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2024学年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单元测试卷+期中卷+期末卷
七年级上册生物单元检测卷
第2章《生物与环境》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计40分)
1.同一品种的小麦,在肥沃土壤中的植株生长健壮,在贫瘠土壤中的植株生长瘦弱,说明小麦生长需要( )
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无机盐
2.在黄山有一种奇妙的植物﹣﹣卷柏,它的根能自行从土壤分离,蜷缩似拳状,随风移动,遇水而荣,根重新钻到土壤里又开始新的生活。因其耐旱力极强,在长期干旱后只要根系在水中浸泡后就又可舒展,故又名“九死还魂草”。这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 )
A.水分 B.空气 C.阳光 D.适宜的温度
3.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下列选项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
A.阳光、温度 B.水分、土壤 C.寄生虫、病毒 D.空气、温度
4.下列关于生物生活的“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生活的空间
B.家养动物不需要环境
C.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
D.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5.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蝙蝠多在夜晚活动,造成这种生活习性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空气 B.水分 C.光照 D.温度
6.2021年10月8日,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特别节目《寻找勺嘴鹬》。勺嘴鹬被誉为“鸟中大熊猫”,全球只有600多只,因嘴型像一把小勺子,被鸟类爱好者亲切地称为自带“饭勺”的小鸟。下列影响勺嘴鹬生活的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
A.气候 B.滩涂 C.虾蟹 D.水源
7.“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所体现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A.共生 B.竞争 C.捕食 D.寄生
8.诗句“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A.仅捕食 B.仅竞争 C.捕食和合作 D.捕食和竞争
9.蚜虫的幼虫分泌蜜露供蚂蚁取食,当植物营养缺乏时,蚂蚁就会把蚜虫运到新的区域,并保护它们不受瓢虫等肉食性昆虫的侵害。蚜虫和蚂蚁的关系属于( )
A.种内互助 B.捕食 C.共生 D.竞争
10.根瘤菌生长在豆科植物的根部,能将固氮作用产生的多余有机氮分泌到土壤中,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环境影响生物 B.环境适应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影响环境
1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 )
A.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环境能影响环境
D.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12.兴趣小组进行“植物对空气湿度影响”的探究活动,将测得的几组数据绘制成了下图所示的空气湿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空气湿度可用同一个干湿计测量
B.测量每处的空气湿度时,都应该将干湿计放置于地面上
C.测量时,重复测几次,取平均值,可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D.图示曲线说明同一时间,空气湿度:灌丛>草地>裸地
13.下列各项中,能反映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是( )
A.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
B.森林能够净化空气
C.沙漠里的动植物种类稀少
14.沙棘(下图)是一种落叶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因此被广泛用于水土保持、绿化沙漠。这说明( )
A.环境能适应生物
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生物能影响环境
15.下列描述的现象中,体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秋天到了,树木纷纷落叶
B.冬天来了,青蛙钻进泥土里冬眠
C.平天山森林公园里,空气特别清新
D.沙漠里面的植物,根系一般都比较发达
16.生活在寒冷地域的北极熊和南极企鹅的皮下都有厚厚的脂肪,有利于保持体温,减少热量的散失。这种现象说明( )
A.环境适应生物 B.环境依赖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影响环境
17.许多鸟类都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被嗅觉发达的动物所捕食,对此,最好的解释是( )
A.适应是普遍的
B.被捕食的鸟警惕性不高
C.适应具有相对性
D.适应是绝对的
18.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野兔神经系统发达,能迅速躲避天敌
B.蜥蜴有角质的鳞片,适于陆地生活
C.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翔
D.蝉的外骨骼颜色鲜艳,易于捕食
19.下列诗句中所反映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物适应环境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生物影响生物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生物影响环境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环境影响生物
20.蛇在冬天会进行冬眠,这是动物对外界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主要原因是( )
A.蛇想睡觉 B.体温不恒定 C.冬天会下雪 D.在冬天繁殖后代
二、综合分析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21.请根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夏日,由于大雨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来,蚯蚓纷纷爬到地面上来,说明影响蚯蚓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
(2)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描述了生物之间的_________关系。杂草茂盛导致小麦矮小,说明杂草与小麦生物之间具有_________关系。
(3)松、杉主要分布在北方寒冷地域,叶片呈针叶状,可以减少水分散失。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为打造“花园式学校”,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校园内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同学们定期给花草树木浇水、施肥、治虫和清除杂草。夏天给新移栽的苗木遮阴;冬天将部分花木搬进温暖的花棚。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校园内影响花草树木生活的生态因素有两类,其中野草、害虫、人属于_________因素。
(2)“夏天,给新移栽的苗木遮阴;冬天,将部分花木搬进温暖的花棚。”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_________。
(3)炎热的夏天,同学们在高大的树木下乘凉读书。大树下凉爽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___。
(4)校园中母猫生下了小猫,“一猫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是生物的_________现象。
(5)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的。
23.桃蚜是多种植物的害虫,对蔬菜、水果等生产会造成重大损害。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昆虫化学信息素——反-β-法尼烯(EβF),它能够干扰蚜虫对寄主的定位和取食,同时能够吸引异色瓢虫等多种桃蚜天敌。科研人员研究了EβF释放对黑毛蚁、异色瓢虫二者行为的影响,从而为桃蚜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发现,桃蚜寄生的枝条上常有黑毛蚁活动。黑毛蚁喜欢取食桃蚜产生的蜜露作为自身糖分的来源,同时能够驱赶桃蚜的天敌,防止桃蚜被捕食。由此推测,黑毛蚁和桃蚜的关系是_________。
A.捕食 B.共生 C.竞争 D.寄生
(2)科研人员将异色瓢虫分别接入不同处理的菠菜植株上,每株菠菜上均有等量的桃蚜和黑毛蚁。在异色瓢虫接入后,记录1小时内的实验结果如下。
据图可知,该实验的变量为 _________。
实验人员应在异色瓢虫接入菠菜前对其进行____,从而保证异色瓢虫具备取食需求,增强实验效果。
③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为更好地促进生物防治效果,建议使用EβF的时机是_________。结合甲、乙两图的实验结果陈述理由:_________。
24.请运用你所学过的生物学名词或生物学原理填空:
(1)骆驼在炎热的荒漠中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这样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流失,说明生物能_________ 环境。
(2)蚯蚓在土壤中活动,不仅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而且还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提高土壤养分转化效率。说明生物能够_________和_________环境。
(3)“水葫芦”的物种引进云南滇池后,很快繁殖甚至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说明生物既能_________环境,又能_________环境。
…………
参考答案
1. D
【分析】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详解】根据题意,肥沃的土壤中无机盐含量高于贫瘠的土壤中,因此,题干信息说明了小麦生长需要无机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