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文化常识(读记清单)-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 2024年08月07日
资源编号 63161

专题10 文化常识(读记清单)-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2023-11-23 中考 0 680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0  文化常识(读记清单)

复习建议:

分别在第9、第11、第14、第22、第38天将“读记清单”读一遍,背一遍,然后做一遍后面的“60道小题狂练”和“50道中考真题闯关”,到第38天再读时,基本搞定。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韩柳”指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柳永。

5.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8.书法四大家(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

9.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0.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1.三皇五帝:“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kù)、唐尧、虞舜。

12.三纲五常:“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13.三教九流:“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14.岁寒三友:松、竹、梅。

15.中国三大名楼:滕王阁(江西南昌)、黄鹤楼(湖北武汉)、岳阳楼(湖南岳阳)。

16.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庐山)、嵩阳书院(今河南登封)、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

1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8.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19.书法四体:楷、草、隶、篆。

20.“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22.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2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2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

25.战国四君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26.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

27.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8.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9.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30.七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

31.神话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32.扬州八怪:汪士慎、李鳝、金农、黄慎、高翔、郑燮(郑板桥)、罗聘、李方膺。

33.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己身、子、孙、曾孙、玄孙。

34.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35.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6.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3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38.六书: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39.汉字的形体演变:

甲骨文  → 金文  → 大篆、六国古文 → 小篆 → 隶书→楷、草、行书

40.“左迁”指降职贬官,中国古代以“右”为尊。

41.桑梓,古代在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

42.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通常用毛笔书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4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兵家(孙子)。

44.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学式样:

(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

(2)先秦时期:诗歌散文

(3)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乐府、汉赋、五言诗、乐府、古体诗;(4)唐宋元明清时

期:唐诗及唐传奇、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如:陛下、公、君、大人、子、夫子、先生、麾下、阁下等。

一般情况下,出于礼貌和尊敬,应称对方字或号,如称李白为太白,称苏轼为东坡。

对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敬称有“令”“尊”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令兄(对方的兄长)、令弟(对方的弟弟)、令侄(对方的侄子)。“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府、尊君(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对方)、尊意(对方意思)。

谦称: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孤、寡人、臣、卑职、愚、不才、鄙人、内人、舍弟、家父等。

称籍贯、官名、官地、排行等:出于礼貌的尊敬,称呼对方应避免直呼其名。如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称杜甫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柳州,称张籍为张十八等。

敬词谦词顺口溜

称他人父为“令尊”,称人母亲说“令堂”,称人女儿说“令爱”,称人儿子说“令郎”。

向人祝贺说“恭喜”,求行方便说“借光”,求人办事说“拜托”,看望别人说“拜访”。

求人照顾说“关照”,称别人家为“府上”。送人东西说“奉送”请人赴约说“赏光”。

祝人健康说“保重”仰慕已久说“久仰” 。

称人有病说“欠安”,送人远行说“平安”,亏欠他人说“抱歉”  请人谅解说“包涵”。

赞人见解说“高见”,长辈爱你叫“垂爱”,长辈念你叫“垂念”,归还物品说“奉还”。

劝说别人说“奉劝”,请人接受说“赏脸”。

宾客来到说“光临”,向人询问说“请问”,请人协助说“费心”,送人照片说“惠存”。

称人意见说“高论”,称人邻居为“高邻”, 长上之问说“垂问”,称人询问说“垂询”。

请改文章说“斧正”,问人姓氏说“贵姓”,接受好意说“领情”,受人礼物叫“惠赠”。

请人做事说“劳驾”,求人指点说“赐教”,中途先走说“失陪”请人解答说“请教”,

长期未见说“久违”麻烦别人说“打扰” 。

欢迎购买说“惠顾”,求人帮忙说“劳驾”,请人接受说“笑纳”慰问他人说“辛苦”,

尊称他人为“大驾”请人勿送说“留步” 。

等候客人说“恭候”,没能迎接说“失迎”, 老人年龄说“高寿”还可说成是“高龄”,

称人朋友为“高朋”,问人姓氏说“贵姓”,问人年龄说“贵庚”。 

家舍小愚拙鄙见,与人交流话语谦。舍弟舍妹和舍侄,母称慈母父君严。(家)

愚兄愚见——“我很蠢”,小儿小女和小店,敝人敝姓和敝校,拙作拙著和拙见。

敢问寒舍住鄙人?见教见谅听鄙见

贵庚(问人年龄)、高寿(问老人的年龄)、芳龄(问女子年龄)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二到三岁的儿童。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泛指幼年。

始龀:儿童换牙,男孩八岁、女孩七岁。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泛指童年。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的年纪。

束发:指男子十五岁,泛指青少年。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行加冠礼,泛指成年。

而立:指人三十岁。

不惑:指人四十岁。

知命:指人五十岁。

花甲:指人六十岁。

古稀:指人七十岁。

耄耋: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期颐:指人一百岁。

(1)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1)重要传统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又称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年后。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的晚上,辞旧迎新。

(2)传统节日习俗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

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年后。

传统习俗:舞龙舞狮、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拜年贺喜。

文化内涵: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是阖家团圆的重要时刻。

【元宵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传统习俗:吃元宵(南方吃汤圆)、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猜灯谜、放天灯等。

文化内涵:普天同乐、庆祝一家团圆、祭神。

【清明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这一节气的那天。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传统习俗: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文化内涵:祭拜祖先、怀念故人。

【端午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传统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袋、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

文化内涵:一是驱瘟避毒、防灾祛病,二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中秋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传统习俗:赏月、祭月、观潮等。

文化内涵:期盼阖家欢乐,团圆安康。

【重阳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

“重阳”。

传统习俗: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

文化内涵:一是呼吁尊敬、关爱长辈及老人,二是追求健康长寿,三是追求高雅志趣。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

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传统习俗:人们会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守岁”,零点之时燃放烟花爆竹等。

文化内涵:春节蕴涵着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意义,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除夕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熬夜守岁,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结。

【名称】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速记口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论说类

1.疏  又称奏疏。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分条陈述。畅于春秋,成于两汉。

2.表  又称奏疏、奏议。臣向君主陈述意见或有所请求的一种文体。重情。

3.论  直接阐明自己观点的一种文体。分史论(人物论、专题论)、文论(评论文章)、策论(起源于写在简册上以对答用,发展成策论)

4.说  用来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章。教材注解说,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例如《师说》《捕蛇者说》

5.序  是用来评介作品内容的。有自序、他序。位置在一本书的开头或结尾。例如《指南录后序》唐宋以来,送别赠言也称序。例如《送东阳马生序》

记叙类

1.纪传体  司马迁首创,以本纪、列传为人物传记中心。本纪记叙帝王事迹,世家记叙诸侯王和辅汉功臣的事迹,列传是名人事迹。

2.记  记事、记言、记物、记人,应用广泛,不拘一格。《核舟记》《岳阳楼记》《病梅馆记》《游褒禅山记》《记王忠肃公翱事》《书博鸡者事》

3.志  记事的文章。《三国志》

4.游记  我国古代记叙文的一大分支。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5.逸事  也称轶事。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左忠毅公逸事》

6.笔记  内容五花八门,篇幅短小精悍。有历史掌故,遗闻逸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品,志怪杂录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沈括的《梦溪笔谈》

7.寓言  寓,寄也。借助于比喻或故事来说明某一深刻哲理。《愚公移山》

8.小说  “演义”,根据历史或传说,敷衍成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有“志人小说”,还有“志怪小说”。

韵文类

1.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  “墓志铭”,追记死者生前事迹的文字。“志”,类乎传记;“铭”,类乎诗歌。《五人墓碑记》,有志而无铭。

2.赋  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主要特点总在于铺叙事物。描写的部分总是淋漓尽致,极尽铺叙夸张之能事;结尾的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3.骈文  骈,两马并驾。骈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介乎韵文和非韵文之间。相对散文来说,它讲求对偶;而相对韵文来说,它不讲求压韵。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讲究对仗,要求通篇句子两两相对。句子的结构、词性、平仄都要合乎对仗要求。骈文中以四字句、六字句最多,故骈文又称“四六”、“四六句”。

4.诗  “诗言志,歌咏言”。歌,比诗自由、奔放、土气。行,铺张本事而歌称“行”。

5.词  一种抒情诗体,和乐而歌的韵文。萌于南朝,成于唐,盛于宋。

6.曲  一种韵文,可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诗歌,通常指宋以来的南曲、北曲。

一、草木类

1.

⊙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2: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例1: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例2: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2)凌寒不屈的顽强

例1: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可见,梅之傲骨,同时它还担当了春的使者。

例2:张谓《早梅》诗云:“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许浑《早梅》亦云:“素艳雪凝树。”寒梅花发,似玉如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专题10 文化常识(读记清单)-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https://www.0516ds.com/63161.html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感谢长期关注、热爱本站的朋友!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