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专辑:2023年中考历史热点及重难点专项训练
专题09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周年历史事件热点)
热点图片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看图说史】看以上图片说说中国是如何渭华世界和平的?
教材连线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前面专题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本主题制简明提一下)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新时代,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三、坚持对外开放:
1、 经济特区的设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 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这一崭新的试验很快取得明显成就。
2.扩大:
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 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1985 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3.向纵深推进: 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4.新阶段: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5.开放格局:
中国就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6.作用: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步伐 ,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四、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注:全球治理体系—国际社会管理共同事务的体系。即国际社会各行为体通过协商、合作、确立共识等方式,开展地区层次乃至全球范围的全球事务协调与管理,以寻求应对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办法,并维持正常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互动的体系框架。)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对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外交宗旨的承诺,包括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公平、开放、包容、共赢的发展观,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以及尊重自然、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根据中共十九大报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宗旨是“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相关知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时间:1914-1918年。
2.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文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推动因素: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
(3)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4.交战双方以德国、奥何帝国为主的同盟国集团,以英国 、法国、俄国为主的协约国集团(战争爆发后,意大利为了自身利益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故)。
5.新式武器:坦克、潜艇等。
6.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7.特点:战争时间长;沙及范围广;危害大;伤亡惨重。
8.性质: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防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9.影响: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战争,给人类带来沉重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这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重要标志。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儿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时间:1939 -1945年。
2.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直接原因:经济大危机激化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
(3)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和日本的遏制,引起了两国对国际秩序的不满
(4)催化因素:在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的纵容下,刺激了法斯国家对外侵略的野心。
3.交战双方: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主的法西斯国家和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为主的反法西斯国家。
4.主要进程:
(1)序幕: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军突装波兰.英法被迫宣战
(3)逐步扩大:①欧洲西线战场:1940年4月,德国进攻北欧的丹麦挪威,逼降荷兰、比利时,之后打败法国,轰炸英国;②欧洲东线战场: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周年。10月,苏联军民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最大规模: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美、英对日宣战,德、意对美宣战。日本还向东南亚等地区发动进攻;
(5)走向联合: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6)转折: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的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7)走向胜利:①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美英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人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②攻克柏林:1945年,苏军攻人柏林市中心,希特勒自杀身亡。
(8)结束:①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
②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9)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战争历时6年多,损耗了大量财富,夷平了许多城市和村庄,生灵涂炭,全世界军民死亡6000多万。但是,以反法西斯力量胜利而宜告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拯救了世界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三、世界强国地位的变化
1、 西班牙、葡萄牙 荷兰 英、法 美国地位不断上升 美、苏 “一超多强”(看图示、看变化、说原因)
2、实际情况霸权地位的变化
(1)老牌殖民强国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等竞争对手在18世纪中期成为海上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工业革命后号称“世界工厂”,称霸世界,
(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美德工业产值后来居上,超过英法,但由于英国具有广阔的殖民地还依然在国际舞台上有发言权;但是“一战”英国虽然赢得了战争,却输尽了财富,实力进一步下降;而与此相反的是美国在战争初期大作双方的生意,大发战争财,战争后期直接参战捞取胜利果实。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故伎重演,英法等欧洲强国沦为二流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头号霸主。
(3)二战结束后,美国为称霸世界,发起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60年代还出现美苏争霸的局面。
(4)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一超多强”局面出现,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美国为称霸世界。借力打压俄罗斯和中国。
四、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经济参与全球治理体系。
真题演练
1.1982年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惊人奇迹,被称为“深圳速度”。同时被称为“深圳速度”的,还有深圳人创造的办事效率高、条条框框少、工作和生活节奏快。下列选项与“深圳速度”的出现相关的是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城市的开放 D.特别行政区的建立
【答案】 A
…………
不错
很有用
怎么下载
刷新一下,点击下载就可以了,如果还是不清楚,可以直接联系客服QQ:20862811
感谢提供