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
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要点梳理与练习
第11讲:《儒林外史》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全书五十六回,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五十六回“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回应“楔子”。从第二回到第五十五回是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从明宪宗成化末年(1487)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这一百年间几代士人的命运遭遇。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二回至第三十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二娄(娄二、娄四)以及蘧公孙、鲁编修、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人为代表,揭露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对于“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攀附权贵、附庸风雅的无耻行径。
第二部分(第三十一回至第四十六回),主要描写作者设想的理想人物。作者着重写了三个故事情节: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围绕这三个故事情节,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第三部分(第四十七回至第五十六回),主要描写那帮维持文运的“星君”消散之后更加恶劣的社会风气,儒生一代不如一代,唯有几个市井奇人勉力维持,但也只能算是前贤余音罢了。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及乾隆帝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内部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民间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严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牢笼士人、统治思想。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风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即“儒者之林”,指学术界。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有所区别。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与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作品主题】
《儒林外史》以犀利的笔触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士人们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批判。作者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在这个制度下士人丑恶的嘴脸,讽刺了地主豪绅的贪婪刻薄、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名士附庸风雅的虚伪卑劣,乃至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所谓的读书人灵魂的扭曲。作者通过描绘这幅儒林“群丑图”,展现了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同时作者通过刻画少数的贤者奇人来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艺术特色】
独特的串葫芦式结构
《儒林外史》一反以前长篇小说的形式,运用了独特的串葫芦式结构。作者不是从写人出发,而是着重描写世相,所以全书无主干人物贯串。虽然这种结构表面上缺少情节的自然联系,故事也并不一定完整,但这种形式却足以表现全书一以贯之的深刻意蕴,具有情理上的必然性。
讽刺手法
(1)善用人物前后行为的对比,进行辛辣的嘲讽。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所表现的不同嘴脸;
(2)善用白描手法暴露人物可笑可鄙的内心世界。如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根手指不肯断气;
(3)通过描写人物言行,以喜剧手法展示人物的矛盾性。如严贡生自称为人率真,不占人便宜,却被小厮当场戳穿;
(4)通过描写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犀利的讽刺。五河县各家送女性老人牌位入节孝祠,鼓乐喧天,庄严肃穆,但盐商方老六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卖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这里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滑稽可笑,极尽讽刺之能事。
现实主义色彩
《儒林外史》中人物的性格不再类型化,而是由单一变为复杂。作者展示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人情世故以及人物性格发展的复杂过程。像匡超人,由一个忠厚孝顺的青年逐渐变为结交权势、卑鄙恶劣的儒林败类,书中对其变化过程的描写真实可信,很有说服力。在中国小说史上,《儒林外史》完成了从传奇性到现实性的过渡,其描写的对象更贴近现实人生。
【思维导图】
【重要人物】
腐儒的典型 — 周进、范进
周进头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书中集中力量叙述周进与范进这两个穷儒生的科场经历,揭示了科举制度如何以巨大的力量扭曲、摧残读书人的心灵。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使读书人完全失去自我。
贪官污吏的典型 — 汤奉、王惠
他们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贪婪、蛮横。这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场的腐败不堪。
南昌知府王惠,唯一的信念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刚到任,便了解此地“出产”。知县汤奉为求升官,沽名钓誉,将五十斤牛肉堆在枷上,将送肉的老师夫迫害致死。
八股迷的典型 — 马纯上、王玉辉
马纯上为举业空耗终生,却一再热心宣扬科举考试,他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结果他成为麻木愚昧,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的人。作者通过刻画马纯上,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被科举制度异化的读书人的迂腐灵魂。
王玉辉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人的良心与礼教的冲突。封建礼教对其灵魂之腐蚀已到惊人的地步,他甚至鼓励女儿殉葬,认为这是青史留名的事,不应该阻拦。他的迂腐、愚昧和执迷不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封建礼教对人的残害。
伪君子的代表 — 王德、王仁
作者在赋予这两个人物名字时,就寓有讽刺之意,王者,亡也,王德、王仁也就是“亡德”“亡仁”,即“无德无仁”。
王德、王仁,一个是府学廪膳生员,一个是县学廪膳生员,嘴上虽说“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工夫”,但眼睛里看见的,心里想着的却都是银子。他们受了贿赂后,毫无良心地在亲妹妹王氏快要死去的时候,帮助妹夫严监生把赵氏立为正室,使王氏在这热闹中断了气。
伪君子的代表 — 王德、王仁
严监生,字致和,是个胆小吝啬的人。严监生临终之际,因为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才咽了气。这个细节描写说明了严监生的吝啬。当然,他的性格中也有慷慨与不乏人情味的一面。他出钱替哥哥了结了官司;在王氏生前,他每年都给她三百两私房钱。因此,在分析人物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严监生性格的复杂性。
虚伪贪财的恶霸代表 — 严贡生
他六亲不认,自己的弟弟严监生病重时,他不关心,弟弟死后三四日,他才从省里回来;他虚伪贪财,在严监生死后就要霸占其房产;他惯于欺压和敲诈,他故意把云片糕放在船家边上引诱船家,诬赖船家吃了他救命的药,把船钱赖了。
独立女性的代表 — 沈琼枝
书中唯一一个新女性形象,她发现被宋家骗婚后勇敢反抗,逃到南京,靠刺绣、卖文为生,自食其力。沈琼枝靠卖文为生的生活固然艰难,但毕竟走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径,毫无疑问,这是独立女性的曙光,代表了女性的未来与成长的方向。
形形色色的假名士 — 杜慎卿、娄三、娄四
他们最初热衷科举,碰壁之后,转而清高,毫无真才实学。他们故弄风雅,空虚做作,不学无术。明明是趋势之徒,却伪装成不叩权门;明明是不学无术之徒,却自命不凡。他们愚蠢自大,使人发笑,其行径也使人憎恶。
正面典型 — 王冕、杜少卿、市井四奇人
王冕出身田家,学问无不精通,安于贫贱,不与权贵相与,作者通过他抨击了科举制度。杜少卿是以作者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不甘受礼法拘束,不愿做官,言行上带有离经叛道的色彩。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而市井四奇人,不受名教礼法约束,不受功名富贵羁绊,追求自由生活,表现出正常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
一、选择题
1.在“积累与梳理”环节,小博同学展示读书笔记,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读《红星照耀中国》,我发现书中记录了作者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评价。
B.读《儒林外史》,我认为小说以范进为中心人物贯穿全书主要情节,反映了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C.读《骆驼祥子》,我发现这部作品是老舍先生的一部语言力作,他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北京方言。
D.读《海底两万里》,我认为小说描绘了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下海、自由翱翔的梦想。
2.下列有关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通过保尔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被誉为“生活教科书”。
B.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水浒传》,采用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情节环环相扣。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是梁山英雄排座次,全书低潮部分是魂聚蓼儿洼。
C.《儒林外史》中周进在贡院一头撞向号板、满地打滚痛哭的情节,夸张地描写了士人醉心功名的丑态。
D.《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全书故事引人入胜。与孙悟空有关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打碎琉璃盏、三调芭蕉扇等故事尤为精彩。
3.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三百首》原是为儿童学诗而编的“家塾课本”,选篇精当,雅俗共赏。
B.早期长篇小说如《红楼梦》具有英雄传奇色彩,直到《水浒传》才完全改变。
C.《儒林外史》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了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D.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活的文化遗产,现在还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4.文学作品中的名字往往含有作者的匠心。选出以下解读合理的一项( )
A.《西游记》中“鹰愁涧”“乌鸡国”“盘丝洞”等地名,暗示了这些地方妖怪的原形。
B.《红岩》中市委将刊物定名为“挺进报”,展现了共产党人奋勇前进的斗争精神。
C.《骆驼祥子》中刘四车厂名“人和”,表明刘四本性善良,希望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D.《儒林外史》中“周进”“范进”等人名,肯定了读书人努力求取功名的远大理想。
二、语段阅读
5.在“阅读方法研讨”活动中,李明同学分享了借助“批注”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方法。他展示了《儒林外史》第三回中的一处批注,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原文】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批注】范进之“不省人事”,喜也,喜由悲来;周进之“不省人事”,悲也,悲极喜生。
(1)同样是“不省人事”,但是一喜一悲。批注者为何认为范进是“喜由悲来”,周进是“悲极喜生”?请你结合作品相关情节回答。
(2)作者两次写“不省人事”有何用意?
6.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请以《儒林外史》的某一情节为例,简要分析其所揭示的现实矛盾。
示例:《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病危之际因家中点着两根灯芯而迟迟不肯咽气的情节,揭示了一个守财奴临终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讽刺了当时疯狂追逐金钱的社会现象。
7. A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也劝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曾死了人,为甚么号啕痛哭?”A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在贡院前一个茶棚子里坐下,劝他吃了一碗茶;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
(1)以上文段摘自清代著名作家__________的长篇讽刺小说《__________》,其中的人物A是__________。
(2)请结合原著前后情节,概括人物A放声大哭的原因。
8.下面这段文字选自《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在此之前,范进、严监生等儒林中人已经登场,以杀猪为业的胡屠户也因为女婿得以亮相……当你初读这部小说,在那些可笑的身影之间看到“雨花台上两个挑粪桶人”时,内心或许有过不一样的感受。现在,请重读这段文字,在范进、严监生、胡屠户中任选一人与这“两个挑粪桶人”作比较,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理解?请简述。
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
9.古典名著中常有“真假之册”,如《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水浒传》中的真假李逵、《儒林外史》中的真假牛布衣。选择其中一例,简述故事和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10.许多选择,看似偶然,其实有着必然的原因。请从以下给定的名著及人物中任选一项,结合人物的某一次选择,探究其必然性。
供选名著及人物:
A.《西游记》(孙悟空) B.《红星照耀中国》(朱德)
C.《简·爱》(简·爱) D.《儒林外史》(王冕)
选__________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知识识记。
B.《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而非“以范进为中心人物贯穿全书”;表述有误;故选B。
2. D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D.根据《西游记》可知,打碎琉璃盏的是沙僧,与“孙悟空”无关;故选D。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