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03  边疆治理和民族区域自治-2023年中考历史热点及重难点专项训练
发布时间 2023年03月20日
资源编号 47148

重难点03 边疆治理和民族区域自治-2023年中考历史热点及重难点专项训练

2023-03-19 中考 0 4,969
郑重承诺丨本站提供海量精品教学资源,安全下载、真实可靠!
增值服务:
海量资源
试卷真题
DOC资料
PPT课件
知识点总结
每日更新
¥ 1.5教学币

VIP免费升级VIP

开通VIP尊享免费下载特权
立即下载 升级会员
详情介绍

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年中考历史热点及重难点专项训练

专题03 边疆治理和民族区域自治

(2023周年历史事件重难点)

例题导入

【例题】

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兵不解甲,继而南击越人,北伐匈奴:两汉之时,也积极对周边各民族进行征战以开拓新的疆土。为了保障开疆拓土政策的顺利进行,秦汉还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民族政策,如秦在南越、百越之地置南海、桂林、象郡,汉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

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 和迁去开垦土地。面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匈奴,汉王朝根据国势的强弱情况,对匈奴又实行了颇具特色的和亲政策。

—-摘编自徐杰舜 《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措施。

材料二

时期 措施
唐初 东突厥多次南下遗攻,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唐太宗时期

 

在归顺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建都护府与羁縻州,以本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并得以世袭
唐中宗时期

 

吐薯派遣使者向唐中宗请求联姻,中宗应允,下旨进封李奴奴为金域公主,出嫁吐暮赞普赤德祖赞
唐玄宗时期 东北的靺鞨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宋册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
唐穆宗时期 与吐蔷会盟,盟约里写追:“患难相恤, 暴掠不作”

(2)根据材料二, 指出唐朝稳定边疆的方式。

材料三 清朝统一西域后, 陆续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北路屯住。随着沙俄等国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廷在东北和西北设立黑龙江、伊犁等将军,屯重兵于边疆,定期巡边。将军管理辖区内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等。清廷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和土司等管理制度,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

—据马大正 《中国边疆经略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边疆施政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材料四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4) 据材料-指出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怎样的创新民族政策?为什么说该政策具有法律性?

【参考答案】

(1)秦朝:①在北方击退匈奴;②修筑长城;③秦朝在南方征服南方越族地区;④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⑤开凿灵渠;⑥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加强对南方的管辖;⑦移民成边。

汉朝:①北击匈奴;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③设置河西四郡;④设立西域都护府;⑤治理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

民族地区;⑥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2)方式:①战争;②册封;③和亲;④会盟;⑤设置专门管理机构。

(3)特点:①兼具继承性和创新性;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③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影响:①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②加强了民族的交融;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④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

(4)政策:民族区域自治。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有专门规定,因此具有法律性。

难点分析

中国古代自秦朝开始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采取了许多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其中边疆治理是是历朝历代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强边疆治理有力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1.“因俗而治”:

“因俗而治”主要是中央政府在被管辖和治理的边疆地区,实行的一种政治上任用当地部落首领依据当地民族和地方习惯法自主管理地方民众事务,经济上不改变当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文化上顺应民族的和当地的风俗习惯,社会结构上不改变其原有形态,并且在与内地的交往中不断向先进的内地经济形态和文化学习并最终趋同一致的治理模式。

2.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在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大一统”思想,几千年来浸润着我国人民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无形却有形的强大的向心力。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并发展成为我们民族的政策思想定势,推动了我们民族的整体发展,同时在推动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也是民族认同意识,即民族认同性。它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 在当代,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共同的民族渊源,二是共同的民族文化,三是共同的国家——中国,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3.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的特点

中国古代边疆政策自秦汉时期初具规模后,经隋、唐、元、明、清统一王朝的充实、完善,到清朝形成了完整体系。特点:

(1)历史的继承性: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在继承中又有创新

(2)地域的广阔性:各地区无论在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民族民俗等方面均各具特色,政府的统治政策的具体内容也因地而异、因俗而治

(3)内涵的多样性地域的广阔性:决定了古代政府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

(4)影响的现实性:认真研究清代边疆政策的成败得失,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安定都具有实际的借鉴作用。

教材关联

一、相关史实

1、齐桓公改革中曾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攘夷”应该是古代比较早的与边疆治理相关的内容。

2、秦朝、明朝修长城是为了阻挡少数民族的进攻而建,有利于边疆安定,有利于保护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3、秦汉之际,移民戍边是一个常见的内容,有利于边疆的开发和充实边防。

4、汉代和亲政策和派兵北击匈奴是根据国力状况采取的灵活政策。

5、唐朝国力强盛、民族关系融洽,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主政策,被少数民族称作“天可汗”。

6、设机构管辖、因俗而治:秦、汉、唐 、元、明、清各代都先后设立一些地方管理机构进行管辖。如秦设立南海郡;汉设西域都护;唐设安西都护府;元设宣政院等 。

7、明清之际,中国边疆遇到很大危机。这种危机一是内部的叛乱;二是外来的侵略;三是清初沿海的抗清势力。康熙帝是一个为维护多民族统一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皇帝。

8、新中国成立,实行民主区域自治政策,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发展。

二、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1、西汉西域都护的设置:

(1)背景: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2)职能: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3)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

【知识点二】

2、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他得到了西域各国的信任,长期留守西域。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到71岁时才回到中原。

【知识点三】

3、关于长城

(1)功能:长城的主要功能是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击,是一种被动防御的措施,也与中国古代农牧分界线基本重合。

(2)长城的作用:

①巩固政权、巩固国家的安全;维护北部地区农牧业生产的稳定,确保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负面作用:主要是增加了人的劳役负担,如“孟姜女”哭长城说的就是这个。

(3)更重要的是精神象征:

①中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

②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如: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维护统一、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与意志的体现。

【知识点五】

4.相关机构名称与管辖范围:

(1)西域都护府:西汉设立的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机构。

(2)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唐朝时期新疆地区的管辖机构;北庭都护府–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3)元朝宣政院: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4)清理藩院与驻藏大臣:理藩院是清朝统治新疆、回部、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也管辖部分外交事务;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和班禅共管西藏。

【知识点六】

5.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1)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例如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知识点七】

【知识点八】6、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的事迹:

7.民族区域自治: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人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3)作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真题演练

1.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时期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的机构是

A.伊犁将军           B.驻藏大臣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2.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地区行政机构演变示意图。这一地区是

3.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比地区的各族首领尊车为“天可汗”的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通过下面历史课上的学生笔记,可以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5.如图所示书页,是历史老师归纳的某朝地方治理措施。采取这些措施的王朝是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6.清朝前期,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清朝政府对西藏地区采取的措施是

A.设置西域都护                               B.派遣公主和亲

C.由宣政院管辖                               D.册封宗教首领

7.右图为黑龙江省大庆市政区图其中①是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它的建立体现了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选举制度

8.下列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A处应为

A.发动雅克萨之战              B.设置台湾府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设立军机处

9.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就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B.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袁隆平经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中国于2001年12月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10.如题20表。这表明,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发展情况
工业总产值 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29.5亿元,1965年为66.8亿元,增 长 133.2%。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1963年同1958年相比,发电量增长2.5倍,钢产量增长

3.5倍,棉纱产量增长2倍,化肥产量增长20多倍。

题20表

A.工业取得较大成就                             B.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C.彻底摆脱贫困现象                             D.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1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首蓿、石榴、胡桃等物种,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图—-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三 元朝疆城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材料一中,“他”是谁?西域(今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具体事例。 (4 分)

(3)根据材料三,写出元朝为管辖今西藏地区而设立的机构名称。(2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为推动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党和政府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为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 (4 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主流的说法认为,明朝是修建长城的最后一个朝代,最终完善了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材料二  长城也是农耕与游牧两大部类文明形态的分界线,起着护卫先进的农耕文明,使其不致在游牧人无止境的袭击中归于毁灭的历史作用。长城的形成有着深刻的自然经济文化基础,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地理分布,乃至自然景观都有重大影响,是一条有形的自然经济文化界线。

(1)据材料一,写出明长城的起止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长城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3)请说出今天长城的意义?

…………

参考答案

1.【考点】知识点五:管理地方的机构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元朝时期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的机构是宣政院;伊犁将军是管辖新疆地区的机构,排除A;驻藏大臣是清朝设立的管辖机构,排除B;澎湖巡检司是元朝设立管辖台湾及澎湖列岛的机构,排除D。

2.【考点】知识点一:西域都护府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1.5教学币,VIP免费,请先
资源每日更新! 升级终身VIP会员,享全站终身永久免费下载特权!限时优惠!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20862811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江苏教学资源网(苏学网) 中考 重难点03 边疆治理和民族区域自治-2023年中考历史热点及重难点专项训练 https://www.0516ds.com/47148.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官方教学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