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文化常识(小题狂练)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复习建议:
分别在第8、第10、第13、第21、第37天将“读记清单”读一遍,背一遍,然后做一遍后面的“60道小题狂练”和“50道中考真题闯关”,到第37天再读时,基本搞定。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对于长城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力量。”这个病句的正确修改意见是将“中国人”和“长城”交换位置。
B.“进入接种点的居民按照‘一米’间隔排队,首先经过测温,然后再签订知情同意书,登记完信息后进行疫苗接种。”这个句子属于承接复句。
C.古代针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称呼,“莫说相公痴”中的“相公”是旧时对文人的称呼。
D.写诗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更多的时候二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人对土地和祖国的爱,就是借助“鸟”这一形象,通过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等的具体描写来抒发的。
2.下列各项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折柳”一词蕴含“惜别怀远”之意。汉乐府《折杨柳》曲中,就多叙离别之情。
B.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任务。
C.鲁迅作品的主题有的轻松,如《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叙写的是童趣:有的沉重,如《呐喊》中的《故乡》《孔乙己》反映的则是社会的病态。
D.“玉轮”“银盘”“蟾宫”都是月亮的别称;“芙蓉”“芙蕖”“水芝”都是莲花的别称:“家母”“愚兄”“敝人”都是谦辞。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品格追求,属于儒家思想范畴。
B.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也是法国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古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取中者称“举人”。范进参加乡试后高中,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D.“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词中写到“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其中的“风骚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B.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歌”中的“秋处露秋寒霜降”一句,分别对应的节气为:“立秋、处暑、寒露、秋分、小寒、霜降”。
C.“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汉朝人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D.我国古代的许多词语具有特定的代称,如:婵指月亮,须眉指男子,社稷指国家,布衣指平民,汗青指史册。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契诃夫,俄国作家、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B.《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C.《战国策》是西汉刘向主持编纂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D.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6.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送东阳马生序》是赠序,即临别赠言。
B.古时的男孩子和女孩子通常二十岁时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人。
C.古代“走”代表跑,如成语“走马观花”;“趋”代表快步走,如成语“趋之若鹜”。
D.“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漏声断指深夜。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是词牌名,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西江月”“水调歌头”“浣溪沙”等都是词牌名。
B.“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阐述观点等,如《醉翁亭记》。
C.谪,指封建王朝官史降职或远调。“谪”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左迁”的意思相似。
D.律诗讲求对仗,规定每首律诗必须是八句,八句分成四联,分别是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
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节”是符节,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B.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要求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C.《战国策》是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韩策》。
D.《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由孔子及其弟子辑录而成。
9.下列对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每更约两小时。
B.“谪”意为获罪流放,“左迁”则指官员升迁。
C.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D.“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樽”,盛酒的器具。
1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中三元,指科举考试中接连获得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殿试第一即“状元”。
B.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古人对酒杯的别称也较多,如“樽”“觞”“觥”“白”等。
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词风慷慨豪迈,有“词中之龙”之称。
D.古代常以官职称人,如杜甫被称“杜工部”;亦用字称人,如“乐天”就是刘禹锡。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B.《项链》《羊脂球》的作者是著名的法国作家莫泊桑,他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
C.诗歌的意象通常是指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如《我爱这土地》借“土地”“太阳”两个意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D.《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我国明清小说中的精彩章节,分别表现“官逼民反”的行动、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乱世礼贤下士的感人故事、封建豪奢家族的生活场景。
12.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人常用这些借代:用“手足”指代“兄弟”,用“庙堂”指代“朝廷”,用“桃李”指代“学生”,用“社稷”指代“国家”。
B.读小说要把握叙事视角,如《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均采用儿童视角叙事。
C.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余光中在诗歌《乡愁》中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达乡愁。
D.古代官吏因罪降职或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叫“谪”或“左迁”,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三年谪宦此栖迟”中的“谪”,《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左迁”。
13.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稍逊风骚”之“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B.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分四联,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C.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D.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工具,一夜分为五更。《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
14.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如初次见面常常会说“久仰”,询问古稀之人年龄时常说“芳龄多少”,称呼对方的爱子常说“令爱”。
B.《十五从军征》和《木兰诗》都是选自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叙事性强,语言朴实自然。
C.《孤独之旅》告诉我们人需要在孤寂中磨炼才能不断成长。这篇小说的作者曹文轩曾获国际安徒生奖,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葵花》等。
D.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指出了读书不仅可以塑造性格,还可以弥补缺陷。
1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我们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
C.茅盾,原名舒庆春,字雁冰,我们学过他的课文是《白杨礼赞》,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D.“迁”调职,一般指升官:“左迁”指降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即为降职。
1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常用“垂髫”“蛾眉”“丝竹”“桑梓”作为小孩、女子、音乐、家乡的代称。
B.《史记》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周亚夫军细柳》《陈涉世家》均选自《史记》。
C.中国队选手苏翊鸣力压一众顶尖选手,赢得金牌。(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D.要是人人都这么让畜生乱咬一阵,那在这世界上也没个活头了。(这个句子是条件复句)
17.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敬梓所作的《儒林外史》不仅描写了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而且反映了以他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社会理想的探索和追求。
B.“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常用的谦辞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赐教、寒舍、见谅等。
C.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D.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18.文化常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除姓名之外的称谓还有字、号等,如“子瞻”“子美”“青莲居士”“六一居士”分别指苏轼、杜甫、李白、欧阳修。
B.古代常用的敬辞和谦辞如今仍在广泛使用,例如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说“拙见”,请教他人时常说“赐教”,询问别人的年龄时常说“贵庚”。
C.所谓《诗经》中的“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关雎》出自《国风•周南》
D.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绝句的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1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诗人往往借此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落寞境遇和苦闷悲愤之情,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B.古代年龄称谓中,“花甲”和“耳顺”都是指60岁;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最后一个节气是大寒。
C.史书的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国别体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纪传体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D.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赏花灯等。
20.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教学相长”“介胄之士”“白虹贯日”分别出自《虽有嘉肴》《周亚夫军细柳》《唐雎不辱使命》。
B.《乡愁》《苏州园林》《与朱元思书》《谈读书》的作者分别是余光中、郭沫若、吴均、泰戈尔。
C.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D.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誉,《渡荆门送别》和《行路难》都是他的作品。
21.下列有关名著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四”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四史”指《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史记》,兄弟四排行为伯、叔、仲、季,“戏曲四行当”是生、旦、净、丑。
B.《白洋淀纪事》是孙犁创作的小说、散文的结集,讲述了冀中、冀西人民的斗争和生活,讴歌战争时代的人性美,使白洋淀有了英雄的气质和浪漫的色彩。
C.走进帝王的世界:“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明堂”是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殿试”也是由皇帝主持,对帝王的敬称有:陛下、圣上等。
D.不少中外文学作品都运用了讽刺的手法,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钱钟书的《围城》、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契诃夫的《变色龙》和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等。
22.下面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称谓有敬辞和谦辞的区别。谦辞如“拙见”“寒舍”“家君”等,敬辞如“令尊”“贵庚”“赐教”等。
B.中华诗文形成了一些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汗青”指史册,“青鸟”指信使,“瀚海”指大海,“干戈”指武器。
C.维克多•雨果,英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
D.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由他和弟子合著的《老子》也称《道德经》,道家的主要经典。
2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如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谥号“韩昌黎”,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谥号“文忠”。
B.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了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左传》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编年体史书,西汉司马迁历尽艰辛撰成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编了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河”指“黄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的“岱宗”指“泰山”,“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三秦”指“关中地区”。
D.《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都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的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2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在人间》等。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B.《红楼梦》与《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二人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C.“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谪”是被贬官、降职的意思。“迁客骚人”的“迁”是升官、升职的意思。
D.酒杯,在古代有不同的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筹”,“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中的“角”。
2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
B.“世外桃源”的故事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C.“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汉阳”在汉水的北面,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D.更,古代计时单位。“是日更定”中“更定”为晚上八时左右。
2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用天干地支计时,子时指23时至1时。
B.“长风破浪会有时”是化用了南朝宋人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
C.古人生活追求雅趣,成语“觥筹交错”反映的就是饮酒时行令或游戏的场面。
D.《陶庵梦忆》《饮冰室合集》是以作者的书房命名。
2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鼓追随春社近”中的“社”指土地神。古人在春社日这天祭土地神,祈求丰收。
B.《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的民歌,《蒹葭》属于“风”。
C.古代常用“社稷”“垂髫”“桑梓”“丝竹”作为国家、小孩、家乡、音乐的代称。
D.莫泊桑,英国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28.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诗歌的情感往往寄托在鲜明独特的意象上,通过意象营造出生动感人的意境。
B.古代跟年龄相关的称谓很多,如“垂髫”,指小孩;“花甲”,指六十岁的老人;“加冠”,指年已十八岁的成年男子。
C.《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2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记”是古代一种文体,用来记事、记游、状物或表达情感,《岳阳楼记》一文融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体,体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
B.《我的叔叔于勒》《故乡》以生动的故事,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多样的表现手法吸引着我们。它们都是从儿童视角来叙写的经典小说。
C.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读诗要透过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余光中的《乡愁》就选择了邮票、船票等意象,赋予它们思乡的内涵。
D.要增强文章说服力,可以采用历史事件、生活事例、统计数据等做事实论据,《敬业与乐业》中“百丈禅师不做事就不吃饭”的例子就属于事实论据。
3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春秋两祭,同时也借以开展敲社鼓、饮社酒等诸多活动,陆游《游山西村》中“箫鼓追随春社近”描写的就是这一场景。
B.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罗摩衍那》《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C.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一般是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D.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断人初静”中的“漏断”指深夜。
3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令尊、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家严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寒舍、鄙人是谦辞;贤弟、惠顾是敬辞。
B.《梅岭三章》《孤独之旅》《壶口瀑布》《周亚夫军细柳》的作者分别是陈毅、曹文轩、梁衡、韩愈。
C.成语“辗转反侧”、“一鼓作气”、“不亦乐乎”“扑朔迷离”分别出自《诗经•关雎》《左传•曹刿论战》《论语》《木兰诗》。
D.菩提祖师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传授美猴王武艺的师傅,对三教九流、长生之术、七十二变、腾云驾雾等样样精通。
32.选出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 )
A.《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刘向编纂的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各国游说之士策谋言论的汇编。
B.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奏章,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C.《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水经注》中的文章,《水经注》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在古代游记散文发展中有重要地位。
D.辛弃疾,自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3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汉语中有不少词语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如“温柔”“高尚”“见义勇为”等,属于褒义词。
B.“辰牌”“申时”中的“辰”“申”属于中国古代“十二地支”,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纪时、纪月。
C.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和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都运用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表现了很强的讽刺意味。
D.《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道家论著的汇编,《大道之行也》即表达了道家的大同社会理想。
34.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海底两万里》作者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凡尔纳,他创作了许多科幻小说,被人们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B.铭是古代的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是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就是这样的文体。
C.《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其中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例如李逵粗中有细、豁达明理,鲁智深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D.明清科举制度,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省一级的考试),秀才和监生应考,考中的为举人。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为解元,范进考的第七名为亚元。
3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表,古代文体的一种,是古代臣子给君主的上书,内容多是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B.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政通人和”出自《岳阳楼记》,“一鼓作气”出自《左传•曹刿论战》,“门庭若市”出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C.古代很多文人雅士在“名”和“字”之外还有“号”,常用来表达生活经历、思乡情趣、处境心愿等,如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D.古时住宅旁常栽种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射者中,弈者胜”中的“射”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弈”指的是舞蹈。
36.选出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龙须沟》,话剧《茶馆》《四世同堂》等。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宋代的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C.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观潮、插茱萸、吃月饼等。“但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诗人中秋之夜抒发思亲之情的名句。
D.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川剧、豫剧。黄梅戏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又是现存剧种之中知名度最高的戏曲剧种。
3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C.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D.“木兰不用尚书郎”“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尚书郎、侍中、侍郎、醉翁都是古代的官职名称。
38.下列各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师表》是诸葛亮伐魏出师前,写给刘禅的一篇表文,情辞恳切,感人肺腑。
B.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谥号都含褒义、嘉奖,如欧阳修的谥号是“文正”。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D.根据语气的不同,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小草青青,足下留情!”就是祈使句。
3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
B.“始龀”“而立之年”“既加冠”“今虽耄老”,其中加点词在古代都代表年龄,是按照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C.我国古代常用“迁”指调动官职,“左迁”“迁谪”都表示降职贬官。如“王昌龄左迁龙标”即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
D.“伯”“仲”“叔”“季”分别指兄弟排行中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或最小的)成语“伯仲之间”比喻不相上下,优劣难分。
4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共33篇。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B.汪曾祺,京派作家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C.九州传说是我国上古的行政区划,后来成为中国的别称,而四海指天下,社稷象征国家,桑梓则代指家乡。
D.在敬称中,尊是用来称对方的人或物。如:尊上是称对方的父亲,尊堂是称对方的母亲,尊府是称对方的家。
41.下列有关文化学文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信件有种种代称,最常见的称作“书”,还有“鸿雁”“尺牍”“帛书”等。
B.“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C.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通过叙述“我”一家人对于勒叔叔态度的不断变化,揭示了人们“嫌贫爱富”的变态心理。
D.鲁迅小说《故乡》节选自《朝花夕拾》。作品里,回忆中的“故乡”充满童趣,现实中的“故乡”在生活的重压下,失去生计,而理想的“故乡”在探寻的朦胧中。
4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是英国19世纪后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批判了人们精神的堕落。
B.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是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古人席地而坐,离席起立,“避席”表示敬意。我们在文学作品中经常遇到表示尊敬客气的敬辞,如对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老”“鄙”“足下”等。
C.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毛笔竖着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这句话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
D.为了让我们牢国地掌握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强聒不舍。——句中的加点词运用恰当。
4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庆历四年春”的“庆历”、“崇祯五年”中的“崇祯”,都是帝王的年号。
B.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如白居易字乐天,欧阳修字醉翁,李白字太白。
C.“打更”是古时夜间计时的一种方法,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
D.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先忧后乐”出自《岳阳楼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醉翁亭记》。
44.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的艾青,为民族命运“呐喊”的鲁迅,为国家前途振臂一呼的闻一多,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B.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与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相得益彰,在璀璨的中国诗词文化中各放光彩。
C.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请人指点说“请赐教”,他人送己说“请留步”,中途离开说“失陪”。
D.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禁食,重阳节挂艾草、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4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热映的《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等影片,生动反映了中国人爱国奉献、积极向上、执着追梦的精神风貌。(这个句子主干是“影片反映风貌”。)
B.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使我们看到恢弘的科幻世界,感受到诗意的英雄主义情怀。(这句话主语残缺,唯一的修改方法是把“使”删掉。)
C.古人用“左迁”和“谪”表示贬官,如“王昌龄左迁龙标”“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用“举”表示选拔任用,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贤与能 ”。
D.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左传》《战国策》《史记》分别是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史书;《水浒传》《红楼梦》都是章回体长篇小说。
46.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品有《行路难》《将进酒》《钱塘湖春行》等。
B.春节贴春联、拜年,端午节赛龙舟、挂艾草,重阳节登高、喝雄黄酒,这些都是传统节日的习俗。
C.古代文人喜欢以“居士”取别号。如白居易号“易安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D.古代夜间用打更来计时,从每晚八时开始,一夜会分为五更。
47.下面各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历史上曾用干支纪年与皇帝年号纪年。“崇祯五年”为皇帝年号纪年;“丙辰中秋”中的“丙辰”为干支纪年。
B.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全省的考试一般称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
C.《岳阳楼记》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动静结合,描写了洞庭湖月夜美景,抒发了迁客骚人览物而悲的情感。
D.她家前面有条小河,河上架着小桥,那桥是木头的。——这是承接关系复句
48.下列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饮食是节日习俗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比如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中秋节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B.“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用“社稷”代表国家。
C.“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出自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卜算子”是词牌名。
D.“饱含真情”是动宾短语,“千疮百孔”是并列短语,“不经意间的一件小事蕴含温暖”一句中,“不经意间”是状语。
49.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有“三山五岳”之说,李清照《渔家傲》中的“三山”指的是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杜甫《望岳》中的“岱宗”即五岳之首——泰山。
B.《战国策》是南宋刘向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我们学过的《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都选自其中。
C.茅盾原名沈德鸿,小说《蚀》三部曲、《子夜》都是他的作品。他在散文《白杨礼赞》中借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
D.19世纪的俄国文坛,群星璀璨,有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列夫•托尔斯泰,还有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契诃夫,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有《战争与和平》《变色龙》等。
50.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代文人常用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范文正公集》《杜工部集》《李太白全集》,这几部作品集命名方式分别是谥号、官职、表字式。
B.“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诗句中“更鼓”是打更用的鼓。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
C.中国“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立春、夏至、立秋、冬至。
D.《月夜忆舍弟》的作者是杜甫,“舍弟”是诗人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左迁”指贬官。
5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顶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个部分,使用赋、比、兴手法。
B.《孟子•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的“社稷”指的是国家。其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种。“君”则是对尊长者的称谓。
C.“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另“四海”,指天下、全国,“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D.纪传体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我们学过的有《陈涉世家》。
5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同历史对话,我们才能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句中三个加点短语都属于动宾短语)
B.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C.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此句是并列关系复句)
D.由于合理的体育锻炼,使他的体重在两个月内减掉了十多斤。(此句话没有语病)
…………
参考答案
1. C
【详解】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
C.“莫说相公痴”中的“相公”是旧时对士人的尊称;并非“旧时对文人的称呼”;
故选C。
2.C
【详解】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C.《社戏》出自小说集《呐喊》。故选C。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