   )

A.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B.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C.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D.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6.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的《告子下》。

B.茨威格,意大利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等。

C.剧本的主体一般是台词,也就是戏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它是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

D.《愚公移山》中“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指汉水北岸。“阴”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与“阳”相对。

2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道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B.《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四世同堂》等。

C.《变色龙》的作者契诃夫,是十九世纪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小说中的“变色龙”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

D.“冠”是古代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古时男子十八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十八。

2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崇廉尚洁、追求卓越、时代新人、全民阅读,分别是并列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

B.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前述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我们学过的《关雎》《子衿》都属“国风”。

D.古人称谓丰富:所谓“名”实则“本名”:“字”则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谥号”则多为自己所取,表示自己的志趣爱好。

29.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活的文化遗产,现在还普遍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春联、寿联、名胜古迹等。

B.《史记》是由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C.重阳,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日。在这一天有登高赏秋的风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感恩敬老等内涵。

D.《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30.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消息讲究时效性和真实性,其标题要准确概括主要内容,尽可能重点突出,简洁醒目。

B.“青年人只有确定了奋斗的目标,人生才有前进的方向。”根据分句间的关系,可以判定,这是递进复句。

C.“与载人飞机相比,无人机体积小、造价低、零伤亡、使用方便。”这句话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无人机的特点。

D.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有的反映四季变化,有的反映温度变化,有的反映天气现象,有的反映物候现象。这是祖先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

3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书即书信,古时又称“尺牍”“尺素”或“信札”。它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记事、陈情或写景。我们学过的《诫子书》《与朱元思书》都是古人的书信。

B.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惊艳世界。如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选择了唐代诗人杜甫《月夜忆舍弟》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现白露时节。

C.《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曾荣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自由颂》《园丁集》《飞鸟集》等。

D.《梅岭三章》选自《陈毅诗词选集》,写于陈毅同志负伤被围梅岭之际。这组诗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32.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文学作品中,“落英”“落红”指落花,“白丁”“布衣”指平民。

B.古人常用敬辞有令尊、贤弟、足下、垂问、久仰等,常用谦辞有家君、鄙人、赐教、寒舍、高邻等。

C.成语“舍生取义”“一鼓作气”“杞人忧天”分别出自 《孟子》《左传》《列子》 。

D.长篇小说《西游记》、话剧《屈原》、散文诗《金色花》的作者分别是吴承恩、郭沫若、秦戈尔。

3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一。

B.《渔家傲》《江城子》《满江红》等均为词牌名,这些词牌不仅标明了词的曲调,也表明了词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C.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动之以情”是其基本特征,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表”中的范例。

D.消息、新闻特写、通讯都是新闻体裁,消息侧重报道新闻事件,新闻特写侧重描绘新闻瞬间,通讯侧重讲述新闻故事。

34.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是转折复句,其中“在”“充满”的词性分别是介词、动词。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的人物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三类。世家为诸侯立传,《陈涉世家》就属于此类。

C.中国古代帝王为了显示自己与普通人不一样,在自称上就与一般人有天壤之别,如“朕”“寡人”“孤”等,《孙权劝学》中孙权就自称“孤”。

D.《望岳》是“诗圣”杜甫的早期作品。诗句中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望”字着笔。首句中的“岱宗”指“五岳”之首的泰山。

35.下列有关文化及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先生同在桑梓”的“桑梓”本指住宅旁的桑树梓树,后人用来指代家乡。

B.杜甫《望岳》里“阴阳割昏晓”中的“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C.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故乡》中,都提及到了“长妈妈”。

D.《昆明的雨》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表达汪曾祺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3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其《渔家傲》一词中的“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都运用了典故。

B.汪曾祺,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其散文多写琐细事物,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

C.古代书信又称“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写景抒情,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D.称谓有尊称和谦称之分。《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是对对方的尊称,《范进中举》中的“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

37.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是传说中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B.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到谦辞和敬辞,“令堂”是谦辞,“高见”是敬辞。

C.“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D.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断人初静”中的“漏断”指深夜。

3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代表作《岳阳楼记》,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B.契诃夫,俄国作家,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说《变色龙》《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

C.《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叫《诗三百》,它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论语》《中庸》合称“四书”。

D.《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作品,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映了老舍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3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戏剧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两种。如《枣儿》属于独幕剧。《屈原》《天下第一楼》属于多幕剧。

B.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中,科举的正式考试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会试考中后称为贡士,殿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

C.古代有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庆历四年春”属帝王年号纪年法,“十年春”属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D.文言文中的称谓丰富,有自称,有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如“卿”是古代王侯的自称,“孤”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40.选出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饮酒》是其辞官归隐后写的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

B.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其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要素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C.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观潮、插茱萸、吃月饼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诗人中秋之夜抒发思亲之情的名句。

D.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是解元、会元、状元,“三元及第”就是指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

4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B.《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C.在古代,人们常在住宅旁种植桑树、梓树,故用桑梓指代家乡。

D.尊君即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敬称自己的父亲。

4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李白——东晋田园诗人 B.《论语》——儒家经典

C.信天游——陕北民歌     D.尊君——敬辞

43.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

B.《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史记》《资治通鉴》一样都采用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

C.我国古代常用“迁”指调动官职,“左迁”“迁谪”都表示降职贬官。如“王昌龄左迁龙标”即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

D.“伯”“仲”“叔”“季”分别指兄弟排行中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或最小的),成语“伯仲之间”比喻不相上下,优劣难分。

44.下列情境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张华婉拒同学的赠礼,同学说:“你就收下吧,千万不能辜负我的一片美意啊!”

B.毕业晚会上,李洁发言:“本人才疏学浅,这不过是抛砖引玉,敬请洗耳恭听。”

C.赵军去买菜,他与菜农讲价:“白菜鲜美,吾购意甚诚,望君体察,价廉些许。”

D.王明给小学老师打电话:“离开您三年了,一直牢记您的教诲,不敢稍有懈怠。”

45.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

B.史铁生是一位特殊的作家,长年患病,一直在和病魔抗争,却创作了《命若琴弦》《合欢树》等优秀作品。

C.古人所讲的古体诗,又可称为古诗或古风,汉魏以后的五七言乐府古辞、新乐府、律诗等都属于古体诗。

D.“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因其遇风飞卷、漂泊无依的特点,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4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莲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针对某物、某事、某现象抒发感慨。《出师表》中的“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B.古时候,“太傅”“博士”为官名,“高龄”“高邻”,是敬辞,“敝人”“鄙人”则为谦称。

C.《秋天的怀念》《白杨礼赞》《变色龙》《皇帝的新装》的作者分别是史铁生、茅盾、契诃夫、安徒生。

D.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有助于我们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

47.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赓续绵延,代代流传。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秋节,食月饼,赏月亮,寄托着团圆幸福的美好心愿;重阳节,赏菊花,登高处,寄寓着感恩敬老的传统美德。

48.口语交际。

毕业之际,小明写了一幅书法作品送给张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下面是其对话的部分内容,其中不得体的两处是________和 _________(只填序号)。

亲爱的张老师,我马上就要初中毕业了,四年来您对我悉心教导,关心备至。为了表达对您的感激之情,我将书法大作①送给您,如果您喜欢,可以将它挂在寒舍②。家父、家母③也让我转达对您的祝福,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桃李满天下④!

49.对联“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灵草艾蒿,香气独能祛十邪”与_______节有关,对联中涉及到的_______和_______两个习俗与这个节日有关,对联中的“三闾”指_______。

50.课外阅读。

(1)端午,又称端阳、端五。相传为纪念屈原才有了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端午节有 ______、______等习俗。

(2)“梅兰竹菊”常常是文人歌咏的对象,元稹说“不是花中偏爱 ______,此花开尽更无花”,李白说“孤 ______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 ______”。

…………

参考答案

1. C

【详解】C.错误,《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故选C。

2. C

【详解】C.有误,“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选项“仅提供给导演的说明性的文字”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

3. C

【详解】C.“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醉翁亭记》也不是范仲淹的作品,应为“欧阳修”。故选C。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专题10 文化常识(真题闯关)-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https://www.0516ds.com/63167.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